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智库动态

领军人物

智库名录

检索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保持政策定力,从容应对TPP

TPP的谈判结束对中国及亚太地区肯定是有影响的,但不会像有些学者说的会影响中国1000亿美元的出口,或将减少中国两个点的GDP增长,这些都是毫无依据的推测,是很不科学的。TPP对中国贸易实物量的影响是有限的,但规则的影响是深远的,TPP所通过的一系列贸易规则,需要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对待。<视频>

没有中国的TPP本身是打折扣的

TPP的谈成,作为区域FTA的成功,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成果,不能完全说是一无是处。TPP的谈成有一定代表性及影响力,对中国的贸易也存在一定影响,但更大的影响是在规则上。霍建国同时指出,中国的加入才能使TPP的贸易溢出效应达到最大,但无论中国加入与否,改革开放任务艰巨,中国要尽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美国放弃多边体制寻求另起炉灶

如果把TPP作为一个自贸协定来看,背景是全球多边体制受阻,自贸区趁势快速发展,美国有意放弃多边体制寻求另起炉灶或者是发挥美国的引领作用。美国看中了亚太的经济增长潜能,同时为了防止中国在亚太地区形成领导者,通过TPP的运作,掌控国际贸易标准以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

扩大投资是应对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

中国加入WTO并受益于多边贸易体制,全球也需要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影响力,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势头,扩大投资是有效手段。通过投资可以避开贸易或区域壁垒。以TPP目前的状况来看,化解的唯一一招,就是挤进去扩大投资,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模式。

TPP给中国带来开放市场的压力

当前中国“走出去”的成果,也指出“走出去”是非常艰巨的任务,TPP的谈成会给中国带来开放市场的压力,中国要本着开放和竞争的理念,继续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学会开放后的管理内容,如此才能驾驭复杂的经济环境,周旋于大国之间不断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

TPP hat nur begrenzte Wirkung auf Chinas Exporte

Die vor kurzem vereinbarte Transpazifische Partnerschaft (TPP) wird sich nur bedingt auf das Exportvolumen Chinas auswirken. Sie nimmt aber tiefgehende Einflüsse auf die internationalen Handelsregeln. Als Gegenmaßnahme sollte China ein anspruchsvolles Öffnungssystem vorantreiben. Dies sagte Huo Jianguo, ehemaliger Leiter des Instituts für internationalen Handel und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 des chinesischen Außenministeriums in einer Rede vor China.org.cn.



嘉宾介绍

霍建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外经贸管理及政策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曾先后参与过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战略研究、欧洲统一大市场研究、中国外贸外汇体制改革研究。1993年至2001年期间曾多次参与中国入世谈判工作和APEC工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负责牵头组织研究国家经贸委所分管的14个产业部门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多年来,在国内主要经济刊物上发表过诸多文章,并著有《中国外贸和国家竞争力》等书籍。 [进入人物库]

智库巡礼

观点中国微信二维码
智库中国出品
think@china.org.cn

演讲实录

主持人:欢迎大家的到来。这期的主题是“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下的中国”。前段时间由美国主导的包含12个环太平洋国家的TPP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把中国拒之门外。从全球背景来看,地区性的合作协议非常多。现在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在未来的地区合作战略规划当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本期见智邀请到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先生做我们的主讲嘉宾,大家欢迎,演讲正式开始。

霍建国:大家好,很高兴到中国网来,就现在热门话题TPP和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与大家一起讨论。我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并不代表商务部的观点,商务部的观点大家也都注意了,这次比较中性,希望TPP是开放的体制机制,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表态,不说你好也不说你坏,关键看你表现。这两天又陆续把TPP文本文件陆续公开了,方便大家研究。

说到TPP要把当前整个全球FTA的动静熟悉一下,国内民间也好、媒体也好,还有一些专家也好反映有些过度,在突然间签约之后正好又赶上国庆节,官方媒体没有及时出击,各界人士出来的是一些负面报道,踢了中国了、把中国甩在外边了,或者中国损失多少,这些都言过其实。简单言论经济上实质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在国际经济格局和规则重构方面美国显得比较主动,中国则比较被动。如果我们反过来能够应对好也不会有更大的损失,可以反攻一下,将来他也有可能会遇到新的矛盾,现在的协议原则上签了,多数国家回国履行议会程序,美国至少要过议会程序,虽然奥巴马那里有TPA的快车道,国会还是要讨论的,只不过快车道法案签了以后国会没有权利修改,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国会仍然可以否定,认为损失了美国的利益,或者是损失了美国的就业,如果国会多数不同意也很难过,所以奥巴马现在也很紧张。

