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守职不废,处义不回 |
过去五年不寻常,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数据时代,用数字说话: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年前的26.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五年间,公共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等。[详细]
在过去的五年中,年年挑战年年过,总体发展还不错。一方面,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充满着各种艰辛。正如温总理所指出的那样,最明显的挑战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以至温总理用“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百年罕见”这十六个字来形容。另一方面,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温总理强调,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速,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事实上,中国这个大家庭要想过上好日子,更需要像老百姓过日子一样遇事多盘算。[详细] |
过好日子的大前提是“仓禀实” |
中国要过上好日子,大前提还是要家底丰厚,仓中有粮。但粮食要是新粮好粮,而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投入巨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而这种内需并不是锦上添花的内需,更多是带有雪中送炭性质的内需。事实上,在上述建设项目中,许多项目与老百姓的过日子关系很大,只不过这种关系更多体现在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便利化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方面。以往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在注重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对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相对滞后,许多短板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构成制约。[详细]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强国,有太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但简洁方法至少有两条:一是能否把最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二是把钱花到刀刃上——也即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中国传统金融大厦摇晃中,终将倒塌。这是优化金融资源必然的结果,否则,现代金融生态无法在中国建立。中国决策层最应摒弃传统“妇人之仁”——任何技术不能解决制度(破产法)问题,准备更多的棺材(破产和重组)把那些僵尸企业装进去,如此才能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和优化金融资源两个重要目标。[详细] |
城镇化是目前可见的最大潜力股 |
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所长周天勇预测,实际上未来10年或者20年内,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估计对整个GDP的贡献要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城镇化是目前可见的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股。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改革的过程。推进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着力点。一是要在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城镇化;二是要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城镇化;三是要在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中推进城镇化;四是要在提升国民素质中推进城镇化。[详细]
同时该注意到,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自由迁徙”这个词,这是城镇化的衍生产物。 “迁徙自由”,要有制度实施作保障,否则,纵然自由来去,亦是匆匆过客,“四海为家”依旧是梦。而落实到地方上,必须明确一点,任何以城市承载能力、资源限度的借口来拖延人们自由迁徙的,都是退步行径。从长远来看,人为制造樊篱,造成社会对立,都是制造不安定的因素,加剧社会风险。[详细] |
从经济到民生,目的是活得舒心有尊严 |
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只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人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更高的要求,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追求经济腾飞,物资丰富,生活富裕,生态环境更好;第二是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教育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思想更自由;第三是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详细]
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这些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乎民众的生活福祉。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释放“民生红利”,并切实推动社会福利转型,让民众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幸福感。[详细]
更为广泛的民生概念和追求,既是民众的冀望,也是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有了这个新起点,民生就可以发展到一个更高的纬度,而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也将从中获得无尽资源。[详细] |
大管家终极职责: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
温家宝在总结过去五年来政府的主要工作时指出,五年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负责任的政府要做到“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在不断暴露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转变政府的思维,尽到“大管家”的职责,是必然趋势。[详细]
如果走得太快,灵魂就跟不上脚步,更会忘记当初为何出发。教育不公平、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这些问题提醒政府,“公平”、“健康”、“发展”已经从兼顾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经济放缓将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良好的契机。在此期间,我们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决放弃“唯GDP”论的发展观,更加关注经济结构的优化、市场竞争的有序和效率效益的提高,将人民是否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生活水平是否有了实质性提高、社会是否公平正义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