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
事实上,京津冀一体化我们最先看到的都还是河北省一省的动向,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绝对不是河北省一家可以说了算的,一厢情愿的一体化是行不通的。我们看到的河北的事情越多,就越应该相信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突破改革的重要性。北京、天津必须拿出切实的行动,这才是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核心所在。
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

舆情脉络

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来已久,近来受中央高度关注影响,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的讲话,引发各方解读,相关舆情逐日高涨。

3月19日,《财经》杂志“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首选地”的报道,引爆舆论。尽管,包括保定市长马誉峰在内的各路官员都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市场的反应依旧强烈。

26日,河北省出台政策文件,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廊坊、保定、石家庄、唐山、承德的城市功能定位,此番河北省虽并未直接将保定称为“政治副中心”,但某种程度上,无异于对先前辟谣的“再辟谣”。一时间舆论沸腾,各方解读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面临的挑战”和带来的“投资机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截至3月28日18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话题,网络新闻79263篇,微博127314条,论坛帖文12553篇,报刊新闻1724篇,博客博文6102篇。新浪微博,#京津冀一体化# 讨论量达115150条,#北京政治副中心# 422310条,#京津冀# 1987647条,#保定首都功能# 101013条。

说明: QQ截图20140328094743

图1:“京津冀协同发展”舆情信息分布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 领导表态有玄机

近一个月时间里,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央领导到京津冀三省主要领导频繁表态,应当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然进入了“中央主导,三地联动实质启动”的关键时期。

中央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要抱团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的表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更表明“京津冀一体化”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固化格局,“抱团”、“协作”、“机遇”中央给三地明确了协同的基本原则。对于京津冀而言,如何拿出切实的发展计划,如何确保三地步调一致、如何抓住机遇团结搭帮迫在眉睫。而光说不练、只想不干、行动迟缓、效果难现的局面也将就此终结。

北京方面,放下身段推动发展是主基调。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有新认识”,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

很明显,“推动”就是北京“京津冀一体化”的表态关键词,这也表明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首都北京必将成为核心推动者,相关的具体措施和进展势必将围绕首都的属性进行全面布局。

此外“跳出北京看北京”值得品读,一方面,积极释放融合之意,北京愿意放下首都优越的政治资本,单纯的从国家、地区协调发展的路径思考城市定位。另一方面,北京迫切需要周边省份城市的帮助,来消化因首都的光环而带来的大量人力、环境、发展的问题。而郭书记“京津冀将共享教育医疗资源”的讲话,同样被指是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回应。

河北方面,如何做好受益者发展者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头等大事。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河北省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要“转理念,绘蓝图、搭平台、建机制”。“转理念”就是要把发展理念转变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上来,寻找各方的共赢点;“绘蓝图”就是要配合北京、天津做好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搭平台”就是着力打造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载体;“建机制”就是要在省级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对接北京和天津;

“寻找”、“配合”、“承接”“对接”,周书记的四大关键词,多少流露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河北对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的资源“渴求”。因为巨大的资源诉求,也决定了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处于战略随从的位置。

天津方面,如何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谋篇布局助发展很关键。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近期表态称,要加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力度,国家有关部委应当会同三地政府,进一步组织调研,把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协调考虑,抓紧编制相关的规划,同时在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设立常设机构,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解决三地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

“调研”、“规划”、“设机构”,都是建设性的意见构成,这些表态,多少显示出,天津作为直辖市参与国家战略的应有态度-----谋划角色。如何在此番发展中找准定位,是天津当政者必须面临的新问题。

专家:京津冀协同发展 须市场化配置资源

“京津冀一体化”引发官员、专家广泛热议,如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众专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须市场化配置资源。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要打破行政色彩,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决不能再造出另一个“特大城市”。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易鹏同样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要打破政府主导配置资源的局面,不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结果也是徒劳。

