观察 观点中国 污染 北京 呼吸

    受中国大范围雾天影响,北京持续几日的大雾13日仍未消散,空气污染严重。这是今年北京按照新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信息后,最严重的一次污染过程。北京环保监测中心预计,空气严重污染状况在未来三天仍将持续。在这样的环境下, 众多网友自嘲为“人肉吸尘器”,调侃称“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还有网友用“爆表”来形容北京的PM2.5浓度值。

曾经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

    “北京咳”是来源并流传于外国人口中的一种称谓,它特指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到北京,会神奇般的“不约而同”患上咳嗽、嗓子疼痛、上呼吸道发炎等病症的现象。如果说这能够得出因为长期生活在北京而“习惯”于被污染的空气,使北京人获得了更“坚强”的体质,外国人太“娇气”的结论的话,那么这不啻为对想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的一种羞辱。[详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出于对北京空气污染的忧虑,有外国运动员曾声称要“戴着口罩来北京”——这种姿态曾让国人觉得很夸张,甚至不满地将此解读为对东道主的不尊重。这几天走在北京街头,看着许多人为防雾霾而戴着厚厚的口罩,就会充分理解外国人当初的忧虑。据报道,北京部分药店的防尘口罩已面临断货。[详细]

 

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是环境恶化主因

    PM2.5的排放不仅涉及到节能减排,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以及机动车的尾气监管,而且还与道路扬尘、建筑粉尘等分散污染源密切相关。[详细]

    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这一次的重污染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尚无权威的报告和分析,但显然,肯定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所累积的恶果。GDP数字有多虚高,今天的PM2.5数字就有多高。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详细]

 

PM2.5“爆表”,政府必须有所担当

    PM2.5“爆表”,首先是有政府的责任。包括,过去几十年以来,政府部门不与国际上通用空气环保标准“接轨”,一直用PM10来自欺欺人,更不及时公开城市污染尤其是PM10或PM2.5的相关信息,即便公布了,也不更新,有一些数据也不够真实……除此之外,城市过大,人口过多,供暖、尾气过于集中,而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形同虚设,权力寻租,盲目追求GDP,对一些未脱硫脱硝的重污染企业只罚不关,甚至进行保护。对于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必须有所担当。[详细]

    要看到启动应急方案只是权宜之策,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导致的污染物累积,并不是一两个措施就能出现明显改善,更不可能靠公众自身的防范与配合就能拒污染于千里之外。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详细]

 

面对雾霾,我们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虽然政府部门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政府部门并非唯一的肇事者,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PM2.5“爆表”的肇事者。比如,对于北方的大部分家庭而言,都住在了有暖气房子里,但几乎没有人能知晓热电厂的污染有多严重;我们每个家庭都要买车,而且,很多家庭都在追求车的大排量、大功率,可汽车从来都是扬长而去,留下多少尾气,则从来不去关心;再比如,我们要看电视、上网、要开空调,这都需要用电,但从来不计较“火电”背后能够烧多少煤炭,排出多少污染空气。[详细]

    政府层面上要做的事是长期性的艰巨任务,而对于个人而言,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要求大家不出门,不呼吸显然是饮鸩止渴。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自我保护——尽量减少外出;一定要外出,戴口罩、尽量不骑车、不抽烟、回家后洗脸、漱口、清理鼻腔。看似简单的行为,也许会使你避免几十年后罹患肺癌的风险,与其“习惯”或“无奈”,何不积极的试一试呢?[详细]

 

伦敦曾被雾霾围困,英国人的应对需要我们学习

    伦敦当年也曾被雾霾围困,可在看得见的努力下,伦敦成功地摆脱了污染和“雾都”的帽子。1952年那场大雾之后,英国人痛定思痛,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以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随后又采取系列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并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严惩不达标地区。可面对这一次可怕的雾霾,我们的政府部门作了哪些努力呢?[详细]

    我们没有伦敦那样几天之内死亡几千人的悲惨过去,并不代表照此下去不会面临这样的未来,要避免历史重演,唯有吸取教训切实想办法改善糟糕的空气,才能获得和伦敦一样的改变,英国人做到了,我们也应该有这个信心。[详细]

 

治理环境,政府从应急预案变成实施方案开始

    空气污染的治理是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只盯着未来治理目标,而忽视现实的污染威胁,那么公众的健康,将成为这个过程中的牺牲品。空气污染的治理,可以慢慢来,但民众的健康保护,却是最紧要、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政府,应把空气污染当成一种“灾害”,尽全力应对,当好公共健康安全的守护者。

    空气污染应急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只有不折不扣地落实才有效。可是,应急措施由谁来启动,这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环保部门显然难以发号施令,能否由市政府出面统一安排。应急预案中,减少污染单位的排放、减少工地施工、公车部分停驶、增加清扫保洁作业、叫停学校户外活动等要求,需要动员到许多部门单位。这样的动员如何到位,如何做好监督,当有机制的保障。此外,减少户外活动、减少车辆上街等社会动员层面,要想执行好,需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如可以像暴雨预警那样,短信通知到每个人,还可以让居委会、社区医院、车友会等介入,做好民众的说服工作。[详细]

 

转变生活方式,是民众自我保护的最好措施

    从本质上言,城市生活遭遇雾霾、污水之困,还是与人们这种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城市不比乡野,有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水、那么密的树、那么广的庄稼、那么少的人。一边是人口几何级数的增长,一边是大自然自净能力的缺失,这一“剪刀差”的结果,怎么会不出现让人忧心的局面?

    数千万人共同生活在这么逼仄的城市空间里,真的不可以既从空气里呼吸又恣意向空气中排污,真的不可以只要求别人讲文明守规范而自己是例外。“从我做起”“从点滴累积”,也许比所有指责和埋怨都更有建设性,都更是一份“增量”。因为如果不这样,都希望别人首先开始做,其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从中受害。空气污染,不分贫富贵贱,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年,有关疾病的急剧增多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各项致污源中,企业的排污首当其冲,数百万辆机动车的排污亦可能等量齐观。空气治理,政府监管力与动员力则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变量。因之,如果企业只要效益不要空气、水,严治甚至取缔就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如果每个人能够坚持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这点滴行动就是最美的城市文明。[详细]

 
相关阅读
标题图片
连日来天遮日蔽,PM2.5爆表。大气污染之下,“少出门、少开窗”成为无可奈何之举。13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不独北京,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
雾锁京城,会痛的呼吸怎么治
    7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京津冀首当其冲,成为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你认为未来治理环境污染的最重要施力方应该是谁?
往期回顾
标题图片
愿兰考事件烧醒装睡的收养制
标题图片
给变“红”的黄灯一个过渡期
标题图片
你我拥有一个更好的时代
    治理PM2.5,单兵突进难以奏效,亟须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系统方案,聚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只有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个人生活的宏观与微观之中,才有清新畅快的健康呼吸。公众感受是检验治污效果的一把尺子。只有让滋生PM2.5的“元凶”无处遁形,才能终极“人肉吸尘器”的黑色幽默,让PM2.5指数濒临“爆表”永远定格在环保教科书里。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