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这近半年的时间,关于孩子们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我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在想为孩子们描绘将来美好画卷时,面对新闻我们却产生了一连串的追问,为什么最基本的生存权无法保障、为什么买一盒奶粉要担心质量或者海关抽检、为什么有人将魔爪伸向脆弱的孩子、怎样才能让这些无辜的生命免受摧残和戕害?
追问越沉重,童年越残酷。
六一儿童节将至,如今的我们不得不惭愧的是,将快乐幸福带给孩子们已经不再是垂手可得的事情,与“仓廪实而知礼节”一样,孩子们要收获快乐,首先要有“实”的保障,要能站在一块可以安全健康成长的土地上。
今天,我们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本不该残酷凶险的童年。
不要用“德”来矮化“法”
在性侵案、虐童案发生后,我们震惊地看到为人师表面具下罪恶的嘴脸,本该是最有职责呵护孩子们的园丁,成为了造成孩子们心理和生理伤害的罪魁祸首。井喷式的案件爆发让我们必须思考,迟迟未发现这些伤害的原因何在。[详细]
很大程度上由于教育机构本身的警惕性过低,许多学生思维中还残存着教师说一不二的绝对服从,不敢质疑和反抗。在教育专家熊丙奇看来,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在我国教育模式下,教育机构会引导学生选择性地展示美好一面,遇到的挫折和坏事不敢告诉家长。导致了受到伤害时闭口不谈,如果孩子们可以第一时间把遇到的事情告诉家长、报警检举,许多伤害就不会持续如此之久。
看待施害者,用师德、道德审判他们其实是把“德”矮化了,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道德可以讨论摇摆,但是法律有不容触碰的底线,这些对孩子的伤害就是硬碰硬的违法,必须严肃处理,行政上的处理比如通报批评、道歉、开除公职等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落实法律法规,如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对嫖宿幼女罪争议性罪名的尽快定论。
稍觉欣慰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9日又公布三起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今后将指导各级法院进一步加大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的惩治力度,坚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高限度的保护,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
绕道的奶粉,饶到的健康
今年3月1日,香港实施限奶令,规定旅客24小时内只能带1.8公斤(即两罐奶粉)出境,禁令下衍生另一生态:许多旅客从香港往深圳时,随手带两罐奶粉售与在罗湖关口等待的内地水货商赚取差价。[详细]
在观点中国发布的一篇舆评题目为《看国产奶业的倒下》中提到,经历了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乳品标准被绑架、蒙牛纯牛奶致癌物超标、明胶老酸奶、南山奶粉致癌门等一系列乳制品质量安全风波之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质量安全显现出严重的信心不足。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打击的不仅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长此以往将给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是灭顶之灾。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洋奶粉的走俏。许多准妈妈在怀孕期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购买到能让自己放心、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奶粉,这种期望让她们不惜绕远万里到澳洲、德国、新西兰去批量采购,而良莠不齐的海外代购既需要妈妈们支付高昂的运输费用,又需要担心奶粉过关时海关的脸色。
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导致一桶桶进口奶粉绕道而来,孩子们的健康变成了一份饶到的奢侈品。
现在的奶业一点也不缺意见和建议,有的认为香港的销售部门应该把握这次商业机遇、也有专家提出没有奶粉照样养娃,而对于国产奶业的思考显然各个媒体已经翻着花样说了很多遍。除了奶业,食品业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是美轮美奂的自然之赐,而我们如今呼唤的却是如何用重典治乱。
最简单的是一道心理防线,如果每个人都能将手中的食材视为自家人食用,把每一个消费者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守护,孩子们的健康一定会直达不绕远。
教育“到此一游”,陋习漂洋过海
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丁XX到此一游”,让国人顿时觉得颜面扫地,中国式到此一游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目前,当事人父母已经道歉,并希望得到原谅。谁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个别问题。[详细]
与其批评不文明行为暴露教育短板,我们不如来关注教育应该如何抵达。不论是中国式到此一游还是中国式过马路,带有“中国式”的陋习总是夹带着一种矛盾。正面是学校的教育告之孩子们如何是对、如何是错,反面却是家长和社会在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们展示什么叫聪明、什么叫笨。
如果孩子们在学校接收到的教育信息只是科学知识、考试技巧,那在社会这张考卷上答题无疑是不及格的。孩子们的教育并不是仅仅在学校完成,更大的课堂叫做社会,每个社会人就是孩子们学习和模仿的老师,大人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孩子。
而当江苏一名男童因为看灰太狼与喜羊羊入迷,竟独自模仿起了电视剧中的“灰太狼烤羊”这一剧情被烧至重伤时,我们同时需要警醒,除了以身作则,教育必须摒弃灌输,从引导思考开始。
在一本由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撰写的《公民读本》里,前言里引了一个伟大哲学家的话:“了解你自己”。课本让孩子们认识自己,尊重个人,不是惟我独尊。课本里提到,作为个人,人都是有不同弱点的。而自己的弱点是需要认识和改善的。用我们的老话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被伤害吧?那么。你不要伤害他人。因此,课本教育孩子。必须学会控制自己。
反观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这种引导虽然存在,但却远远不够。当一条条的校规校训以绝对正确不可辩驳的形态压在孩子们身上时,我们虽然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绝对服从,却也得到了绝对服从背后的无思无想。相信没有一条行为准则是“不许把小伙伴放在火上烤”,那孩子们如何得到“不要这么做”的信息呢?
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教育这件事上不能懒惰,不能指望某一方尽全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如果只是学校的几堂课在孩子们脑中“到此一游”,那我们教育造成的缺憾早晚会漂洋过海在社会上显露。
从模拟成熟到真实成长
1月11日,河南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请注意,不是这里的老师们结婚,而是这里的100多名孩子“结婚”。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小“新郎”要给小“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无独有偶,今年3月份,在成都一群7岁到11岁的娃娃,他们大多是亿万富翁的继承人,他们每周上课三小时,学习驾驭金钱,学费最高一年3万元。给他们上课的是一家财商培训机构,因为定位较高,该机构被人称为儿童“商学院”。[详细]
与上面两则新闻不同的是,在北京的一所儿童职业体验馆里,12岁以下的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医生、警察、邮递员或者公务员,这是一个微缩景观,在其中流通最广的不再是金钱,而是孩子们心中刚刚搭建起来的准则。这种模拟成熟在社会盲目拔高孩子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现在,显得尤为理性和重要。
大人们过于在意自己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扮演什么角色,常常忽略了孩子们自身最基本的属性和他们想成为的角色。每一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期许,对于“龙”的定义,无非又是一套大人们庸俗、铜臭的价值观在作祟。高举着多元化教育大旗,可谁也没有勇气拿自己家的孩子去“冒险”,偏离主流队伍常常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成长“风险”,这是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所不能承受的。
我们知道什么是对,却不去做;孩子们想做什么,却不能做。看着被模拟出来的成熟,我们必须知道那不是孩子们真实的成长。
(编辑:杨公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