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策建议
人才培养管理是智库战略核心命题之一,笔者针对国内智库亟待改善和创新的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初步建议:推进国家新型智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善国内智库人才结构、加大智库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智库管理运营人才、完善智库人才管理机制等一系列途径,激活中国智库内生动力并最大限度整合外部资源,有力提升智库人才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
(一)改善国内智库人才结构
当前,无论是智库人员配置,还是人才素质结构等方面,国内智库有着不小的空间。一是人员配置方面,与海外成熟智库相比,国内智库职员中以研究人员为主,管理运营和行政人员不多,研究人员精力被其他事务挤占,不利于思想产品集约化生产。二是素质结构方面,目前国内智库人员以学术型研究人才为主,而从智库今后发展趋势来看,具备丰富经历、多元学科背景、高度国际化、善于交往等特点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将是新型智库中流砥柱(图1),“T型人才”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团队综合研究和专项研究能力。
为此,国内智库需进一步在人事制度上改革和创新,既给智库人才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又更好地激发其思想活力。同时也要对政策研究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考量,不仅仅以学术发表或领导批示为指针,而应综合其政策影响、学术影响以及社会影响。还有就是形成中国式“旋转门”,不拘一格地在智库平台上培养与运用人才,可定期选派智库专家学者到各级政府挂职锻炼,并选拔一些官员重回各类智库锻造(王文,2014),以促进智库、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此外,在研究团队及管理运营团队培养成型后,要塑造团队合作模式及智库文化。这是基业长青的重要基石。
(二)加大智库人力资本投入
作为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智库业态属性决定了其在人力资本上的高投入要求。从国内智库当下情形来看,需加大力度、拓宽来源,进一步提高智库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图2)。国内智库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一是丰富人才知识结构,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鼓励智库年轻人到高校、研究机构跨学科学习,使之成长为学识渊博、创造力强的智库专家;二是改善人才阅历结构,多创造机会让人才到海内外考察和调研,使之成长为能全方位做中西比较研究的智库专家;三是提升人才社会影响力,鼓励人才在业有余力时,多到大学讲坛、教育培训机构、高端论坛、电视台,以及各地区不同单位开讲座,鼓励人才参加各类学会或智库活动,使之成长为智库专家里的“达人”、“红人”(陈朝宗,20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⑥】,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本投入是智库搞活的重要源泉。
(三)培养智库管理运营人才
智库的组织目标和独有特点,使其与政府行政部门不同,也与商业营利组织有区别。按照政府事业管理或单纯商业运营二者其中任一方式,都难发挥好智库在公共政策研究咨询活动中的成效。从人才角度看,当前中国智库发展较缺少的是能够适应新型智库建设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包括擅长政策研究的高端领军人(专业研究人才),也包括精于组织运营的智库经理人(管理运营人才)。鉴于中国新型智库发展实践还较短,且部分隶属或脱胎于官方系统,对擅长智库管理运营人才有需求。就此而言,中国此番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可在国家扶持一批高端智库试点的同时,引领更多市场主导的社会智库健康发展,丰富中国智库类型和人才要素构成(图3)。这离不开对智库管理运营人才甚至新型智库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也有赖于建立一个立足于智库管理方向的创新型综合教育体系。
(四)完善智库人才管理机制
智库人才培养管理是系统工程,在改善国内智库人才结构、加大智库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智库管理运营人才基础上,应从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入手,打破传统用人管人体制机制,尤其要注重增加青年智库学者比例。可以制定实施青年智库人才支持计划,使之通过实际参与锻炼,奠定未来智库人才队伍长期发展基础;构建开放式智库人才使用平台,除保有一批高水平核心智库团队外,可通过建立智库专家库模式,吸纳来自各领域优秀人才资源(“中国智库研究”课题组,2015)。此外,从智库人才作为高端智力劳动者属性出发,在智库人才日常培养管理方面多采取一些人性化创新举措,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五、结语:开拓智库教育
教育乃立人之本,人力资本核心是教育投资,培养一流智库人才需要一流智库教育。基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多方愿望和迫切渴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尤为重要(朱敏,2011);而对于智库教育,其旨在加速推进智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智库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建言能力,需统筹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使后备人才既能拥有较为深刻的专业知识,又能具备跨学科思维视野和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复合能力。以笔者近期参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智库领导力”交流项目(2015)情况看,开拓这类面向智库人才专业教育势在必行。其中,如前所述,中国急需培养适应智库事业及市场发展的管理运营人才,基于对智库专业研究人才与管理运营人才的区分,借鉴商学院经验设立智库学院机制,会是一个可行选项。
具体可结合商学院教育培训机制及人才培养经验,基于智库特点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模式创新。办学活动资源配置主体,则由传统行政力量转向新兴市场力量,以发挥企业家精神主体作用。即由第三方市场平台、国家一流智库、重点高校管理学院合作,分别发挥市场、政策、教育方面资源优势,共同创设可称为国家智库学院的教育培训载体,由该载体与国内外更多智库机构联合开展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以及在职教育培训项目。此模式培养出来的智库人才,如能兼备实践前沿、政策前沿、理论前沿等综合素养,其决策咨询建议将更显厚重得体并具实效。除了像兰德学院定位于为智库机构专门培养一批从事公共决策分析的高学历专业研究人员,若借鉴商学院模式培养知行合一的管理运营人才,在此过程中促进相应智库管理学构建,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则可望从更高段位上填补此类教育空白。就此下一步或将在实务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本文暂不做方案讨论。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改革深水区,新型智库肩负起重大时代使命。智库发展须紧抓战略转型机遇,促进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创新,探索智库专业教育新思路、新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智力支持与优质人才保证。(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