从TPP本身来看可以理解为当前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的一种,有一个不同,当前世界上生效的260多个已经开始启动了,这些协议都属于FTA的范围,但是TPP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包括TPP,TTIP、RCEP,其实中日韩也算是比较重的一个,因为虽然国家不多,但是它的贸易总量很大,影响也很大,当前是这四个为主,海湾、加勒比搞的这几个也都有一定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比较小,没有超大级国家在里面,影响没有那么大。如果从TPP作为一个自贸协定来看,就是一个自贸协定。有几个背景,一是理解为全球多边体制受阻,自贸区趁势快速发展,另一个表明美国有意放弃多边体制寻求另起炉灶或者是发挥美国的引领作用。这有一个很大的背景,2001年中国入世当年,在卡塔尔的多哈,部长们签署一个协议,起动多哈会合谈判,又叫多哈发展回合,叫DDA。后来一直进展不顺,一直推不动,这里面包含工业品降税、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的这些SPS,通关检验检疫,都是属于老的协议里。关键推不动,美国和发展中国家有贸易,美国历史上是可以操作的人,WTO是1994年从关贸总协定转过来的,以前美国可以操纵关贸总协定。过去历史上,美英法七大国稍微嘀咕一点什么事,基本上他们通过了,拿到会上就通过了。但是WTO的规则是一致通过,要求每一个人都得同意才能通过,这个难度就比较大,所以美国后期对多边体制有点失控,难以左右,所以开始琢磨另起炉灶。美国有几大动作,多边体制谈判当中他推不到,矛头对准美国,要求美国减少农产品补贴,美国做不到,放弃了多边推动作用。另外说明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有点下降,大国的影响力还在。要想领导全球,领导一个多边体,首先是不是有这个权威,权威怎么来,不是靠你的财力或者是军事实力,更主要的是靠行为。二战后美国曾一度引领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或者是主导几大国际多边组织,一方面是当时实力雄厚,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当时这几大组织还是干了一些好事,维持世界规则,在开创贸易环境方面,推动增长方面是发挥作用的。后期美国私货越来越多,1997年美元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的实力下降,对多边的控制力也下降。1992年欧共体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是欧共体进一步的整合,整合的目的就是完全实现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人财物全部统一,成立中央银行,成立欧盟委员会,成立欧盟最高法院,形成了一个更加独立的经济体。当时它的这一步跨出去主要是针对北美的自贸协定,他们之间形成了对立。

美国本来就被动,2001年多哈之后美国对WTO失控,对多边体制有点丧失信心,由来已久。后来美国发现2000年中国入世之后,紧接着和中国东盟建立10+1,2005年开始启动,当时签了协议,这个动作美国也是比较紧张的,美国觉得中国在崛起,要主导亚洲,因此对中国要有所抑制。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TPP最早是P4,新西兰、阿根廷、文莱和新加坡四家,回到APEC背景,APEC在1993年通过的《茂物宣言》里就要求APEC21个成员国要追求APEC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谈了几轮谈不下来,1996年搞“早期收获”,大家同意有一部分国家自愿参加,实现“早期收获”,能做多少做多少,等于后期整个贸易投资自由化就基本上失败了。1998年之后,新西兰、澳大利亚是最早研究APEC的,也是最早搞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他们抛出来几个人小范围的搞经济合作伙伴,去推零关税,搞了四家,2005年签了协议,同意推零关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要重返亚太,最早美国有国防报告,美国的分析定位,中国崛起是一个大背景,另一个是美国的实力难以支撑他在全球做到精准打击。也就是说,他不用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控制美国的势力范围,掌控全球,他的战略意图是要收缩实力,重点在亚太加强力量,有一个战略安排;同时也把对全球的主导,退一步讲变成引导,不是我说了算,以后要引导世界,里面有三大策略。这之后大家解读就叫美国重返亚太,他在亚太高调出现,参加TPP,同时希拉里任国务卿的时候频繁出访亚太,要针对中国。之后改成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美国开始往里加私货,加他的一些标准,美国有意主导全球新的规则。美国也看到亚洲经济增长的实力,他应该不会放弃参与亚洲的发展,以便对美国经济复苏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当然,也包含了调动一些力量抑制中国的崛起,这个因素肯定是有的,这个不是误读误判,确实会有这种意图在。所以,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TPP的标准相对定得比较高。2010年,在夏威夷,美国高调出场推TPP谈判,而且大肆宣传TPP的作用,对全球贸易投资的影响力。2010年之后中国才意识到TPP看来是挺厉害的,因为代表了新一轮号称21世纪的国际贸易标准,这是美国的一个大背景。同时美国反手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TTIP,和欧盟也签伙伴关系,推的也是这套标准,和欧盟的标准更高,要求全部零关税,服务业全部对开,投资规格各个标准都要遵循。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现在公开的TPP协议。按照传统的自贸协定,纵向的部分基本是货物贸易的零关税,至少做到95%的关税为零,他的要求是100%,最后协议也没有100%,有过渡期,当年做不到,都是三五年之后。美国自己的产品也留了过渡期,服务业开放基本要求是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随便进,进来之后怎么管,按照负面清单管理,这是服务业开放。包括海关质检、商品检验检疫都是老的常规的东西,通关的便利化等等。美国在TPP和知识产权里加了一些他的私货,他特别集中反映了对美国医药产品的保护,美国杜邦和孟山都是比较厉害的,他们搞这种药品的开发,很多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在50年以上,有的是60年、80年,这个很多人都是反对的,考虑到非洲的困难,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发展中国家呼吁应该减少年份,怎么样适当更宽泛一些,分类处理。美国加了私货,同时在农产品的开放上美国的力度比较大,要求农产品放开市场,关键是推销美国的棉花、大豆和牛肉,美国是有他的目的。日本和美国做了交易,日本的农产品压力很大,牛肉要开放,大米也承诺开放,量不是一次随便放开,签约之后,一旦执行,每年进口10万吨,再过三五年再加大量,排了三个过渡期,大米和牛肉的放开都有过渡期。日本换取的是美国对日本汽车市场的开放,很多摊派平衡不下来只能这样,放弃掉一些,牺牲掉一些,想要回来点什么。当年中国的入世说是几个条件对我们不利,恰恰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这几个条约,在别的方面有收获,最终达成平衡,谈判的最终结果,要不是双方退一步,要不彼此穿插平衡,不是对等的,是错开的,这样也是可以达成默契的。


