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范儿”走起来!

首页 > 观点中国 > 中国正在说

导语

    2015的两会中国网观点中国推出两会系列专题策划——《中国正在说》。
    本期《中国正在说》之“中国范儿 走起来”邀请了郭崇立和王辉耀共同就“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战略”中涉及到的中国大妈、中国游客、留学生、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等热门话题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嘉宾介绍

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郭崇立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前驻肯尼亚和牙买加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
苗   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

精彩观点

访谈实录

进入2015的两会时间,中国网推出两会特别视频访谈节目——《中国正在说》,与专家、网友共同探讨时下百姓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期《中国正在说》之“中国范儿 走起来”邀请到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副理事长、中国前驻肯尼亚和牙买加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郭崇立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王辉耀共同就“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战略”中涉及到的中国大妈、中国游客、留学生、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等热门话题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主持本期节目。

主持人苗绿: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您收看本期的《中国正在说》两会特别节目,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战略”,我们请到的两位专家分别是郭崇立先生,他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副理事长、中国前驻肯尼亚和牙买加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也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前任总编辑,中国前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驻联合国环境署代表和驻联合国人居署代表。另外一位是王辉耀先生,他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以及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的会长。

二位是在国外、国内都生活很多年,在国外有很多的工作经历。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在中国的经济崛起当中,中国的百姓也在走出去,前一阵说的很热闹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抢金的大妈们,中国大妈有了闲钱都出去购买黄金作为投资,但是她们做这种投资的时候,相对理性少一些,研究少一些,她们的这种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部分,二位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她们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影响是什么?

郭崇立:关于中国大妈这个事情,在中国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象。实际情况是2013年的年中,6月到8月期间,因为当时的金价突然暴跌,我们的中国大妈们就出手,一下子在大概在两三个月里面,花了1千多亿元,买了300多吨黄金,这件事情振动了国际金融界,当时国际上报道很热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大妈PK华尔街大鳄”,甚至战胜了华尔街。但是实际上结果是大妈得了一个虚名,而获得的是实际上的损失,金价随后又大跌,用专业化的词叫做被“深套”。

对这件事情,我自己有三点看法:第一、它其实反映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实际情况,就是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不仅是国强了而且民也富了。大家有这个钱,在两三个月出手1千亿,这不是一个小数,而且买了300多吨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这不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走向富裕,这些中国大妈就是千百万家庭的掌柜,或者说是半边天,她们在世界上的形象,不只是所谓的非理性形象,而是一个富有的形象,这是第一点我想说的。那么第二呢,大妈这个形象在某些方面来讲,说明我们的投资渠道还是需要再拓宽,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中国传统就是买黄金,觉得比较可靠。第三,实际上国家也在不断这样做,不断推动更多的投资渠道,像不动产、股票市场,最近的沪港通,下一步深港通。另外最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走向世界,我们与很多国家本币的交换。这样的话我们人民币的币值、汇率就会比较稳定。再加上推动像人民币的存款保证金,存款保险制度,足以覆盖几乎绝大多数的储户。这样的话,中国大妈的钱放在手上就不至于那么心慌了。就不至于整天着急买黄金,2013年发生的现象就不会重复发生。现在金价更低了,没有人抢金。所以中国大妈正在从有钱任性,变到有钱不任性,有钱有理性。

王辉耀:实际上中国大妈购买黄金这个现象,其实是值得深入来看的,是值得反思的。我们在改革开放这个阶段值得回味的过程。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就像刚才郭大使讲的,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国民的收入和居民收入的水平达到了一个阶段,同时他们还有世界的眼光,原来可能都是在国内炒股票,炒房地产,现在居然跑到环球市场上去参与这种国际的竞争,参与这种国际的问题,及时的出手,说明她们有了一些开始走向世界的一个意识。

