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智库动态

领军人物

智库名录

检索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保持政策定力,从容应对TPP

TPP的谈判结束对中国及亚太地区肯定是有影响的,但不会像有些学者说的会影响中国1000亿美元的出口,或将减少中国两个点的GDP增长,这些都是毫无依据的推测,是很不科学的。TPP对中国贸易实物量的影响是有限的,但规则的影响是深远的,TPP所通过的一系列贸易规则,需要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对待。<视频>

没有中国的TPP本身是打折扣的

TPP的谈成,作为区域FTA的成功,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成果,不能完全说是一无是处。TPP的谈成有一定代表性及影响力,对中国的贸易也存在一定影响,但更大的影响是在规则上。霍建国同时指出,中国的加入才能使TPP的贸易溢出效应达到最大,但无论中国加入与否,改革开放任务艰巨,中国要尽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美国放弃多边体制寻求另起炉灶

如果把TPP作为一个自贸协定来看,背景是全球多边体制受阻,自贸区趁势快速发展,美国有意放弃多边体制寻求另起炉灶或者是发挥美国的引领作用。美国看中了亚太的经济增长潜能,同时为了防止中国在亚太地区形成领导者,通过TPP的运作,掌控国际贸易标准以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

扩大投资是应对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

中国加入WTO并受益于多边贸易体制,全球也需要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影响力,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势头,扩大投资是有效手段。通过投资可以避开贸易或区域壁垒。以TPP目前的状况来看,化解的唯一一招,就是挤进去扩大投资,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模式。

TPP给中国带来开放市场的压力

当前中国“走出去”的成果,也指出“走出去”是非常艰巨的任务,TPP的谈成会给中国带来开放市场的压力,中国要本着开放和竞争的理念,继续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学会开放后的管理内容,如此才能驾驭复杂的经济环境,周旋于大国之间不断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

TPP hat nur begrenzte Wirkung auf Chinas Exporte

Die vor kurzem vereinbarte Transpazifische Partnerschaft (TPP) wird sich nur bedingt auf das Exportvolumen Chinas auswirken. Sie nimmt aber tiefgehende Einflüsse auf die internationalen Handelsregeln. Als Gegenmaßnahme sollte China ein anspruchsvolles Öffnungssystem vorantreiben. Dies sagte Huo Jianguo, ehemaliger Leiter des Instituts für internationalen Handel und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 des chinesischen Außenministeriums in einer Rede vor China.org.cn.



嘉宾介绍

霍建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外经贸管理及政策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曾先后参与过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战略研究、欧洲统一大市场研究、中国外贸外汇体制改革研究。1993年至2001年期间曾多次参与中国入世谈判工作和APEC工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负责牵头组织研究国家经贸委所分管的14个产业部门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多年来,在国内主要经济刊物上发表过诸多文章,并著有《中国外贸和国家竞争力》等书籍。 [进入人物库]

智库巡礼

观点中国微信二维码
智库中国出品
think@china.org.cn

演讲实录

主持人:欢迎大家的到来。这期的主题是“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下的中国”。前段时间由美国主导的包含12个环太平洋国家的TPP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把中国拒之门外。从全球背景来看,地区性的合作协议非常多。现在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在未来的地区合作战略规划当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本期见智邀请到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先生做我们的主讲嘉宾,大家欢迎,演讲正式开始。

霍建国:大家好,很高兴到中国网来,就现在热门话题TPP和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与大家一起讨论。我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并不代表商务部的观点,商务部的观点大家也都注意了,这次比较中性,希望TPP是开放的体制机制,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表态,不说你好也不说你坏,关键看你表现。这两天又陆续把TPP文本文件陆续公开了,方便大家研究。

说到TPP要把当前整个全球FTA的动静熟悉一下,国内民间也好、媒体也好,还有一些专家也好反映有些过度,在突然间签约之后正好又赶上国庆节,官方媒体没有及时出击,各界人士出来的是一些负面报道,踢了中国了、把中国甩在外边了,或者中国损失多少,这些都言过其实。简单言论经济上实质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在国际经济格局和规则重构方面美国显得比较主动,中国则比较被动。如果我们反过来能够应对好也不会有更大的损失,可以反攻一下,将来他也有可能会遇到新的矛盾,现在的协议原则上签了,多数国家回国履行议会程序,美国至少要过议会程序,虽然奥巴马那里有TPA的快车道,国会还是要讨论的,只不过快车道法案签了以后国会没有权利修改,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国会仍然可以否定,认为损失了美国的利益,或者是损失了美国的就业,如果国会多数不同意也很难过,所以奥巴马现在也很紧张。