TPP的谈成应该说作为大的FTA的成功,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成果,也不能完全说是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至少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涉及12个国家的自贸协定原则上达成一致,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很多人说对中国影响有多大,中国被甩在外边、整个规则中国要重新申请、对中国贸易影响上千亿、影响10%,这些都缺少论据。美国彼得森研究所所长估算大概影响1000亿美元。如果说有这样一种背景,可以从规则方面探索成因。越南和美国签署加入协议,越南属于贫困线以下的国家,是低收入国家,而且越南也有国企的障碍,包括环保的要求,其实很难达到。我判断越南做了分期承诺,可能三五年达到什么做法,三五年实现什么改革,同时美国对越南的纺织品最后放开,可以零关税进入。这里面有一个原产地规则,技术处理很厉害,美国的北美自贸区的原产地规则很严格,过去WTO很多原产地规则原则上要求60%、70%,美国要求75%或者85%,比WTO的原则高。如果越南的纺织品输出到美国,必须保证你的制作服装面料上游产品80%是越南生产的,不能从别处进口过去的,有这个限制。当时北美自贸区签署以后,1994年以后当时还有纺织品配额,中国希望在墨西哥建一个棉纺厂,把两纱两布出口到美国市场,或者建服装厂,把服装出口到美国市场,后来发现原产地规则,棉花必须80%当地采购,不能从别的地方运过去,出口服装上游的面料必须是当地的,占一定比例。如果从这个角度讲,不光是越南,包括其他的文莱、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量也比较大,将来出口到美国,由于马来西亚的鞋、箱包跟我们有很多竞争的产品,将来它的上游原料如果是中国的,肯定会降低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但是整体的量不会有那么大,中国越南五六百亿贸易额,不到800,不会占到双边贸易额的10%、5%,在中国的贸易额里微乎其微。将来TPP协议的执行,如果说对我们一点影响没有我觉得不现实,还是承认对我们实质性的贸易有影响,并不是冲击特别大,更大的影响还是在规则上。

美国主导签订的协议,说明现在这套规则在国际上会更受到重视,至少是超前的。以前大家探讨规则重构的时候基本定义为二十一世纪新的,新的与老的的界限在于会不会干涉到境内很多政策。以前的贸易规则,都是在通关、检验检疫,在边境上争取便利、合理的,双方能够有利安排。美国一直强调环保,环保条件不一样,生产产品投入不一样,有些产品如果说做了环保处理,像钢铁出口,很多钢铁厂国营大的钢铁厂都投入大量的设备去处理污染,至少烟出来是白的,不能污染空气。还有企业用工方面,尊重企业尊严,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企业一定要有工会,而且工会一定要有可以谈判工资的权利,自主权利。后期比较重的,在中性竞争政策上,基本上指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的中性竞争政策,不能偏袒国有企业,不能在信贷、产业政策上向它倾斜,更不能直接注入资金形成补贴,这样违背整个原有的补贴协议,也违背所有的中性竞争政策的协议。这些东西是比较新的。后来又加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最早是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现在他要讨论的是全球电子商务统一规则的问题,而且是自由自主发展的权利,同时强调逐步走向全球统一的规则,而且在这里强调整个电子商务对贸易便利服务的过程,要统一这些规则,这些是比较新的。统统归为二十一世纪新的议题,更强调公平竞争。在不同的企业当中,国外的企业和国内企业比,如果国外企业不做环保处理,很多纺织厂加班加点,空气不流通,也没有通风设施,成本是不一样的,不装电风扇和空调,不用风扇吹掉小细毛,光电钱一天就省五万,再加其他的环保处理设备,有的冶金厂处理粉尘的上百万、上千万很高的成本,环境很恶劣下生产的产品,跟投入环保设备生产的产品成本不一样,在国际上形成不公平的竞争,某种意义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使未来社会发展走向更公平的国际上需要的规则。