另有专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减少行政干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表示,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管得少一点,北京、天津和河北建立起联系,藩篱就打通了。部分专家则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制度性突破很关键。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称,如果京津冀城市群规划,能在制度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对经济信心将有大提振。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如何具体推进三地城市协同发展,专家观点各有不同。一些专家建议疏散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核心是要促进中心城市功能升级,把非核心功能疏散出去,为功能升级留出空间,周边地区在承接功能的过程中同步升级。

部分专家建议京津冀试点打造平等城市主体协同发展。财经评论员刘戈称,讨论京津冀一体化,可否以京津冀作为试点,强化城市功能,弱化省功能,将京、津、石家庄、张家口、唐山----当作平等的城市主体,形成大首都区。

而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专家看法不尽一致。延参法师对此比较乐观称,时代向前,需要的就是创新与开拓。对河北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和助缘,点赞。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同样给予厚望,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京津冀也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与之相反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却并不看好京津冀一体化,称京津冀一体化,是计划经济思维,发改委的官样文章,类似原来的上山下乡,注定失败。一些专家则呼吁理性看待京津冀发展。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表示:京津唐-京津冀喊了三十年了,一体化不起来,有人总结过教训吗?”

同北大王教授态度相当,部分专家建议舆论客观看待“保定政治副中心”的定位。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未来保定有可能成为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但并非唯一选择。河北和天津的一些地方也同样适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反复论证。

京津冀一体化舆论场观察

主流媒体的冷思考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舆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流媒体比较理性,河北媒体稍显兴奋。

主流媒体方面,党报群的密集关注是亮点。

《人民日报》率先发声,其《跳出“一亩三分地”,才有一体化》的评论认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必须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该观点得到了地方党报的积极响应,以《南方日报》“用市场手段引导京津冀一体化”、《湖北日报》“打破中心与周边的思维定势” 影响最大。

整体而言,主流媒体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比较看好。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表示肯定,认为此举可助京津冀区域内主要城市间、实现2小时快速通达,对发展经济意义重大。《中国青年报》则对政府分流首都城市资源做法表示认同,称患上严重大城市病的北京,试图通过分流城市资源来分流城市人口。这种思路的转变,不仅更合理也更靠谱。央视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表面上看,一方愿意送,一方愿意收,两厢情愿,各取所需,但实际上,这事也不太好办,扑面而来的难题不少。

市场化媒体泼冷水

财经媒体则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直泼冷水。

新浪财经援引专家观点称,河北规划只是一厢情愿京津冀仍只是概念,大众要全面的认清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性和现实性。而财经网的态度则更加决绝,称京津冀发展不尽人意,文章认为,京津冀表面上看似在协同发展,实际上各个层面都在进行利益博弈,各怀打算,以至于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一些财经媒体则旗帜鲜明的指出,京津冀发展首都北京必须舍得放下。《华夏时报》分析道,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绝对不是河北省一家可以说了算的,一厢情愿的一体化是行不通的。北京必须要拥抱京津冀,这才是这个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核心所在。

部分市场化媒体则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看法。《新京报》称,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治理要先行。《南方都市报》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须市场化配置资源。《京华时报》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炒作某个城市、某个概念没有意义,反倒应提防借此拉升房价、提前透支财富的用心。

河北媒体热畅想

统计显示,自3月19日至28日,国内舆论关注京津冀报道排行前10名中,河北媒体占据6大席位,分别是,燕赵都市报53条、河北日报52条、河北经济日报46条、廊坊日报40条、承德日报30条、保定日报27条。此轮京津冀舆论大潮中,河北媒体表现异常兴奋。

从报道内容来看,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承德等地对接京津冀的准备是核心。“永清县抢乘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在协同发展中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双”、“京津冀一体化,河北要演好两个角色”、“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努力使河北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绿色崛起”、“专题研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我市收看全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成为各地媒体的主要标题。

网友:看好京津冀一体化

针对京津冀一体化热点,新秦调查在2014年3月26日从“你认为北京最应先疏解哪些企业或机构?”“你是否认为央企总部应该迁出北京?”等几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对1228位受访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31.68%的受访者认为“化工等‘三高’企业和制造企业”,应离开北京。对于你是否认为央企总部应该迁出北京的调查中,29.2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搬迁,此举可缓解北京巨大人口压力。另据搜房网调查,51.33%网友看好京津冀一体化,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能够顺利实现。

