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其人
丁大建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劳动力市场教研室主任,中国统计学会劳动统计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进入人物库]
观点选录
舆论坐标
以论对策
今年就业形势稳定,并非最难就业季
目前中国宏观就业市场基本稳定。从供给上看,计划生育政策正在发挥作用,总人口的供给增长速度放慢。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经济还在发展中。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平稳。 [详细]
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
1999年中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供给快速增大。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大的变化,高学历劳动力所占比重加大,但是经济结构转型又没有跟上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速度,劳动力供给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匹配,导致大学生供给一直是高位运行。 [详细]
提倡就业职业化实现职场良性发展
任何工作都有职业性要求,职业规范表现在各行各业上都缺失。职业是互相服务的一个体系,我们缺乏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是培养我们劳动力市场职业体系,每个职业有他的职业规范,这样大家才能够提供好的服务。 [详细]
政府需在劳动力市场中调控就业结构
大学生供给一直是高位运行,政府要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政府要控制劳动力市场总量,同时还需要调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为了更好地服务劳动力市场,政府应该发布劳动力市场宏观信息,最后也需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是需要慢慢来。 [详细]
文字直播
中国网:今年有699万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真的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吗?中国整个劳动力市场情况如何?
丁大建: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总的就业形势没有什么问题。2010年和2011年经济发展增速比较高,到2012年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但基本稳定。2010年、2011年、2012年大学生就业一直是高位紧运行,但基本上是从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就业低谷有着向好的恢复,就业率是逐步上升,趋于平稳的,社会也就没有像今年这样特别关注大学生就业。
其实,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一直存在。十年多时间里,不同年份形势略有变化,但大学生就业求职一直是紧运行。我看,在未来若干年里,这种大学生紧就业趋势还将持续(原因,我们后面分析)。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全国劳动力市场总体的就业压力并不是很大,总体就业形势是稳定的。2000年以来的十几年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总体就业压力持续缓解,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其他劳动力就业求职压力是不断下降的,农民工的用工短缺和招工难现象还时有出现,已有着普遍化的趋势。目前而言,全国2亿多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这些决定了全国就业的大局是稳定的。所以,以全局观点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应属结构性的问题。
今年经济还可能进一步减速,会不会带来就业的压力?那么经济减速和就业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去看。总量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众多,但经济还不发达,城镇和农村都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那时候我们一说到劳动力供给都称为“无限供给”。那个时候大家最担心的是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太大,会出问题。时至今日,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30多年,以人口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已受到了强力抑制开始“有限”和“收缩”了(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国家统计局)。需求方面,改革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加工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吸纳力,从90年代到2000年前后的民工潮,到2003年以后逐步普遍化的用工荒,正是以上述供求两种力量的相向变化为背景而发生的。所以从总的就业形势来讲,经济发展快,人口供给又受到制约,劳动力吸收完了,甚至出现了供给相对不足,这在80、9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方面。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就是就业压力的缓解,今天这个趋势变了没有?我看没有变。尽管2012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速开始减缓,今年有继续减缓的趋势,其对今年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肯定是会有影响的。但经济增速减缓并非下降,7.5%或7%,我们还是世界增长最快经济体。所以,其对就业需求的影响是在增量的缩小,而不在存量上。再看劳动力供给的变化,由人口决定,存量减少的趋势已是不可逆转。两相匹配,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今年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不会有大的问题,除非经济发生大的问题,出现大的滑坡。现在我们完全看不到这种可能。
中国网:总体就业形势稳定,为什么作为高学历人才的大学生却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呢?