中国在三中全会之前,包括商务部一线谈判,我们碰到这些议题都是比较发怵的,不愿意谈,而且没法谈国企责任问题、中性竞争问题、环保问题、气侯变化影响、减排问题等,没法谈。现在三中全会的文件里大家仔细看,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主动提,中国要适应国际上的超前的标准,二十一世纪谈判议程,点到了环境电子商务,点到了企业责任。将来的改革发展方向也是接受这些的,当然美国率先把TPP谈成了,等于在规则上变得相对主动一点。

过去研究TPP的时候,大家也发现现有TPP12个成员,贸易溢出效应比较小,日本参加之前美国和原来11个国家,即使谈成了贸易额也非常小,溢出的部分,能够做贡献的,带动世界贸易增长的份额没有那么大。日本的加入使得成分大了一点,但只有中国加入贡献才最大,中美贸易5000多亿,中日3000多亿,中国和其他的加起来贸易额就很高了。降低贸易成本,扩大贸易额度,这个时候蛋糕会做大,中国没在本身是打折扣的。中国要不要加入?如果美国就是冲中国来的,就是不带你玩儿,要抑制中国的发展,人家搞一个群,最后不让你参加,那再去申请也没有用,他会有各种借口:现在不接受新成员,结束谈判之后再说;有可能暂时不接受,有可能接受,但提的标准比较高,让你很难做到,比如你必须跟所有成员都谈好,最后再统一办加入手续,那就比较复杂了。如果他要跟你过不去,就是自己玩儿自己的,抑制你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急着往里加入,肯定会碰壁的。反过来讲,如果他不是冷战的思维,也不是就为了整你中国,而是为了带动经济发展,为了对亚太经济发展做贡献,把蛋糕做大,结论就是中国要参加。美国学者的结论也是一定要吸收中国参加效果才最好。所以要看美国到底是搞冷战还是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问题是不管加入与否,中国的改革开放任务很艰巨,三中全会全面深改的文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下了若干意见,这个文件下得很具体。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里边提出了四个“新”:市场要有新机制,对外开放要有新格局,经济管理要有新模式,对外国际经济竞争要有新优势。这是在文件里定的一种追逐的目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解决这四个问题。市场体系就是要公平、统一、公开透明的法治营商环境,这是我们的大目标,非常难。开放新体制包括重点的几个自贸区试验,但是试验进度太慢了,将来要通过自贸区的试验尽快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事中事后监管的经验,对开放有一个把握,对开放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负面清单管理。

我个人觉得,2017年之前我们必须有所动作,不仅是TPP对我们构成了影响,需要我们加快速度,而且也面临十九大,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这么好的文件,要交代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不能到等到2020年,会使得“十三五”压力更大,“十三五”是非常关键的过渡期,中国能否平稳过渡,能否真正把由大变强的问题解决了,初步构建强势的竞争,到今天看,压力仍然很大,而且外部环境在变,矛盾在上升,所以我觉得要尽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除了构建开放的新体制之外,还讲管理体制新模式,就是指怎么样防范放开后的一些风险,怎么样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除了现在执行的政府转变职能之外,更重要的事中事后怎么样摸索成熟经验,包括外资进来变成落地,事后的监管,走出去将来怎么样变成登记,落脚点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最终的目的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让企业在国际上形成中国经济整个支撑力。反过来讲从国家角度加大整个国际经济治理的参与力度,倡导中国理念,扩大中国影响,现在很多人士对自己有点小瞧,没把自己看做一个大国,国际上看我们就是大国,除了美国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这份责任和义务,对全球经济治理,对未来全球经济新格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推动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新规则,这点中国和美国不一样。


中国在很多场合表示坚定的支持多边体制,中国加入WTO享受了多边体制开放的安排,振兴了中国的经济,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城镇化又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总量翻番。所以不光是外界说中国受益,我们自己坦率地讲,也确实受益,加入WTO对内对外的改革和开放发挥了多少作用,在这一点上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是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90年代大量改革开放的内容,使得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三股势力形成了直线上升的趋势,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大幅度扩张,所以才形成了一片强势发展的局面。但是回过头来,坦率地讲,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难度,国企有国企的问题,外资有外资的问题,民营有民营的问题。中国是支持多边体制发展的,在多边体制和FTA的问题上,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全球更需要多边体制加强影响力。