同时他们也给国际上传出这么一个信号,就是中国大妈富裕起来,觉悟起来,或者说掌握一定的国际游戏规则以后,就会给世界带来震动,带来影响,说明了中国的消费者力量和,潜力是无穷的,它也表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藏富于民,而且一旦释放出来,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我们能看到过去的几年,不光是中国的旅游开放了,我们一下就出去1亿人,购买上千亿的产品,我们的留学生也出去了,华人华侨也出去了,都是一个巨大的现象。所以回到我们今天这个话题,他们对中国国际形象有什么影响?我的第二方面的看法是,在中国走向一个大国的过程中,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还要更有素养地走出去。就像这种黄金抢购也好,或者说采购也好,还不是很理性,不是很有规律,当然了我们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我相信以后,就像郭大使讲的,从任性到理性,慢慢的给世界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形象。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形象。

主持人苗绿:感谢二位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刚才二位也提到,中国大妈通过野蛮生长也好,或者是相对非理性的投资也好,但是她至少代表了或给这个国际上一个形象,就是中国人现在富裕了,而且中国人一旦掌握了投资的基本规则以后,一旦走出去会对国际上的金融,或者整个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方面呢,我们也能够从中国大妈身上,体会到中国形象的改变。那么说到中国大妈,我们自然就会说到中国的旅游者,去年的数据是,2014年中国出国旅游的人数超过1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量级。这些中国游客带着大量的财富,带着自己积累的这些钱出去购买东西,出去旅游,但是同时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受到质疑。那么这些中国游客除了带着钱出去的土豪形象以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中国游客出去,带给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这些变化?有什么地方可以提升?

郭崇立:我是2003年到2006年在肯尼亚任职,在这个工作期间,签署了中国和肯尼亚的旅游协议,就是我们国家把肯尼亚作为旅游目的地国。这个协议其实对两国关系的促进还是蛮大的,我们的游客从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现在更多了。因为肯尼亚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两大世界动物奇观,有动物迁徙还有火烈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火烈鸟都在肯尼亚这个地方生活,非常有吸引力。在我的任职期间,中国游客的形象总体我觉得是正面的。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到了肯尼亚,到非洲了,增加了当地的服务业收入,增加人员就业,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中国人更了解非洲了。另外,就是到了这样一个东非大草原,自由自在的,真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和当地人的交流,特别是在注意环境生态保护方面,我们中国人学了很多东西,所以这种交往还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中国人去旅游的确也出现过一些,我们所谓的不良形象问题。比方说为了照一个好相就去驱赶动物,人家狮子正在睡觉,就想法轰它起来。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这是违反当地规定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出了一点问题。但是我觉得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第一、因为我们中国人确实是有很多人出去,不可避免的在这当中有个别人、少数人不守规则,这个在国内也是这样。所以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客观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的人大多数是好的,也有表现比较差的。这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比如说经过当地导游的劝导,还有我们国家的宣传教育,包括使馆做工作,这种现象在逐渐的减少,大家也逐渐入乡随俗,开始从为了照个相驱赶动物,到慢慢的爱上动物了,和动物在一起,静静的观察,好像走入了大自然,和动物和谐的生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上亿人走出国门,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勇于面对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使它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主持人苗绿: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走出国门不光是看风景,也是要学习国外好的方面,我觉得这个是对中国游客来说也是一个过程。

郭崇立:对,就是一个互动过程。我们的旅游者到了肯尼亚以后收获很大,除了看到美丽的动物,看到非洲大草原的感受之外,他们特别学会了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包括动物世界在内,大自然有非常多美好的东西,这样一些美的东西,它是不能够损坏的,一旦损害之后,就很难再生了,他们学懂了这个。比方说他们去看火烈鸟,火烈鸟的生存链非常脆弱,它们就是吃水里面的浮游生物,这个水一旦污染以后,这么美丽的火烈鸟就不能够生存了。但是千百年来,肯尼亚就把这个环境保护下来了,从而有了我们今天,全世界的游客,我们中国人能够到这个地方,看到这世界的奇观,感到很珍贵。这样美好的东西,不能去破坏,要爱护它、保护它。所以我想我们的旅游者,尽管现在走向世界,我们会显露一些不好的陋习,但假以时日会慢慢的有所改变,我们中国人在学习,我们的游客在成长。