丁大建:上面说了大学生就业难已持续十年多了,但今年以来从一些校园招聘情况和教育部门的需求调查信息反映的情况来看,确实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较前两年有所加剧的情况,也引来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被一些人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不是“最难”,现在我还不敢说,要待进一步的数据说话。但以我在大学里观察的感觉,2003和2004年,还有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绝不比今年的毕业生来得轻松,他们受到的求职心理和现实压力应该是大于当下的。2003和2004届毕业生恰逢扩招伊始,比照师哥师姐们那样好的工作岗位,他们的供给突然多出来46%和35%,(市场需求是不可能有这样速度的扩大的)求职的拥挤可想而知,心理的冲击和被冷落感可想而知。2009届毕业生则是被突然而至的2008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给冲击到了,原本经2005~2008年的市场调适,大学生就业难有所缓解和稳定和学生心理也逐步适应,不想,2008下半年突如其来的危机使2009年就业季的市场就业需求大减,又一次把大学生就业紧张心理抛到了谷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温家宝总理面对大学生说出了“要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首位”和“大学生就业是重中之重”的话来鼓舞大学生的信心。回顾大学生就业难十年多来的历程,虽然是高位紧运行,但也是有着几起几浮的上下波动。
今年为什么有较大波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形势的强化?现在来探讨原因似乎还为时过早。试探来说,我以为,一个是经济减速,一个是多年高位紧运行的累积性效应(既有现实未就业和低质量就业的积累,也有就业难心理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尽管经济减速了,但是在预期之中的,并没有大的滑坡,也未见其它明显破坏市场运行的因素。所以,我的判断是,尽管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甚于前两年,但不会出大的问题。
为什么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如此的重视,也受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的特别关注,我以为是和现在大学生的总体规模不无关联,2003和2004年时每年毕业生是200多万,今年已是近700万,而现在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也就1000万左右吧,大学生已是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了,所以他们的就业难问题真是在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
现在来谈为什么总体就业市场稳定,唯独大学生就业求职这么难?从就业市场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的用工荒同时出现,就是个就业匹配的结构性问题了。大学扩招是不是有些超前了,有些过快了?这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1999年开始,为了缓解当时的就业压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高校采取了超常的扩招政策。高校连续多年快速扩招,十年里大学扩招的平均增速约16%以上。2002年毕业生规模145万人,今年将近700万,平均每年新增50万的毕业生,最多的年份一年新增80多万。这样连续快速的增长,自然形成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
另据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与2000年的相比,十年新增加了1亿零500万人;同期同口径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了7000多万。这意味着每新增100个劳动力人口,就有70人具有大学学历。2000年时,劳动力人口中有大学学历的人比例约为4%,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变为12%多。高学历的人大大增加了,低学历劳动力人口的比例相对下降。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农民工招工难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这十几年里,我们经济结构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没有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们是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快速增长是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快速增长,我们吸收了大量的国际定单,吸收的是大量低层次的劳动力——农民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经济要转型升级,但是一直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点。