全球化是美国70年代后发起的,特别是80年代强力推全球化,为的就是美国大企业在海外寻找市场,扩大影响。应该说发展很快,因为美国的跨国公司走得最早,他最需要在重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从经济学的原理上讲,全球化没有错,全球化可以跨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会使得一个企业的效益达到最佳,1994年GATT转为WTO的时候宗旨是在全球开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降低关税额,实行贸易便利化,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关键使得在全球市场能够起到优化配置资源最佳效率。但是后期,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大家会发现,全球化实际上这些国家情况不一,发展中国家受益反而更多一点,发达国家似乎受益更少。其实如果挖得再细一点的话,发达国家受益更大,但是发达国家的受益是体现在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方面,它的利润最高,发展得最快,但是向民间看的话,很多劳工组织、产业协会、工业组织,他们觉得没有解决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基本阶层富裕问题,把全球化看作是对劳工有影响的,导致全球有一股势力是反全球化的。全球化走得很快,跨国公司到处投资,到处进行资产组合,强行减免收购,但是规则没有,各个国家都是各个国家的规则,没有全球统一的规则,WTO内只管贸易的规则,是进行进出口贸易通关方面,协调降低关税,进行便利化,这些东西已经解决不了全球化当中异地投资的问题。在世界组织里有一个贸发会,是联合国下属的大会机制,一直负责全球投资统计,每年发布全球投资统计数据,但是他也推不动,OECD和其他几个国际组织也都想就全球的投资搞一个完整的协议,全球有2600多份,大数还要高,好几千份投资协定,多数是双边的。中国和80多个国家签了双边投资协定,都是交叉的,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会签几千个,都是国与国的,没有全球统一的,在欧盟里有他统一的。需要全球统一的投资保护协定,缺了这两个内容,一是利益分配方面的平衡,二是全球规则,导致WTO后期的发展有点难度,本身如果各个大国支持他也不至于有难度,美国先甩手不管,中国支持又很难抗住。

多边体制是将来的发展方向。设想FTA的发展,任何FTA应该是公开透明的,对外是包容的,不应该是封闭的,不应该是保护的。但是现在FTA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基本都是关起门谈,谈完了以后大家区域内享受。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至少美国启动TPP和FTA以后,我们感觉现在的FTA越来越趋向于区域集团化,以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在区域集团化的苗头产生。我们担心将来经济自贸区走向一种政治结盟,或者走向一种集团对抗,这是非常不好的前景。现在还没有人这么说,也没有人这么认为,存在这样的隐患,作为讨论的题目是可以讨论的。将来发展方向如果是开放的,各个地区之间总归要衔接,各个地区各自封闭,这样整个贸易交往会受到影响,把危机后整个全球贸易增长缓慢的责任归咎到它头上也不为过,因为危机后全球贸易增长一直没超过3%,所以我觉得区域贸易自然还是有一个保护的功能,区内贸易会快速发展,区外贸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支持多边体制,现有的自贸区将来有两个出路,第一个是走向极端,各自形成自己的势力,相互对抗,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个结局;另一个是可以各自先发展,形成自己的规则,但是最后大家都要拿到国际统一的平台上去,形成国际统一的规则,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才叫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中国的观点到现在为止一直支持多边体制,也有这些考虑在里面。

突破贸易壁垒比较好的办法是投资,这是一个历史规律,通过投资可以避开贸易壁垒,或者避开区域的壁垒。钻到人家肚子里,可以享受他的待遇。TPP目前的状况,化解唯一的一招,我们挤进去扩大投资,将来以它的身份和美国发展贸易,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模式。今天在布局走出去,有“一带一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欧美市场的投资增长很快,比例不高,大头在亚洲,亚洲所有的投资以金额折算香港最大,香港在整个投资里占接近60%,其他的非洲占不到10%,拉美占6%、7%,欧洲占不到4%,美国百分之三点几,是这样的格局。矿产占的比例相对大,接近19点几,最高是24,后来又下来。海外开贸易公司的很多,这个比例占到13%、15%左右,制造业占到7%左右,这两年上升到8%左右,工程基础设施接近10%。过去海外投资国有企业比例比较高,这两年转过来了,从前年就接近对半,去年民营企业已经超过国企,达到51%、52%,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发展规模。


现在中国在走出去的问题上创造条件,加大力度,我们的企业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早晚要面临国际竞争,与其这样做不如主动出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本身就隐含着中国对外竞争能力水平的提升,如果企业走出去,走得顺利,形成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跨国公司,这就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基本支点,这是非常关键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在欧洲、德国、英国都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经营的效益又很好,我们的GDP、GNP变得越来越大,海外利润越来越高,那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且中国的影响力也只有通过更多的海外跨国公司在海外属地化,和当地处理好关系,代表中国的形象,才会实现上升。从国家看应该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全球经济治理国家整体的形象和影响力的打造,走出去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关键是竞争力,开放型经济体制里,落脚点就是加强整个形成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就是要在软实力,在品牌、营销网络、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等方面形成竞争能力,不是靠过去拼成本、规模,这个时代过去了,中国之所以比较被动,就是因为我们的整体经济转型过渡得比较慢。从八五的时候提出来中国进行经济体制转型,从粗犷转向精细加工,转了20多年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新的增长动能占到一半以上,我们就高枕无忧了,只要我们创造条件支持这种动能,尽量形成规模,在经济增长当中占有更大份额,中国经济会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这一点我们要转变一个理念,要本着一种开放和竞争的理念。