王辉耀:我们在过去这十多二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到十年,中国的旅游出现了一个井喷的现象,随着我们对各个国家旅游目的地协议的签订,特别是像最近,比如说像美国,对中国开放了十年往来签证,加拿大也是单方面的推出来了十年往返签证。所以说随着这种双边的安排越来越多和多边的安排,再加上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元六七千,甚至沿海地区都超过1万,中国出去的人口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中国国力,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非常好的体现,也是中国参与世界,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这个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旅游现在确实是一个好现象,也代表了中国在为世界做贡献,在为世界的经济做贡献,它在各个方面都是中国国家形象非常好的体现。

出境旅游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而且我希望这个越来越多。我记得前年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讲,到2020年中国出境游可能达到4亿人,那个时候会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个景象,对中国的形象会是一个巨大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现在出去确实有个别人或者一部分人不注意这个形象,这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中国人多,以前国际上也有可能担心中国“黄祸”,人多了以后会对当地造成影响,所以现在有些国家对中国的旅游是又爱又恨,处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中国人能来更多的采购,提振了当地的经济,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觉得,中国人来多了,把我们的场地占了,特别是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主持人苗绿:包括香港最近也有这样的一些事情发生?

王辉耀:对,所以说我就觉得像这些问题呢,它实际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出去的人不断的增多,但是我们也希望这个事情能引起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包括我们国民自身的高度注意,包括媒体的注意。现在很高兴看到有各类媒体上有公益广告,就是我们出去要讲文明。

这个可能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实际上就像我们看到的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过马路严守红绿灯,这都是从小积累的一种遵纪守法的习惯,就是法制社会从小的一种素质,我们现在开始提倡法制,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依法。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中国人出去提升中国的国民形象,还会有更多的提升,不光是经济上的,我们还带出去了文明,带出去了我们更好的中国文化,包括尊老爱幼,包括全家人和谐的出去旅游。

国外到中国来旅游的,很少是一家人来旅游的,我们中国人出去往往是一家人,有长辈或者是一家三代,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所以我觉得这个形象它确实是中国一个形象大的改变。同时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比如说不文明的习惯,比如说随地吐痰或者说加塞啊。之前我们总是说融入中国社会,融入北上广,实际上我们现在要融入世界,要融入纽约、巴黎跟东京,这个东西我觉得需要有一种全球的文化和全球的数量,这个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现在关注这个问题是非常及时的。

主持人苗绿:中国人要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把自己好的带出去,把别人好的学回来,其实就是在交往当中,就把中国的形象慢慢改善了,把中国过去好的东西保留下来,然后展示给全世界的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在学习的过程,那中国人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把别人好的东西学到中国这里来,未来中国的形象就会更加丰富,就会更加饱满更加好。

刚刚前不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也提到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 2014年达到45万人,这个数量是巨大的。而且新时期以来,中国留学生的这个特色是大众化、多元化、个人化,和刚才我们说到的一些不守规矩的中国游客相比,中国留学生带给全世界的印象更好一些。二位对中国留学生身上的“中国范儿”,有何看法?

郭崇立: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也是知识一代。我在美国工作的经历中,有两个实际的例子。第一个就是改革开放第一批派出的公费留学生,真的是非常优秀,这一批同学不少人学业、事业上很有成就。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形象,在美国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非常勤奋,非常聪明,非常敬业而且爱国。很多美国人并没有到中国来,他们了解中国就是从这些个人来的。第二个是海峡两岸的婚姻。台湾新娘评价大陆留学生新郎事业执着,学业优秀,而在婚姻上又非常的专一,非常的严肃。在大洋彼岸的这些婚姻佳话成了海峡两岸人员交流的典范。

总体来讲,我们在美国留学的那一代年轻人有几个特点:一是非常的努力、勤奋;二是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三是遵纪守法,,四是和周围同学,不同国家的同学相处和谐。整体上中国学生的形象,是正面的、好的形象。有的人说我们的教育很失败,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这不是全貌。所以我很希望我们新的年轻一代留学生,能够继承他们好的传统,各方面走在各国留学生前面。