一些网民批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河北热炒房地产的噱头,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发微博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河北许多地方大炒特炒房地产的噱头!房地产真的是挽救河北乃至中国经济的灵丹妙药?”。此外,不少网民表示保定楼盘一日多价担心变鬼城。部分网民认为,一体化的结果就是带来竞争,通过竞争,市场形成分工,政府要做的不是减少竞争,而是克服市场失灵。另有网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上是津京却在过度透支华北地区。

言辞激烈的网民甚至怀疑北京、天津是否会把高科技、零排放、高附加值的东西迁到河北。更多的网民则呼吁三地联合整治大气污染问题,@清新丸子称,先让我们看到些空气治理合作上的成绩,我才相信一体化是可以让首都更好,让大家都更好!

舆情点评:京津冀一体化必须三地联动

眼下,如何实现同京津的协同发展,成为河北的大难题。尽管近日“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河北保定”的消息,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误传”,但是京津冀一体化给河北地域带来勃勃生机的事实不可忽视。不过在诸多专家看来,目前的京津冀一体化仍然还只是一个概念。

事实上,京津冀一体化我们最先看到的都还是河北省一省的动向,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绝对不是河北省一家可以说了算的,一厢情愿的一体化是行不通的。我们看到的河北的事情越多,就越应该相信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突破改革的重要性。北京、天津必须拿出切实的行动,这才是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核心所在。

可见预见,京津冀一体化的理想结果是:北京转移一些产业功能,周边区域做好承接对接;三地在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领域建立协作机制;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市群一体化;城市功能各有定位、各有分工。实际上,京津冀一体化提出了好多年,但产业转移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如今能在这方面大力推动,就已经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了,我们真切的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够在制度、具体方案上有实质进展,以期更早的造福三地百姓。

>>>>阅读原文

编辑:张林 实习生孙希璐亦有贡献

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
中国网:首都功能疏解,剑指京津冀一体化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治理要先行
京华时报:京津冀协同不必炒作某一城市
燕赵都市报: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千载难逢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马光远: 保定等地的房价涨势比较吓人 因为做的是一个想象空间。比如说保定,究竟未来它的定位是什么?周边的一些城市我们怎么样进行规划,恐怕带来的利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讲,就是资本本身具有极高的敏锐性,比我们要敏锐得多,但同时资本也有盲目性,所以这种涨势本身未来能不能涨下去,能不能赚到钱,还得看未来的规划究竟怎么样,我们的京津冀一体化最终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来出现很重要。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和明确顶层设计是推动发展的首要因素。此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首次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虽然京津冀合作已经提出多年,但合作之路并不顺畅。主要原因一是规划确实比较复杂,二是各省市之间难以有效协调。因此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来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重点,这需要一个协调机制的建立。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 河北对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看似很重视,但其实这2亿资金并不多,这些补贴对转移产业来说少得可怜。先不说别的,仅仅是企业打上‘北京某某公司’的名字就比打着河北的名号好很多。况且在补贴方面,京津有很多潜在补贴。比如北京地铁每张票大概补贴了1.7元,这在河北是没有的,所以现在河北拿出2亿来根本没有足够吸引力,不是北京不想把企业放出去,而是市场选择下河北没有吸引力,因此在引导方面还得加大力度,做一些现实规划。
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 现代农业是服务首都需求与加快河北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环京津地区要深刻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充分利用京津市场、人才、科技资源,打造河北省环首都乃至全省现代农业高地,带动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
第八十期
马航失联飞机,看看世界怎么说
马航失联飞机,看看世界怎么说
第七十九期
信息可视化助力两会舆论传播
信息可视化助力两会舆论传播
第七十八期
两会调查:十八大以来善治赢得民意
两会调查:十八大以来善治赢得民意
第七十七期
两会调查:解决住房问题紧迫性加剧
两会调查:解决住房问题紧迫性加剧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