产业结构升级不是一两句话能够做到的,是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的。所以我们大量吸收了低层次的劳动力供给。可是真正能提供给高层次劳动力的岗位需求并没有那么快增长。所以,这即是扩招超前造成的问题,也是一个产业转型滞后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还是计划管理,招生人数和规模严格由教育部审批,这是我常说的我们高校是“进口的计划管理,出口的市场调节”,这一体制性矛盾,在计划扩招的大形势下,必然会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结果。
从90年代末开始,大学生就业已经开始转向市场化操作,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以前是大学生人数少,毕业季都是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抢大学生,但到2003年以后,大学生供给一下突然增加将近一半了。从那时起,用人单位就不再来抢大学生了,用人单位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职场上,哪些岗位是给大学生做的,哪些岗位大学生不做是留给其他层次劳动力做的,职场上是有它一定的定势的。大学生找工作也是以师哥师姐们的就业状况为参考对象,供给的突然增加,劳动力市场当然不适应,供求双方都不适应。2003年和2004年的时候喊“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生应该比现在还难受,那时候大学生心理上不适应,现在已经喊了这么多年,大学生心理都适应了。
在2005年和2006年时大学新生一进校,从一年级起就操心毕业。这些年已经好多了,已经平稳了,所以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我以为不一定,但是从心理上说我觉得那几年更紧张的多。其实近十年来大学生一直是就业难,只是社会有时候关注,有时候不关注而已。所以我认为,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就业难过度的新闻炒作,或许会起到推波助澜的加重就业难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肯定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出了问题。还是那句话“扩招惹的祸”。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即高校扩招是好事,不应该这么快的。历史告诉我们,“大跃进”总是带来许多负面效果的。
实行高校扩招时,又正好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改革时期。大学生毕业生后要自己去市场找工作,本来市场就有磨擦性矛盾,这是市场的必然。政府应是帮助减少市场摩擦性矛盾的力量。政府不是就业需求的主体,不可能说想招聘多少人就招。招生,我想扩大就扩大了,一下批了这么多学生上大学。毕业,就得靠市场了。
就业观念早就转变了,就业是自己的事,是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互相选择的事。政府要做的就是就业促进,政府是润滑剂。当市场有磨擦性的矛盾的时候,比如说这个地区信息不流通,那个地方信息不对称,以及专业不对口这种磨擦性矛盾发生时候,政府就去调解,减少这种磨擦性。目前大学生供给总量由政府定的,那劳动力需求怎么办,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了,政府定不了,所以就出问题了。这些年高校扩招一直是“大跃进”式的,焦点就在这儿,这其实是根本原因。
中国网:那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出现,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丁大建: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应该控制的是大学生的供给。大学生就业难在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根本性的改变是不会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上还会从紧延续。所以我的对策是趋势性的对策,就是我们要控制供给,结构调整和总量控制这是第一。现在很多三本四本院校招那么多学生,找工作情况又极差,很多大学生就业还不如民工。因此我建议这些三本四本招生人数不要再增加了。这个新增劳动力中间全都是大学生不可能,市场需求不是都要大学生的,总是有一些普通的岗位需要人干的。所以,大学生的总量绝对应该控制,而且早点控制更好一点。
第二,政府还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这是前提。再一个就是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这样大学生才有用武之地。还要控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我们提出来把一些三本四本院校办成职业学校。很多三本四本院校招生的质量很低了,学生也少了,不如办个职高甚至职校,你就培养高技能的工人,我们经济转型也是缺少这一块的支持。
再有短期效率这就是政府责任了,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有促进就业的责任,促进就业可以出台一些短期措施,比如扩大一些政府可以控制的岗位开放给大学生。其实根本来讲,为了促进市场就业,国家应该给中小企业一些发展空间,因为中小企业是我们国家就业的大头,它吸收了就业市场的百分之七八十,中小企业发展了才能带来更多的岗位需求。
对于大学生求职来说,最好的应对当然就是调整预期。因为就业是个人决策行为,市场经济就是个人决策。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就业服务方面,信息服务非常重要,信息服务影响到信心的问题。我说的信息不仅仅是哪儿有招聘和求职信息。我说的是一种宏观的信息。