主持人苗绿:王会长也在国外生活很多年,而且后来回来做很多关于留学生的工作,您在这方面应该有很多的体会。

王辉耀:我觉得中国的留学现象,在过去这35改革开放以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又是一个新的中国独有的现象,当然了中国的留学史有150多年,从当时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开始,从清王朝派第一批留美有童120年,到今天我们大概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去了差不多将近四百万,如果把2014年的数据算进去的话,我们应该是达到了4百万人。四百万的留学生现在回来二百万,还有二百万在外面,但是留学生也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总的来讲现在的留学生,中国从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了中国的留学大潮,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在全球都带来了一个留学的变化,也可以说留学改变了中国。我们的科教人员、创业者、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等等各领域,都有大量的、优秀的留学人员,特别是我们早期的,80年代、90年代出去的留学生,当时都是大量的公派,过五关斩六将。最顶尖的一批人出去后回来后,改变了中国。

如果说谈到形象,确实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最近这些年我们的小留学生开始增多,出现留学低龄化的趋势。留学从原来的高精尖到现在的大众化,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这个里面也确实值得有一些注意的现象。比如说有一些独生子女,我看到一些报道,去澳洲新西兰、去北美、加拿大甚至去欧洲,我想起来我们当年在出国的时候,是基本上没有机会去餐馆的,那个时候很节省。到现在条件好了,只要是附近的中餐馆里面,都会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而且都非常富有,现在中国留学生出去不再提打工这一说了。可能我们原来中国留学生好的一些传统,还是应该保留,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出去以后,确实有的很恋家,有的留学但是需要更多的融入当地的社会,而不是整天就去唐人街、吃中国饭、看中国电影,刷中国微博、微信,这样就失去了留学的意义。

现在总的来讲是欢迎中国留学生去,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的完善留学生的这种素质和出去各方面的规范,留学中介要加强管理。

随着中国成为一个留学大国,我们慢慢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留学大国,留学生要遵纪守法,要诚信。有些国内的习惯带到国外去,实际上在国外被放大了,在国内大家可能习以为常,或者是见怪不怪,但是一旦出去以后,如果说这方面特别突出的话,就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我就注意美国的常青藤的学校,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现在招研究生的时候会在美国本科毕业的学校里面招了中国留学生,他们发现大量的中国本科生里面有一部分的比例,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说这一现象,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国内的教育水平,特别是我们国内的学术教育水平,和诚信的水平,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持续,成为一个长久的,有影响的留学大国,对世界的知识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持人苗绿:说这些留学生回到国内以后,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又有什么样的推动?

王辉耀:其实留学生里面的精英,我觉得是相当大的比例。我们的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国内的非盈利机构、智库建设、科研大学的国际交流,现在这批人是桥梁、纽带,而且可以发挥他们更大的作用,来提升中国的形象,所以我们觉得要用这些懂国外,知己知彼的这批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可能比单纯的一个发言人,一个政府的角度去讲会更有说服力。

其实中国留学生现在这个群体已经到了一个规模,实际上我们可以更好的加以利用,充分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把这批人、把中国的形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主持人:因为这批人在国外受过教育,然后跟国外有一些联系,所以回到中国以后,他可以懂得怎么用国际化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声音,所以这些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民间外交,我觉得是要充分的发动这批人,就是把中国的形象提升的更好,做的更好。

中国不光是民众出去旅游,出去留学,出去金融投资,同时中国的企业也正在不断的向外投资,2014年是一个分水岭,咱们中国对外投资超过了外商对中国投资,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这些企业在不断的走出国门的同时,它给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什么样的影响?不光过去有国企,现在大量的民企也在出去,所以在这些方面,不知道二位有什么样的看法?