关起门来搞转型我估计很困难,时间很长,开放情况下,引入竞争机制的情况下,有公平竞争环境的情况下搞转型会来得更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开放的环境,保护小村可以,保护一大片很难,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活力,来自更大的面积、更多的企业。搞创新支持哪些企业,支持开发区企业、高新技术区企业减免税搞创新,有一点作用,想彻底改变中国的创新局面是很难的。开放型创新经济骨子里认定开放竞争是有利的,骨子里要坚定你是在发展经济,不是把经济成本分成三六九等,分成你我他,分成哪些要支持、哪些要打压、哪些要限制。我们今天的经济必须要避开这些陈旧的理念,公平的竞争确实可以刺激人们发展内在动力,什么是调动内在发展的动能,就是公平竞争的环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放在不同的体育场里比赛,虽然是第一,但不是国际水准。今天的竞争要瞄准国际市场的竞争,那更要开放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如果你封闭,就算你是老大,最后拉出去还是不行,在市里省里可能是老大,拉到国家级不一定是老大,拉到国际市场差距很大,我们要提升配置的内容很多,现在的竞争日新月异,不是靠占有原材料、低成本、规模经济、低廉的劳动力,都没有用。技术的因素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成分上在下降,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在整个全要素劳动生产力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经济模型做不上去。小平当年讲管理是生产力,这是对的。从索罗模型和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来看,大家知道三要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可以形成生产,形成增长,后期是科学技术,谁用最好的设备,谁的效率更高。70年代把科学技术正式加进去,90年代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以后整个管理水平、人力资本的概念出现,它是发挥巨大作用的,很多企业是因为人配错了,导致全盘皆输,亏损得一塌糊涂。有没有好样的人,有没有有能力的人,有,那你就去借用,去培养。

美国有几大优势:第一,能源优势。页岩气、页岩油占到将近四分之一,再加上太阳能、风能,占到30%以上,而且它的石油原来不出口,自己封闭,为了给国际市场添乱打压俄罗斯它放开,最后把俄罗斯憋死,这是美国玩的阴谋。所以能源优势是一大优势,结构非常好。

第二,人才优势。移民政策,创新体系是有基础的,可以在全世界优先挑选最优的人力资本。北大清华很多研究生到美国读博士,90%不回来,硕士生出去70%是回来的,本科生出去读了硕士,70%都回来了,30%留在那儿。既不缺劳动力,也不缺优秀的劳动力,不光从中国吸取优秀的劳动力,从印度、东欧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双国籍,是英国和美国的。国内正在检讨自己的移民政策,光用现在的自己都没用好,更不要说海外学者回来怎么用法,或者是海外华侨怎么用,港澳台怎么用,将来要陆陆续续用起来。

我们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平心而论,跟国际化的思维程度、适应能力还是有差距的。港澳台多少比我们好一点,但是也不是万能的,他们英语和国际化的程度标准方面比我们超前,我们要突破将来在人力资本上的局限。我们也正在讨论绿卡落地问题,甚至关于双国籍的问题都在讨论,中国能不能突破这一点,将来允许双国籍,既入了美国籍,中国的国籍给你留着,万一拿了奖也是中国的国籍。关键是人才的流动,这是一大优势。

