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设计管理与国民期待的博弈
    国家假日办大张旗鼓的征求民意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下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易,更看到数以百万计国民对幸福的期待,一场调查不过是政府和民众互动的有益尝试,最重要的是,该如何厘清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与国民期待之间的关系,是一味迎合还是科学引导,取舍间考验着政府更考验着一个社会国民的整体价值认同。
长假之争

舆情概述

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网上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你对现行放假安排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小长假是否需要调休”等。

10月11日,“假期调整”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4000条,新浪、腾讯微博总计已超百万条。包括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欧洲时报网、大公网、CFC中文网、联合早报网、星岛环球网在内的十几家境外媒体刊文关注此事。整体而言此事引发的舆论关注仍在持续升温。

13日上午,全国假日办公布,自10月10日征集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意见情况,截至10月12日17时,超过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

从网友留言情况来看,近八成的网民明确表示,对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不满意”,对是否保留7天长假和3天小长假争论激烈,不过大多网友都希望增加全年假期总天数。此外,延长春节假期,适当给予假期安排自主权、反对硬凑假期等意见也较为集中。

14日,围绕假期调正的话题,借助微薄等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假期设计话题持续蔓延网络,因为专家、教授的介入,一时间,假期调整成为“国民话题”。

“节假日调整”相关话题媒体关注度

10月1日以来“节假日调整”相关话题媒体关注度

“节假日调整”话题微博关注度

10月1日以“节假日调整”话题微博关注度

“假期设计”----政府社会管理与国民期待的博弈

“假期设计”----政府社会管理与国民期待的博弈

热议“假期调整”折射社会管理与国民期待供需矛盾

政府社会管理,事关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加强社会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内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此番,假期调整 “缘何引发全民热议。首先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需要与捉襟见肘的假日供应之间充满矛盾。事实上,国家假日办“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设计得过于简单,三个核心问题“对现行放假安排是否满意”、“调借形成的7天长假应不应该保留”、“有无必要调借周末形成3天小长假”,无一不是指向现行节假日安排的,而公众对“现行”早已心生不满,超过八成不满意的调查结果其实并不意外。从这众多网友参与的调查中,所能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必须对“现行休假制度”进行改革,这也是当前关于假日改革的最大共识。

国家假日办调查问卷一共只有5个问题,除去年龄和职业这两个几乎无关具体假期安排的问题和“现行放假安排是否合理”之外,只给7天长假和3天小长假各留出一个问题。网民“秋天的小草”称,这样的问题设置很难反映出网友真实、多元化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受到质疑的是,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除了明示参与问卷调查的总人数之外,并未透露问卷调查的总结果。仅表示:“全国假日办对公众踊跃发表意见表示感谢。数据收集后,我们将委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进行分析整理,将调查结果送有关部门研究参考。”而在调查中,全国假日办在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同时发布问卷,但各家网站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把统计数据汇总一下,发布出来很困难吗?难道网友只能一家家网站看过去,不能获得一个总的调查结果?”有网友发出如此质疑。

对法定节假日的合理调整也考验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此番问卷设计明显存在倾向性,只给了选择“支持”和“反对”的权利,而不是提建设性意见的权利,事实上有更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上网,所以民意调查很难真实反映民意。至于调查可能出现的种种质疑,目前为止,有关方面尚未回应,如此缺乏精细设计的调查难免浮于形式,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政府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组织、实施、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网民、专家:诉求多元难达共识

一个好的假日安排应该体现人性化,应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在尊重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劳动者诉求的前提下,制定完善、科学、合理、人性化的休假方案,以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

然而,大众对假期调整的最大共识似乎仍需要磨合,因为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改革,而公众在此问题上还远未形成共识。一边是对“挪假式”黄金周不满,一边又希望恢复“五一”黄金周和延长春节假期,但要知道没有“挪假”就没有黄金周等长假;一边是经济学家认为每年长假要损失2000亿元,以此呼吁取消3天以上的长假,一边是社会学家认为要保障公众基本旅游休闲福利,因此呼吁增设更多长假。一边是,希望将假期权限让渡给企业单位自主支配,一边却担心企业会更加苛刻的限制假期。一边是名人公众人物的假期建议的狂热拥护,一边却又心生疑惑认为假期调整过于理想不能实现。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假期改革面临的普遍困境。

媒体:主张让民众更多的参与社会管理

国家假日办“假期调整”的调查,中央媒体牢牢把握舆论主方向,较批评以及表扬的言论不同,中央媒体更注重从舆论引导方面,鞭策政府在假日设计问题上大胆往前走。既肯定政府积极尊重民意的态度又督促政府拿出解决办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休息休假权利。

应该说,《人民日报》的评论最具代表性。“假期能不能不靠拼凑”、“被放假”反映公众缺少话语权”、“假日安排要让公众有更多话语权、参与感”三篇评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系统全面的阐释了当下假日调整的现状、国民对休息休假的期待、如何解决政府社会管理与国民期待的矛盾等。《人民日报》三篇评论旨在告诉大众,其实,人们对假期安排的诟病,不只是表达对现行放假制度的不满,更折射出国人对保障休息权利、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诉求。