郭崇立:企业走出国门,这是我们的一个国策,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之后,一个必由之路。我们企业走出去,我得到的一些数字,中国企业在非洲已经有2000多家。这是相对比较大的,那些小的企业不算。投资大概去年是250多亿,贸易达到2000多亿,可以说增长的非常快。大量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总体上讲,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效果。非洲在目前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而且我们的技术比较对路,我们的国情和非洲也能对的上。特别是我们对非的政策受到当地欢迎。,从政治上来讲,我们是一个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我们走出去的企业,过去总体上来讲是从事外援工作,要为当地经济做出我们的贡献,这是一个传统。

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了,不只是单方面的援助,而是互利双赢。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确实对我们的中国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中国过去是吸引外资的,刚才主持人也讲到,从2014年开始有一个转折,我们在国外投资的总额,超过了我们吸收外资的总额,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的时候了,到了一个走出去的时候了,这是第一点。就是说这个形象是一个好形象,全世界起码是这些发展中国家、非洲、拉美,还有美国、欧洲发达国家,都欢迎中国投资,特别是在目前世界经济不是太好的情况下。

第二点,走出去,特别是在非洲,我们的投资主要都是基础设施,我们雇佣了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而且这个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提升这个国家的经济来说是必须的,不是说可有可无。所以我在非洲工作的时候,我深切的感到这些非洲国家,真的是衷心的欢迎我们去投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中国抱有非常好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从毛泽东、周恩来的时代一直延续过来的。

另外这些投资,其中不少是援助项目,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交往,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往。比如说我在肯尼亚任职期间,有两个很重要的项目,一个就是建立了一个孔子学院,是非洲的第一家。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访问肯尼亚,专门接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师生,当时是非常轰动的。因为胡主席和这些师生们一起唱《茉莉花》这个歌,而且用中文对话,岂不知这些当地同学才学了三个月的中文,但是竟然能够和我们的领导人进行对话,而且唱的歌词字正腔圆,所以在当地是很轰动了。

主持人苗绿: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了这些教育、文化的交流?

郭崇立:准确地说是两者相互促进。第二个项目是我们国际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了一个FM电台,就是调频电台,用中文、斯瓦西里文和英文播出,受到当地听众的欢迎。我们国家通过企业的走出去,教育、文化走出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和非洲的友谊,这个我觉得形象都是正面的。

肯尼亚有一条公路,是从首都内罗毕到滨海城市蒙巴萨,这是它的一条主要公路,其中有一段是我们中国公司叫路桥这个公司修的。这条路不是我们中国援助的项目,也不是当地的投资,是多年前世界银行的项目,但是我们中国公司把这段路修的非常好,到了现在,仍然可以跑120公里。中国路桥公司在那里设了一个牌子叫“中国路”,当地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一条中国路,所以这个好形象一直到现在。

但是确实我们也看到了,走出去的企业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过,诸如不注意保护环境,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恶性竞争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不好的东西它是一个支流。现在西方一些媒体不断捏造一些谣言,或者说抓住一些事情把它无限的扩大,来挑拨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觉得我们需要非常警惕,绝不能因为个别中资企业出的一点问题,就把整个我们在非洲的投资抹黑,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讲清这个事情。

总体上来说,在非洲中国形象是正面的,是好的形象。我们不能够被少数不好现象蒙住了眼睛,也不能被西方这种宣传所欺骗。但是对确实存在问题我们一定要克服,不能够听之任之,更不能不管不问,这一点我觉得也要下大功夫。

主持人苗绿:王会长,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当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什么样的影响,您如何分析?

王辉耀:这个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现象,这次两会报告,克强总理提到了,中国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大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还要进一大加大,这次我注意到克强总理在报告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谈到“开放促改革”。

我觉得在新时期的开放,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因为过去30多年是外资走进中国,我们中国也开始逐步逐步走出去,那么到了去年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么未来的30年,可能我们走出去的势头,会比外资来中国的势头还要大,所以觉得就是我们这个对外开放,这样才是一个完善的对外开放。光是请进来不走出去,可能是一个单项的开放,现在有进有出成为一个完整的开放,所以说从这个战略意义上来讲,中国现在是真正的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所以走出去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走出去也是我们去世界寻找各种机会,同时也锻炼我们的企业队伍,同时也提升企业的国际经营运营能力,反过来促进他们在国内也提升经营和运营的能力,同时也寻找新的合作资源。