第三,美联储,铸币税的优势以及美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操纵能力。像类似高盛这样的大机构确实能够操纵国际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其他人玩儿总是赔,他们不赔,怎么样推动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有一些制度能够约束有些人在这里操纵市场的行为,我觉得是必要的,明年G20我们也会抛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TPP谈成了,外界说法很多,都说中国比较被动,我个人并不那么悲观,我认为会给我们带来一定压力,马上面临“十三五”,在TPP之前我们已经感觉到,开放市场的压力。市场的开放往后压,往前不敢走,最终还是要开,制造业要开放,中高端制造业也要相应开放,最高端的并不是我们的强项,有时候开放一些中高端,很可能通过合资合作,走出去是为了兼并一些小企业、占领一些市场、获取一些技术,还可以引进来,可以共同开发、共同合作,这样可以迅速走向中高端,在必须开放的情况下。只开放传统一般的制造业,中高端如果不开放也不行,早晚要开放,或者有选择得开放,或者选择适当的时机开放,在中国可以罚,可以处理,甚至停工,放进来之后收拾他还赚得多,美国收拾大众,我们现在也学会了,发现问题该处理的处理,反垄断了、不公平竞争了、破坏环境了,有钱赚不是坏事,该放就放,一进来肯定有压力,服务业势必要一步一步放开,最后我们的金融体制市场化肯定要到位。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体制和整个制度没有配套,现在滞留在海外的人民币怎么办,双方对等安排,扩大规模,香港还有一个池子可以在那里滞留一下,越来越多,将来会弄得很被动,要放开汇率利率,真正让市场决定。有的开放是有手段的,包括防止热钱,前段时间有讨论一个问题,资金流入之后,短期内流出就必须要交一个税,一般都是设定在一年之后允许自由进出,一年之内如果进来就是为了炒股,你赚了想把利润汇走要交税,哪怕少征一点,我们要适应开放后的管理体制,学会开放后的管理内容,一点一点驾驭复杂的经济环境,这是主要的。我就说这么多,留点时间大家可以讨论。


提问:第一、刚才主持人说了中国没有加入TPP,是当时没有邀请中国加入还是中国表态不加入,是否和美国进行过谈判或者交涉,最终没有加入是意外考虑吗,还是我们中国经济体制不符合的原因没有加入?第二、您提到的国际贸易影响力对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会有影响吗?

霍建国:第一个问题我不好讲,官方到底有没有谈过不知道,国内也争议要不要加入,美国表示他们谈成之后再吸收新成员,应该有这样一个说法,还是美国不愿意吸收中国加入,但是又去拉日本、韩国加入。我们后来为什么总觉得针对中国,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有意达成TPP协议,把中国甩在外面,用新的高标准对中国形成一种制约,至少还是有这种目的的,归结到这里,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贸易的溢出问题,测算不同国家可能受到贸易溢出的影响仅仅零点几,原来也测过,在东南亚整个影响,可能会伤及到我们出口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得出这个结论,除了溢出本身的测算之外,关键是现有的TPP有7个成员跟我们有自贸协定,我们和东盟有,都是零关税,和澳大利亚也签了,95%,落实上国会稍微有点复杂,韩国已经通过了,澳大利亚还没有通过,跟秘鲁、阿根廷、新西兰、新加坡都签了。本身就说明不影响正常贸易,从理论上讲,影响贸易的绝对不是便利化本身的内容。如果对你的需求是刚性的,该进的还进,该出的还出,反过来讲,如果不说刚性的话,如果你的产品有足够的竞争力,仍然可以进入这个市场,甚至我不享受零关税,给我征10%的关税都可以进去。美国有时候对我们产品限制、轮胎产品,一下征70%的关税,也有30%的,征30%的照样出口,照样有竞争优势,成本显然高了,说明有需求,供需关系决定贸易量,中美贸易是大头,中美贸易5500多亿。这个时候炒的特别厉害,中美两国元首刚刚谈完,而且大家都是同意强力推进BIT谈判,会解决中美之间投资障碍,有利于加大中美贸易投资力度,这是好事,中美现在的原则就是新型大国关系,强调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大国之间还是要本着对世界经济和平发展、稳定增长负责任的态度,不要率先挑起对抗和矛盾,没有意义。美国要想统领世界,过去曾经做过,今天做不到了,美国基本后期财力受到影响,支撑不了很多大包大揽的事,开始不断在经济利益上算计,中国看问题很冷静、很客观,到了非洲、亚洲,贸发会,很多发展中国家场合,一说美国觉得是最不主张公平正义的,是最夹杂私货的,在国际上的操作问题看得很清楚,在有些问题上惹祸不抗,中东搞乱了,移民潮出来了,在乌克兰挑事想让欧洲抗,欧洲也抗,欧洲和美国表面过得去,内心还是有矛盾的,美国原先是老大,统领世界,欧洲就是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才搞了煤钢联营共同体,就是为了对付美国,后来美国又搞了北美自贸区,欧盟只好再升格欧共体,都是相互连带的。我觉得从贸易溢出上看,还是没有那么大,中美贸易不受影响,还可以敞开做。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有竞争力,这个倒是很关键,自己的竞争力不足,底气不足,出口能力就有限。美国市场在复苏,下半年增长百分之四点几,借他复苏之势,我们市场要增长百分之十几才对,这个就落后了,自己看看怎么样加快发展。没必要那么紧张,不行了,我们要看到自己的强项。有些领域还是上得很快,我们理念一定要变,一定要调整,如何有一个好的竞争、公平、法治的环境,这是更关键的。

