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主要议程包括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会议闭幕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对外发布。境外媒体对此次会议高度关注并对全会公报予以深入解读。
境外主流媒体密切关注,予以广泛报道
公报发布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彭博社、俄新社、韩联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网站,英国《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俄罗斯《独立报》,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等均迅速反应,播发相关分析评论。从媒体分布面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均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广泛关注与报道。会议召开前,外媒对三中全会抱有较高期待,并分析预期我将出台多领域改革举措。公报公布后,媒体聚焦公报中的新亮点和新表述。
勾勒未来中国改革总路线图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闭幕。新华社报道说,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文件被认为是中国今后10年的“改革总部署”,是“描绘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1月13日报道,本次全会文件中,最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家分析,这项决定应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文件,是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
明确改革总方向和基本目标 路透社11月13日报道,周二出炉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可谓“万众瞩目”,全会明确了改革的总方向和基本目标,提出将在2020年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中一些新提法和新举措也让市场有了更多解读空间。包括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及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被视为将推进改革和加强国家安全提至更高的决策层面,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础性”提法改为“决定性”作用,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香港中通社11月14日报道,在分析人士看来,在制度体系建设上,明确的时间节点的提出表明中共对于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已经有系统化的认识和十分明确的目标。在外界看来,在中央最高层建立改革专门机构,无疑体现了中共强力推进改革的决心
确立未来十年政府运行基调 德新社11月12日报道,中国执政的共产党12日公布了中国未来10年“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蓝图。改革的内容包括缩小国企的权力、扩大农村土地权、放松约2.6亿外来人口的户籍限制、改善社会保障、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加强法制。他们还将深化并加速该党在过去10年内形成的很多现有政策,以调整发展模式,让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离一直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模式。
韩联社11月12日报道,三中全会通过相关文件,未来10年中国政府运行的基调已经确立,那就是深化改革。而未来中国将进入自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深入进行改革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在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维持健康的肌体”。
将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变革 英国《每日电讯报》11月10日报道,9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或许会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导致中国发生最大变革的一次会议。三中全会将检测习近平的“新邓小平”成色。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相关文件,中共下一步改革意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并力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俄罗斯《生意人报》网站11月9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中国2013年度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新一届领导人将确定未来十年的改革方针政策。中国是否会保持现有的制度,中国是否能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中国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自然资源的需求是否会增长,都取决于改革的成功与否。
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发展走向 路透社11月7日报道,中国领导人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今后数年的改革议程,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30年后,把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引上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历史上的三中全会往往是重大经济改革的跳板。新领导层往往在头几个月先花时间熟悉问题,达成共识,随后推出改革措施。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政策;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中国开始真正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美国《时代》周刊11月13日报道,公报承诺了一些重要改革。比如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从严重依赖投资转向更大的消费至关重要。还承诺扩大自贸区、放宽投资管制、财政改革及增加司法独立性等。所有这些,若得到贯彻,对于支持中国进一步增长非常重要。
对全球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路透社11月7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球经济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要大于受到媒体和金融市场关注的美国预算之争、各国央行会议和选举,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中国必将长期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政治超级大国。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1月8日报道,习近平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激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改革新方向与新增速的期待。中共领导集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对澳大利亚的前景至关重要。
《印度时报》11月14日报道,北京公布了今后10年的改革计划。从印度的视角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不满足于目前人人羡慕的7.5%的增长率——尽管其GDP是印度的四五倍。印度许多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对西方看法负面,对中国却有正面看法。中国的榜样及其在此次三中全会设定的长远计划,更应刺激我们采取决定性行动,重启印度经济。[详细]
集中解读三中全会公报中的重要信息
境外媒体集中关注全会公报内容,不仅大量引用公报原文发表消息性报道,并且深入解读公报所透露的重要信息。外媒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认为《决定》“描绘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明确改革的总方向和基本目标”。媒体尤为关注有关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表述,以及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两个机构。外媒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础性”提法改为“决定性”作用,令人“眼前一亮”,表明政府将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彻底激活中国市场经济;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两个机构,标志着我将推进改革和加强国家安全战略提至新的高度。此外,外媒对具体领域的改革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公报呈现出许多改革新亮点。预计随着《决定》在近期的正式公布,外媒还会掀起新一轮的解读热潮。
宣示中共将进行全面深水区改革 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12日报道,中共中央高层批准了一项广泛的政策纲领,为市场在经济事务中话语权的扩大、农村人口权利的保障敞开了大门,同时,纲领也重申北京仍然牢牢掌握着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路透社11月12日报道,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今日闭幕,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此看来中国领导集体将借此机会重塑中国经济并巩固党的权力。