那么我倒觉得,这里面可能分两个方面来讲,一个就是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和中国留学生走出去,和中国公民出去旅游,这些我觉得都还要有更多的意义。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的话,特别是近代史,当时世界的发展,跨国公司在这上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国公司走出去,成为全球公司,成为跨国公司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来讲还是非常有成果的,我们也得到了很多走出去的好评,包括我也总结了我们中国走出去十大模式,比如说像海尔的模式,像联想的借船出海模式,像华为、中兴的这种从农村包围城市,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模式,包括品牌共享,包括现在我们的高铁也可以走出去,包括像温州模式。

我们中小企业走出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知道,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有跨国公司,又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在更好的走出去方面,我认为还是可以再做一些提升。比如说前一些年我们中小企业走出去,温州的企业走出去,在西班牙出现烧鞋的事情,比如说当地的周末是不开门的,我们的百货商店周末24小时开着,跟当地造成了一些竞争摩擦。这种现象我觉得是个别的现象,我们慢慢的提升我们走出去的水平,这些都是走出去学习过程中一个不断的提升,完善的过程。

这是必然现象,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回避它,我们不掩饰它,但是我们能够把它不断的完善。但是我觉得像我们走出去,可能还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走出去的安全问题,我注意到也有中国企业被绑架的现象,另外在海外被绑架,现在确实我们的领事保护,我们的安全都是要跟上。中国走出去了上亿人,企业走出去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体量,我们的国家海外机构领事保护,包括我们走出去的那些政策完善,我觉得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完善。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来华投资也有很多问题一样,不断通过法律法规,不断政策调控,逐步的完善,我们走出去也是一样。

我们首先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是对中国形象的一个巨大提升,但是我们也要进一步的发挥优势。比如说现在有的国家比较忌讳我们的国有企业走出去,那我们能不能采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结合,能不能采取一种,利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华侨,利用我们的留学生走出去。这样避免一些给当地留下口实和偏见,所以我觉得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模式和策略走出去。也包括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采取的中外合营的方式,大量的跨国公司走进来,是通过合资、合营走进来了,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也是合资、合营的走出去,和外国的这些企业。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当时中国还有一个很成功的战略意义,就是市场换技术。跨国公司要进来,必须要给我提供技术。现在我们出去也可以采取,比如说到中国来,要来我们这里,我们以市场换市场,你到中国来可以,我跟你合作,那你在你的母国市场,我们能不能也合作,就可以采取一些灵活不同的政策。

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新的学问,一个新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个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巨大的好处,而且对我们的经济长期开放的发展也有最大的好处。

郭崇立:讲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到了一个新阶段,就是我们的投资现在不是小规模的,是大规模的走出去了,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专注一个地区,是全球性的。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确需要提升走出去的质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它还涉及到国家的政策,它不仅涉及到法律层面的、经济层面的、金融层面的,而是各个方面都涉及到。所以我想要提升走出去的质量,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企业来讲,要走出去就要做好调研,要知己知彼,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了解环保,了解这个地区工会的情况,劳资关系,了解它的反对党、执政党,政局变化,一定要有备而去,对当地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话成功的机率才会比较高。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我觉得就是要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服务。包括提供一定的安全防护。不是说我们有能力全部承担下来,但是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起码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官方沟通等。作为国家政策层面,我们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这些企业,让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可持续,成本比较低的方式走出去。还有就是国家在培训方面,我们要对那些走出去的企业骨干进行一些培训。另外就是总结经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要做一些经验总结。

我从一些中非智库项目当中发现,我国和非洲一些国家所签署的投资保护协议,有一部分或者相当一部分在当事国国会没有通过,就是一纸公文。这样的话中资企业在这个国家就无从受到协议的保护。所以我想我们要尽可能的促进,推动这些保护协议落到实处,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所以国家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总之从企业、国家的这两个层面多做一些工作,从而促进我们的企业能够走出去以后有更高的成功率。每一个在国外成功的中国企业本身都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形象。