相较于《人民日报》的循序善诱,新华社的评论“三问休假制度”,倒逼”色彩比较强烈,三个问题直指民切,有力的声援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民意。或许是担心政府部门压力过大,新华网随后刊发评论“中国式放假”注定是众口难调”,旨在通过文章,向更多的大众传达,节假日无论怎样安排都是有利有弊的,因而注定是众口难调的,几乎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放假安排让公众都满意。其言外之意似乎在给有关部门提供台阶,好在舆论吐槽中,为科学制定假期安排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一些地方媒体热认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解决假日调整问题的有效方法。《法制晚报》称,我国幅员辽阔,各省错峰休假显然可以避免全国人民集中出行带来的诸多弊端;而强力推广带薪休假、改革完善探亲假制度,则有利于打造一个多层次的休假体系。

多数地方媒体认为制定假日规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主要前提。新民网认为,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单位各部门在参考国务院假日办节假日安排方案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可灵活安排假期。当然拼假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要合理,要适当,要现实。既然要“拼”,就要拼出“实惠”,让多数人受益,让更多群众满意。

政府:打破民调背后沉默的螺旋科学制定假日规划

大众传播学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这类观点也越发得到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少人理会甚至受到攻击时,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这个特点在网络上尤其明显。此次网络调查并非全面性调查,而是针对让人不满的部分,因此倾向于调整的网友会踊跃发言,倾向于保留现状和没有看到观点相近选项的人则会保持沉默。如果调整真按现在的结果来,“沉默的大多数”就有可能出声表示不满了。更甚者会出现重大诉求反差。

应该说,针对现行假日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广征民意的举措值得称赞。但是在黄金周出现系列乱象、刚经历“疲劳期”的当口,相关的调查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其理性、准确程度可能受到影响。当然,网上投票的代表度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上网较少的人就难以表达意见。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认为,反思长假制度,要厘清哪些是长假本身造成的,哪些是别的因素造成的。

如果说,“假日设计”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尝试,那么参与意见表达则是国民期待的直接表现。法定节假日安排是关涉民生的公共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在决定时,不妨先把草案上网晒晒,广泛收集意见建议,使放假政策符合多数人的意愿。不妨让各部门和单位拥有一定的放假自主权,结合自身特点适当调整工作日和休假期。让节假日安排走出“关门决策,文件通知“的老套路。

舆情点评:厘清社会管理创新与国民期待的关系

为期3天的“假期调整民意征求活动”,于10月13日结束。据统计,参加网上投票推荐活动的总人数达211万之多,参与人数之多,在我国历次网上投票活动中非常少见。

可以说,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投票能有如此大的参与规模,足以体现出民众对于“休息休假权”的广泛期待。事实上,任何一种改革设计,任何一项政策举措,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更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在公众之间厘清共识,找到公众意见中的“最大公约数”,以此形成改革和政策的最大共识。唯有如此,公众才可能真正买账,改革才可能达至目标。

如何科学规划假期设计。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应与国民期待统一。政府需加强法定假日的安排研究,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人们的现实需求在不断的变化,相应的公共政策也应对此做出反应,而不是成为一种“惯性”而一成不变。而征求意见应坚持做到覆盖面积广,多种方法并重,多渠道沟通调查,多举措保证实施。

另一方面要大力保障劳动者基本的休息休假权。不仅要给全社会成员提供表达诉求期待的机会和平台,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切实的落实相关制度的实施。比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

假期设计,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国家假日办大张旗鼓的征求民意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下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易,更看到数以百万计国民对幸福的期待,一场调查不过是政府和民众互动的有益尝试,最重要的是,该如何厘清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与国民期待之间的关系,是一味迎合还是科学引导,取舍间考验着政府更考验着一个社会国民的整体价值认同。

>>>>阅读全文

编辑:张林

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
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
法制日报:放假征集意见须找到问题“症结”
新京报:关乎释放国人乡愁的“15天春节假”
中青报:假日改革的关键是“多放几天假”
京华时报:把拼假权交给个人如何
观点中国:中国式休假何时能够不被吐槽
民进会员张华: 《节假日安排年底将公布 专家“五一春节齐延长”不可能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张棉棉山东台记者姜文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关小长假的讨论在终于可以划上一个休止符了,全国假日办自10号发布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目前正式结束。
孟非: 【长假设计】元旦一天,国庆一天;清明七天,七夕七天,中秋七天,春节七天。理由:1,夏天没有长假不合理。增设七夕长假,既是酷暑天的劳动保障,也方便父母带放暑假的孩子出游。这样,春夏秋冬四季四个长假,让民众充分享受季节更替的美好。2,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体现以人为本。
广西日报: 全国假日办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结束,结果显示,3天小长假"挪2做3",网民反对强烈。网民呼声集中在两方面:恢复五一黄金周和延长春节假期。对此,专家称春节放假至正月十五不现实,会影响GDP。
朱继冬: 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网民呼声最高的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希望恢复五一黄金周;二是呼吁延长春节假期。呼声都表明我国长假短缺的实。缓解之策只能是增加长假供给,而不是遏制需求。要考虑在进一步增加黄金周的同时,加快落实带薪休假,逐步使长假消费“分流”。
齐鲁晚报: 近日,全国假日办征集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意见的调查正式结束,受假日办委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已经开始。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针对民众反映的长假不调休的问题是可能实现的,但调整黄金周的可能性不大。
第六十五期
张家川刑拘少年有悖司法解释初衷
张家川刑拘少年有悖司法解释初衷
第六十四期
给爱情留一声叹息的空间
给爱情留一声叹息的空间
第六十三期
乌龙报道频发坐实“新闻功利化”
乌龙报道频发坐实“新闻功利化”
第六十二期
“克制有序”的官民辩论应成为问政常态
“克制有序”的官民辩论应成为问政常态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