台湾《联合报》11月13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者杨开煌表示,这宣示中共未来十年将做全面、深水区的改革,以经济改革带动政治、社会等改革。
成立领导小组致力攻坚克难 香港《南华早报》11月13日报道,中国将建立一个中央“领导小组”来充当各项改革工作的先锋,此举凸显了新领导层克服各项长期障碍以深化改革的迫切愿望。该小组将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一形式凸显了领导层振兴改革的决心。由于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对财富和资源进行更公平的分配,改革一度发生停滞。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刘山鹰说:“中国领导层没有被利益集团吓倒,并誓言改进他们的计划。这显示,中国的改革将进入新时期。”
美国彭博社11月13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说,中国将建立一个“领导小组,深化改革”,该小组将负责更宽泛的规划及协调政策,并监督实施。渣打银行驻香港大中华区负责人史蒂芬•格林说,此举“非常积极”。而苏格兰皇家银行驻香港首席中国经济专家高路易说,该小组也许有助于克服来自反对改革的利益集团的抵制。
两新机构将发挥重要战略作用 香港《南华早报》11月12日报道,“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两个重要的新机构将在新领导层转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超级大国的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会行使类似国家安全局的职能,协调对外关系和军队的决策。“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牵头经济重组。
美国《纽约时报》11月12日报道,公报还宣布,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猜测是中国能否突破政治、经济的困局,通过改革渡过各种深层危机。就此,中共宣布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和落实。
将国家安全提升至新的高度 日本《产经新闻》11月13日报道,三中全会决定将新增设“国家安全委员会”。据香港媒体报道,十八大后不久就有人提出了相关构想。该机构统合安全保障和与治安相关的部门,成为习近平政权改革中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另据媒体报道称,该组织最早将于明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可能就任第一任首脑。
英国广播公司11月12日报道,中国将国家安全、社会管理提升至新高度。根据12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承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路透社11月12日报道,在十八大报告中以及过去官方的提法里,绝大多数表述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此次三中全会公报的提法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一词之差的意义其实十分深刻。
英国广播公司11月12日报道,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发布的公告,中国将深化经济改革,以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共在公告中承诺,将会清除存在市场中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还将创建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市场机制,并改进市场价格机制。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分析师利明璋说,承认市场作用是一个“重大转变”,这一通过改革推动发展的新承诺可以产生深远影响。
首次在全会提及“司法职权独立” 香港中通社11月12日报道,在12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了“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是自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来,中共首度将这一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中央委员会全会的公报中。
决定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路透社11月13日报道,中国出于城镇化考虑将启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周二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领导集体决定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分析人士称这一改革关键在于公众如何向社会公共服务付费,从而决定国家级社会保障网络的成功建立与否。这是城镇化这一经济引擎是否有效的关键。[详细]
对中国改革细节充满期待与疑虑
在外界对会议充满期待的同时,仍有媒体对我改革的力度抱有疑虑,指出我推进改革面临诸多“困难”以及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指出“落实改革的细节仍有待观察”。
公报缺乏细节让外界难以猜测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1月13日报道,中国新的“改革总体规划”有很多鼓励性的语言和暗示,但是缺乏具体细节,让外界难以猜测。
法新社11月12日报道,分析人士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只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路线图”,具体的措施和日程表将在此后公布。一些专家认为,相关的准备工作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改革之路是艰难的“上坡路” 南非《星期日独立报》11月10日报道,中国的新领导集体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正制定改革计划,许多人期待该计划能缓解国内超越忍耐极限的高压政策,同时为“已步入下行通道”的中国经济再度注入活力。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1月14日报道,中国改革取得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将出台改革的具体细节方案,但当今中国的现实是所有改革具体方案出台前需要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层层过滤,然后才能成为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出台的新政。
经济改革需消除体制障碍 美国《纽约时报》11月9日报道,三中全会还未开,中国媒体就已经在称赞这次会议取得成功了。但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预先发出警告:除非有伴随经济改革的政治改革,否则中国会面临一场危机。吴敬琏是中国最知名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之一,吴敬琏建议的改革良药对谨慎的党领导人来说可能很难下咽。
改革面临既得利益集团抵制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1月11日报道,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改革举措面临党内阻力。会议讨论的争议性议题包括土地改革、放松户籍制度管理、打破国有企业垄断以及开放金融市场。在这些领域,党内既得利益集团能从现有体制内获得更多好处。尽管存在诸多阻碍,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已经为制定长期改革计划打下保票。
日本《东京新闻》11月9日发表社论称,三中全会最重要的看点是中国共产党能否毅然阻止既得利益者反对,推出能够消除贫富差距、防止腐败等具体的对策。
政策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待观察 日本《读卖新闻》11月12日报道,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闭幕,决定设立面向国内治安强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以推进市场经济为主干的“决定”。这表明了习近平政权对维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显示出的决心。今后能否推出具有实际性效果的政策成为焦点。
英国广播公司11月12日报道,中国领导人日前揭晓了未来10年旨在改革中国经济的一系列举措。中国高层如今必须说服下级官员执行这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意义重大,有关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具体改革方案预计将在未来几天或数周内陆续公布。这些改革能获得多大成功仍有待观察,其影响还得接受时间检验。尽管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达成了一致,但地方官员和既得利益集团执行起来可能并不积极。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4日报道,值得记住的是,即便在邓小平1978年主持召开具有突破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也是过了很多年后才意识到那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有多么重大。习近平计划的历史意义也可能需要时间才能显现。但是,迅速落实某些措施,例如允许农民出售或抵押土地,或者放开能源价格,将至少表明他的改革决心。实质性的国企改革尽管难度更大,但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过去的35年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也扭转了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前景。如果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想让未来的10年也同样成就不凡,他们就需要言行一致:拿出真正果断的行动,来兑现有关经济自由化的承诺。
内容由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提供
编辑: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