王辉耀:我再补充一点,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还有一块可以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注意到比如说欧美发达国家,他们走出去的企业都非常成功,但是他们的这些前政府的官员,包括特别他们是一些驻外的大使、参赞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像基辛格都90岁的高龄了,现在还在为美国企业做咨询,我们实际上有大量回来的大使、参赞,这些人我觉得应该发挥他们巨大的作用。我们的前大使、前商务参赞等等,就是应该把他们跟中国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利用率,远远不如国外政府的前政要发挥的作用,我觉得不光是我们的大使参赞,甚至是我们的前部长和前总理等等,都可以发挥这种余热。包括智库也可以发挥这些作用,但是我们的官员退下来了以后,基本上就再也听不到了。这个方面其实是前政发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作用,和民间外交作用。

郭崇立:王会长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为了提升我们走出去的质量,提升我们的成功率,我们需要统筹各方面的资源,不能够光靠企业一家,也不能光靠国家,要让各方面的资源都统筹起来,不仅是王会长刚才讲到的,我们的一些前外交官、前商务官员,一些专家、学者,还要有效利用国外的资源,比方说我们要了解当地法律问题,我们可以购买律师事务所服务,金融方面,我们可以购买金融会计所的服务,而且要用当地最好的。这种有效利用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就是跨国公司成功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好经验,把各方面的资源汇集起来,来支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这样我们企业的成功率就会比现在高的多。

主持人苗绿:谢谢二位,二位给中国企业走出去,然后提升中国形象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那么我们今年也看到,在今年的这个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传统提到要深化与各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对话和务实合作,构建稳定的大国关系,还要打造周边大国的命运共同体,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提出“一路一带”经济带,也在努力的想保持和周边国家,和这些大国的关系,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与原来的这种零合外交相比,中国现在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外交道路,如何看待外国对中国“一路一带”的质疑和矛盾的心态?

郭崇立:李总理在报告里,对外交工作总结的一段比往年还要多,这个是有原因的。以习近平主席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他们确实在外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花了很多的心血,提出了整套的各种方针政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李总理报告的有关内容我就不重复了。针对一些质疑,我要说的是这几点:第一,我认为我们还是坚持和平与发展这样的时代主题。求和平是国际社会主流,谋发展是各国的共同愿望,这样一个总的判断没有改变。第二,我国外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我们不是要通过武力手段,或者是武力威胁手段来发展自己。我们是要坚持和平崛起。第三,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有创新,有发展。例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义利观,合作共赢等,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都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有着很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努力向世界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包括提出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我认为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因为这个战略刚提出来不久,有人提出疑问这不奇怪。而且从我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中央动员了各方面的精英力量,经过非常认真的科学论证,才提出初步方案,而且仍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一带一路”怎么来操作?我们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强调三个“共”。同所有相关国家,我和你共同商量,大家凑在一起,来使这个“一带一路”更加完善。共建就是说不是我一家包办代替。有人说好像我们要大包大揽,有的甚至提出来“一路一带”就是中国的发改委制订计划,然后中国的财政部出钱。这是误解,我们主张共建不是包办。共享就是将来建成的成果大家共享。而且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愿意出更多的力,使得这样一个计划能够早日实现,能够有早期的收获。

总体来讲,我觉得“一带一路”是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一个进一步开放的创新路子。这个发展路子受到20多个国家响应。有一些质疑不是坏事,我觉得可以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哪些方面有障碍需要克服,从而使“一带一路”的路子能够走的更顺畅一点,能够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王辉耀:我觉得中国最近提出“一路一带”这个战略,其实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从这几个阶段来看,从过去30多年发展到今天,确实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第一的贸易大国,和前几名的投资大国,中国确实要在国际的发展上有新的作为,那么我觉得“一路一带”的伟大战略构想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一个新的,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原来我们的开放是沿海都走进来,东南沿海,外资到中国来,现在我们开始有了新的看法,我们准备把欧亚大陆桥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从亚洲连到欧洲,沿途的国家我们也让他们受惠,打造新的丝绸之路,同时我们还要开放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到南海、到印尼到澳大利亚等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是有别于传统的太平洋东南沿海进来,可能在中国新时期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