提问:TPP看起来是中美之间的较量,其实还有其他的关系,比如中日关系。日本的加入可以说是TPP达成协议的关键,日本国内长期以来许多产业受到高度保护,是否意味着牺牲了经济上的利益达到政治上的目的,TPP达成以后对于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甚至政治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霍建国:日本很得意,日本国内矛盾比较大,日本以前的谈判都是因为农产品的问题受阻。早期APEC推贸易投资结构化的时候,日本也是获利最小。安倍最近在党内国会影响力还可以,一家独大,谁都没法干了,也就是他,他现在比较狂,安倍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解决掉日本的增长问题,他的问题更复杂,老龄社会以及增长的机制。日本最近又准备加码,再注入,这就是打强心针,上去了还要下来,解决不了持续增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日本会有麻烦,他也是打肿脸充胖子,觉得进去了是胜利者的姿态,美国拉的这几个看得出来,像越南、菲律宾哭着喊着要进去。要是搞自贸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是好事,如果你如果把它变味了,拉帮结派搞区域集团化,那是给亚太添乱,我们还有一个10+6的趋势,其实是不错的,问题是中国也比较被动,因为10+6是东盟主导的,一旦推成了可了不得,涉及人口全球大概30多亿,涉及全球贸易大概5万多亿,接近1/3,这个总量也很大,不比GDP弱。将来的亚洲现在看这种格局,在短期内TPP、RCEP有一个并行的过程,大家都在APEC里,东盟成员里有4个在TPP里面,大家能不能互相放开,搞一个更大范围的环亚太的自贸区,FTAP,中国是愿意推动的,美国当时不太情愿,后来做了工作,中美之间达成气侯协议,美国暂时表示赞同,先拿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早晚要推那个,那个可以淡化掉亚太地区的很多冲突。当然,现在的矛盾是TPP是一个高标准,RCEP的标准肯定没有TPP高,因为如果从国际的多边规则来看,RCEP更能代表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TPP集中表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现在全球的发展,大家都看高标准的开放是对的,我们不反对,问题是现实不现实,全球化推动的初期,就是美国用高标准强行加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头上,导致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开放金融,80年代拉美的危机跟美国有关系,因为拉美前期是鼓动开放的,后期又撤资了,亚洲的金融危机也不能说跟他没有关系,有人说总结美国美元起起落落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提问:有些媒体比较乐观,说TPP不是排斥中国,中国经济建立在国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应该加强投资还是应该加强私有化?

霍建国:国家的文件强调公有制为主,你说的这个问题肯定是存在的,这些标准里有一些针对国企公平竞争的因素,按照现在国企改革的一些内容,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来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说白了就是公平竞争,其实混改加这个加那个,不一定最终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外资、国企有统一的竞争规则,建立法治公平的营商环境,我们的改革就基本上到位了,在改革的内容里营造法治公平的营商环境,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势必会涵盖国企改革的内容。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将来势必面临国企走出去的时候受到制约。除非别让人逮着,以前搞过债券股、注入资金、技术改造,现在也有一些产业政策,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渠道可以占据一些资源优势,这些将来逐步规范。现在改革还在路上没到位,为什么有些人我看了关于国企改革的文件有些人有些想法,定位的问题,做大做强这是一个目标,也是对的,国企必须做大做强,前提是要不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要不要统一的市场环境,要做大做强国家给你开小灶,单独配置一些政策,很快做大做强,再一合并就是超大了,这个是不是解决问题,将来值得讨论,改革是摸索型的。

提问:在推“一带一路”的时候印度制造了很大的阻力,您怎么看待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民营企业走出去还有什么保障?

霍建国:印度号称自己是大国,所以它跟中国有竞争关系在这,它现在也是铆劲要改革,提升发展功能,莫迪现在做得应该还可以。中国最高超的就是太极玩法,别等矛盾突出了,尽量避免正面,想办法化解,或者是加强沟通,或者是通过合作把利益捆绑起来,双方受利,或者有时强,有时弱,怎么样借力打力,整个国际经济关系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要学会周旋。老二的位置一定要周旋,既不能代替老大,也不能挑战,骨子里想变成老大,要学会周旋,别让老大烦你、拍你,别给他激怒,这是很微妙的。国与国可能这种比喻不太恰当,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是挺深奥的,春秋战国玩儿了那么多国与国的矛盾,我们应该会处理好。有时候该出血的出点血也没什么。日本拍了1000个亿搞援外抢我们的海外项目,包括在泰国、印尼跟我们争,现在我们占了上风,不知道有没有变数。印度也学日本拍点钱,其实印度一直认为印度洋南亚的几个小国在他的势力范围,这跟俄罗斯历来认为东欧是他的防区是类似的,这个理念是不可能变的,从整个“一带一路”的拓展上看,东南亚是我们的重点地区,中亚是我们的重点地区,尽量影响中欧,吸引一部分西欧,关键怎么玩儿,矛盾到处都是,现在就是要不断排雷,解决矛盾。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这期的讲座到此结束,非常感谢霍院长给我们的演讲,也再次感谢各位媒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