市场经济是分散经济,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统一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做的很大一件事情就是搜集和发布市场信息。美国政府收集信息系统非常庞大,人也非常多,联邦政府一个劳工统计局就好几千人,这还只是国家层面,各个州还有自己独立的统计机构。美国就业率每个月到点就发布,股票市场家炒股都等着就业率发布。
而我们在这一块的宏观信息是缺乏的。我们整个如果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来发布宏观的就业信息,这些信息就引导了学生。就业是不是比往年紧张,或者比哪一年紧张,是不是最难就业季,这些都是要有依据的。
我们应该有一些独立的社会机构来收集这些数据做一些调查,这样的数据才真正能够引导就业市场。无论企业还是求职的学生,他们都会接受到宏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这种信息是对称的。当劳动力市场紧张的时候,劳动者会自我调整降低预期,当形势较好好的时候他们会提高预期。这些调整都是在匹配过程中间分散地实现的,我们提供的信息就有作用。没有反映市场的宏观信息,市场的磨擦性就会加大。
市场经济它本身会有一个波动,市场经济本身信息的后滞其实是很强的,信息当然来源于实际的变化,但是信息本身又反过来影响到现实下一步的变化。这就需要宏观信息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这是政府该做的,这也是属于社会服务业,需要更好的社会服务业来做这个事。
大学生的“进口”方面,招多少学生这些都由教育部决定。但是大学生“出口”,社会需要多少高校毕业生,这是市场行为。中间的摩擦和矛盾的解决要慢慢来。体制改革很难,教育部放权很难,学校也不适应,这个总是要慢慢解决的。
以后不能这么搞“大跃进”似的动用这个权力,计划体制是要改,但是完全改之前,别把这个权力用到极致。1999年高校扩招本意是好的,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是好事。但是好事做过头,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并不是完全否定,把人家一竿子打死,但是确实带来了这样一个后果,这是客观事实。
中国网:社会的人才评价观念好像也有一些问题。
丁大建:嗯,是的,所以我提倡一种观点叫“就业的职业化”。什么是职业化呢,一个工作有这个工作的职业特性、职业要求,任何工作都有职业要求。工作的职业性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能力、职业产出、职业报酬、职业保障等等。任何职业有职业的规范,幼儿园老师就不能扇小孩嘴巴,不能把孩子吊起来,这是基本的职业要求。我们这个职业规范表现在各行各业上都缺失。
每一个职业都有高有低,但是作为职业特点,只要有一个职业存在,存在就有合理性,合理性就是社会需要他。每个职业有职业的要求,强调职业要求我们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去做这个职业,这样才有职业规范。如果某个职业供求短缺了,没有人来做了,就会提高收入,所以他收入并不很低,也很体面,这个就是一个合理的社会和职场的架构。
可是我们国家社会评价价值理念上是错位的。在人才评价上,要按照职业特性来定位,要由职业供求来定位,这是市场经济,这才是对的。如果将来真的没有保姆,保姆就得价格飞涨,保姆也得职业化。像菲佣做得好,但是菲佣要价高,他们形成一种职业的习惯和职业规范,这就是他们的职业声誉。我们必须培养这样的职业声誉我们的职场才能够好,我们的产品质量才能高,我们的服务质量才能高。
职业是什么?职业是互相服务的一个体系。社会分工了,形成了哪个职业需要多少,它是一个互相服务的体系,它不是自我服务。市场经济就是一个互相服务体系。一个完整的职业框架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转的必须条件。我们缺乏职业化教育,职业化不只是专业化,职业化是培养我们劳动力市场职业体系,每个职业有他的职业规范,这样大家才能够提供好的服务。你提供了好馒头,养猪的吃,他提供好猪肉,你生产馒头吃了,这不是大家互相服务才有一个良性的体系吗?整个社会是在一个职业体系中间的,现在社会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自我服务,所谓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是不可能出现了,那么职业化就是必然。
我强调就业的职业化,实际要达到的目的就要提高就业质量。十八大报告里提到就业质量的概念,很多就业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把就业质量理解为体面劳动,即劳动者通过就业能获得:好的报酬、好的待遇、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作和充分的保障等。所有这些只强调一个侧面,也就是说员工通过就业能获得更多更充分。这么理解似乎并不错,对劳动者有利,给员工更多。
但是,如果把就业质量仅仅理解为这个其实是片面了。我认为还要包括劳动者的付出的一面,劳动者的付出是企业的所得、雇主的所得,也是社会的所得。我给你高工资,最后你不好好干活,你生产低质量的产品,达不到职业规范的要求,这能好吗?没有高的生产率。你的报酬从哪儿来呢?站在雇主的角度想,你不给我创造价值,我哪有钱给你呢?
就业是劳动力供给需求双向匹配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就业质量提高是双向的。劳动者是应该得到好的报酬,获得更多;但也必须按照职业规范提供好的产出,好的劳动效率,而且要达到职业的要求,符合职业的规范。劳动者拿的报酬是和其贡献是对等的,这个才是良性运转的过程。我说的就业质量提高既要包括体面劳动,也要包括我刚才所说的职业产出、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的实现。所以我说提高就业质量应该包括两方面,我们把这样的就业质量提高上去了,整个职业市场才是良性市场,就业也就是职业化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