我们原来也有很多多边的,比如说WTO,还有很多双边的安排。包括最近还有TPP,还有很多其他的设想,这个其实也是中国的一种新的经济战略安排,这个安排我觉得能不能成功呢?确实就像刚才郭大使讲的,不取决于光是中国一家,也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它是要沿途发动几十个国家响应,是共建共赢,刚才说的三共我觉得非常好,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中国提出来了,让别人看到我们是带来实惠的,我们在基础设施上先打通,我们先建路我们先投资,我们设立了新丝路基金,我们建立了金砖五国银行,亚洲投资银行等等,我们做了这些东西以后,做了这些基础设施以后,能不能使所有的国家都得到响应,能不能使所有的沿途国家都打消这个顾虑,积极的参与进来,我认为这个是“一路一带”战略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是要更好的发动发挥去告诉,或者说去跟他们沟通。把这个好处让他们看到。

因为前段时间,包括南海,包括东海都有一些紧张的情况出现,我觉得我们现在通过一种和平的方式,通过经济的方式,通过把饼做大,大家都来分这个蛋糕的方式,让大家看到这个实惠,让大家参与到新的经济国际制度创新安排里面来,发挥中国经济大国的一个作用,代表周边国家的一个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但是我认为就像刚才郭大使讲的有一些质疑,有一些讨论,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都是正常的,目的是为了让它更完善,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这个可能还要发挥我们真正的,“一路一带”沿岸的几十个国家,沿途的几十个国家的积极性,他们要来参与进来,他们要在里面有利益所在,否则这个“一路一带”我觉得也可能是一个单项,可能是经济扩张,或者你是一种输出你的产品等等,这个必须是一个共赢。这样的话会使中国的战略更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这是一个和平的战略,这是一个新时代对外开放,而且这个开放不仅仅是中国的开放,中国现在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开放,区域的开放,这是一个非常新的对外开放高度,我觉得这个战略的未来,应该是很值得期待的。

主持人苗绿:我个人认为这个“一路一带”,是中国新时期对外战略的一大创新和构想,非常伟大,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中国提升中国的整体对外形象,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感谢二位今天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的国家对外形象和中国的对外战略,在两会期间跟二位资深的,有国内国外生活经验的专家探讨这样的话题,感到非常容幸。

郭崇立:我想补充一奌,就是我们所讨论的国家形象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形象是一种资源,形象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要把这个形象看成只是一个宣传,是媒体的一个任务。国家形象体现在刚才我们谈到的各方面人员,走出国门的旅游者,我们的留学生,我们到国外的企业家,包括我们的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等。所以我们每一个领域的人员及其所做的工作,都涉及到中国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作为国家的综合实力部分,它是一个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说白了就是要别人对你能够认同,信服,甚至到能够追随。拥有能够起这样作用的一种形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王辉耀:刚才郭大使总结的非常好,实际上中国的国家形象,它是方方面面组成的,而且这个确实不光是媒体的责任,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倒觉得,中国还有一个可以提升的方面,就是我们的智库,你看国家在国际上有很多的话语权,很多的议题设置全,都是这些发达国家很多智库非常的活跃,那么我注意到中国政府,包括中央政法委改革领导小组,包括中办、国办强调智库,提出了新型智库的建设,所以我觉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库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把中国的声音更好的传播出去,把中国的交往更好的在国际各种场合发出声了,也是对中国形象一个非常好的肯定。

郭崇立:没错,我们现在也到了这个时候了。我们的GDP是坐二望一了,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现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国,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那么这样一个国家,如果我们在世界上没有相应的话语权,那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要有这个话语权,就要进行不懈努力,首先就要不断提高我们自己国家本身的形象。为此,加强智库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主持人苗绿:二位把形象这个从外宣的角度,一下提升到了整个国家的战略,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今天这个话题总结也非常到位。感谢您收看本期的《中国正在说》,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对外战略”,谢谢大家的观看,谢谢二位老师。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