从TPP本身来看可以理解为当前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的一种,有一个不同,当前世界上生效的260多个已经开始启动了,这些协议都属于FTA的范围,但是TPP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包括TPP,TTIP、RCEP,其实中日韩也算是比较重的一个,因为虽然国家不多,但是它的贸易总量很大,影响也很大,当前是这四个为主,海湾、加勒比搞的这几个也都有一定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比较小,没有超大级国家在里面,影响没有那么大。如果从TPP作为一个自贸协定来看,就是一个自贸协定。有几个背景,一是理解为全球多边体制受阻,自贸区趁势快速发展,另一个表明美国有意放弃多边体制寻求另起炉灶或者是发挥美国的引领作用。这有一个很大的背景,2001年中国入世当年,在卡塔尔的多哈,部长们签署一个协议,起动多哈会合谈判,又叫多哈发展回合,叫DDA。后来一直进展不顺,一直推不动,这里面包含工业品降税、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的这些SPS,通关检验检疫,都是属于老的协议里。关键推不动,美国和发展中国家有贸易,美国历史上是可以操作的人,WTO是1994年从关贸总协定转过来的,以前美国可以操纵关贸总协定。过去历史上,美英法七大国稍微嘀咕一点什么事,基本上他们通过了,拿到会上就通过了。但是WTO的规则是一致通过,要求每一个人都得同意才能通过,这个难度就比较大,所以美国后期对多边体制有点失控,难以左右,所以开始琢磨另起炉灶。美国有几大动作,多边体制谈判当中他推不到,矛头对准美国,要求美国减少农产品补贴,美国做不到,放弃了多边推动作用。另外说明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有点下降,大国的影响力还在。要想领导全球,领导一个多边体,首先是不是有这个权威,权威怎么来,不是靠你的财力或者是军事实力,更主要的是靠行为。二战后美国曾一度引领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或者是主导几大国际多边组织,一方面是当时实力雄厚,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当时这几大组织还是干了一些好事,维持世界规则,在开创贸易环境方面,推动增长方面是发挥作用的。后期美国私货越来越多,1997年美元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的实力下降,对多边的控制力也下降。1992年欧共体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是欧共体进一步的整合,整合的目的就是完全实现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人财物全部统一,成立中央银行,成立欧盟委员会,成立欧盟最高法院,形成了一个更加独立的经济体。当时它的这一步跨出去主要是针对北美的自贸协定,他们之间形成了对立。

美国本来就被动,2001年多哈之后美国对WTO失控,对多边体制有点丧失信心,由来已久。后来美国发现2000年中国入世之后,紧接着和中国东盟建立10+1,2005年开始启动,当时签了协议,这个动作美国也是比较紧张的,美国觉得中国在崛起,要主导亚洲,因此对中国要有所抑制。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TPP最早是P4,新西兰、阿根廷、文莱和新加坡四家,回到APEC背景,APEC在1993年通过的《茂物宣言》里就要求APEC21个成员国要追求APEC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谈了几轮谈不下来,1996年搞“早期收获”,大家同意有一部分国家自愿参加,实现“早期收获”,能做多少做多少,等于后期整个贸易投资自由化就基本上失败了。1998年之后,新西兰、澳大利亚是最早研究APEC的,也是最早搞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他们抛出来几个人小范围的搞经济合作伙伴,去推零关税,搞了四家,2005年签了协议,同意推零关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要重返亚太,最早美国有国防报告,美国的分析定位,中国崛起是一个大背景,另一个是美国的实力难以支撑他在全球做到精准打击。也就是说,他不用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控制美国的势力范围,掌控全球,他的战略意图是要收缩实力,重点在亚太加强力量,有一个战略安排;同时也把对全球的主导,退一步讲变成引导,不是我说了算,以后要引导世界,里面有三大策略。这之后大家解读就叫美国重返亚太,他在亚太高调出现,参加TPP,同时希拉里任国务卿的时候频繁出访亚太,要针对中国。之后改成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美国开始往里加私货,加他的一些标准,美国有意主导全球新的规则。美国也看到亚洲经济增长的实力,他应该不会放弃参与亚洲的发展,以便对美国经济复苏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当然,也包含了调动一些力量抑制中国的崛起,这个因素肯定是有的,这个不是误读误判,确实会有这种意图在。所以,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TPP的标准相对定得比较高。2010年,在夏威夷,美国高调出场推TPP谈判,而且大肆宣传TPP的作用,对全球贸易投资的影响力。2010年之后中国才意识到TPP看来是挺厉害的,因为代表了新一轮号称21世纪的国际贸易标准,这是美国的一个大背景。同时美国反手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TTIP,和欧盟也签伙伴关系,推的也是这套标准,和欧盟的标准更高,要求全部零关税,服务业全部对开,投资规格各个标准都要遵循。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现在公开的TPP协议。按照传统的自贸协定,纵向的部分基本是货物贸易的零关税,至少做到95%的关税为零,他的要求是100%,最后协议也没有100%,有过渡期,当年做不到,都是三五年之后。美国自己的产品也留了过渡期,服务业开放基本要求是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随便进,进来之后怎么管,按照负面清单管理,这是服务业开放。包括海关质检、商品检验检疫都是老的常规的东西,通关的便利化等等。美国在TPP和知识产权里加了一些他的私货,他特别集中反映了对美国医药产品的保护,美国杜邦和孟山都是比较厉害的,他们搞这种药品的开发,很多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在50年以上,有的是60年、80年,这个很多人都是反对的,考虑到非洲的困难,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发展中国家呼吁应该减少年份,怎么样适当更宽泛一些,分类处理。美国加了私货,同时在农产品的开放上美国的力度比较大,要求农产品放开市场,关键是推销美国的棉花、大豆和牛肉,美国是有他的目的。日本和美国做了交易,日本的农产品压力很大,牛肉要开放,大米也承诺开放,量不是一次随便放开,签约之后,一旦执行,每年进口10万吨,再过三五年再加大量,排了三个过渡期,大米和牛肉的放开都有过渡期。日本换取的是美国对日本汽车市场的开放,很多摊派平衡不下来只能这样,放弃掉一些,牺牲掉一些,想要回来点什么。当年中国的入世说是几个条件对我们不利,恰恰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这几个条约,在别的方面有收获,最终达成平衡,谈判的最终结果,要不是双方退一步,要不彼此穿插平衡,不是对等的,是错开的,这样也是可以达成默契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