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棕叶表现鹰翅膀的层次感,让王文定颇费心思。
企鹅的造型吸收了女儿的意见。
王文定创作了一百只形态各异的仙鹤,栩栩如生,令人叫绝。(熊莎摄)
一门心思 只为棕编传世间
王文定完全“进入”了棕编世界。她居住的那栋二层老楼,楼下杂乱地居住着五六户人家。我连续问了几家,屋里的人对“王文定”的名字都显得非常陌生。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她在长沙市区居住了21年的家。
楼道口安了一扇铁门,打开铁门,就进入另一个世界。昏暗的楼道里,挂满了棕叶;二楼的走道,也堆满了柜子,余下的空间容不下两人并行。“隔壁就是我妹妹家,这个楼道就成我的仓库了。”王文定有些不好意思。
进到家里,整洁但显得局促————一间仅放得下一张床、一个衣柜的卧室,一间不大的厨房,一间三个人进去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的客厅,放着一张简单的沙发床。客厅的墙上打出一个横隔断,上面堆着9个大箱子。
“那是一部分作品,没地方放,只好收在箱子里。”
“平时在什么地方编啊?”
“就这儿!”王文定指指沙发床,“卧室给女儿,这里既是我工作的地方,也是休息的地方。”
王文定的棕编创作一般在晚上进行,“没人打扰,心必须要完全静下来。”沉浸在其中的她常常忘了睡觉。半夜醒来,灯光下几片棕叶在妻子手上“跳舞”的场景,深深地印在熊唯泽的脑海里。
聊起来的时候,王文定也会抱怨收入太低————夫妻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不足1000元,住的公房每个月还要交近200元的房租;为了有条件继续创作,她甚至鼓起勇气给长沙市有关领导写信,反映自己和棕编艺术面临的窘境————因为出不起路费,2007年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她都是请另一位参评者带到北京的。但只要拿起棕叶,“她就什么都忘了。”熊唯泽说。
其实,王文定心里想得可多着呢。她一直在思考棕编艺术怎么走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早些年,很多活动经常请王文定去现场表演。“既能宣传棕编艺术,又有不错的收入,我就很乐意去。”表演完了,经常会有人跟着王文定回长沙,要来买她的作品。
棕编艺术能不能产业化?王文定曾经动过这个心思。但以她对作品的严格要求,棕编很难实现规模生产。近年来,很多旅游景点卖的工艺品也打出了“棕编”的牌子,这让王文定很生气,“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有的根本就是用塑料绳子扎成的,这是在毁棕编的声誉啊!”现在,连专程上门求作品的客人王文定都不大愿意卖了,“舍不得!卖了就没了。”她犟起来谁也劝不了。
有一回,王文定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广州一家公司把多位本地工艺美术大师集中起来,作为一个体验式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购买大师的作品,也可以在大师的指点下尝试自己学做工艺品。“这解决了大师们的生计问题,也有利于民间艺术的推广。”王文定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长沙就是没有人来做这个事儿。”
王文定也很关心其他地方工艺美术大师的处境。“听说北京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可以带两个徒弟,每带一个政府补贴500元钱?”这让她有些羡慕,“有些民间艺术要传承下去,政府就要出力抢救。”说起这个,王文定总显得有些着急,“棕编这样的民间艺术绝活,可不能在我们手上成为‘灭绝’了的手艺活啊!”
王文定说,等到自己编不动了,就把这么多年的经验写下来,“这么好的东西,总会有人愿意学的。”
创新赋予棕编新生命
王文定从14岁开始从事棕编艺术,在从艺的几十年中,不断探索和提高棕编艺术,创新了一整套棕编独特的技艺。
首先,她把棕叶经过晒、煮、熏等一系列处理后,使之防霉变、防变形,使得作品能长时间收藏;其次,在作品的颜色处理上,改变了以往上油漆的制作工艺,棕编工艺品经过上油漆后往往看不出棕叶原来的纹理和色泽,她用老棕叶和嫩棕叶来表现颜色的深浅,既可以体现棕叶的色泽又可以体现其纹理,还可以在同一件作品中用深浅不同的叶子进行各个部位的编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在棕叶编织方法上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以前的棕编通常采用单肚皮的编织方法,作品身体部分都是扁平的,体现不出立体感,她创新出“双肚皮”编织法,使动物形态更加逼真,解决了身体扁平的问题;最后,在动物的造型方面,突破了以往呆板的造型方式,加入一些新的美学元素,适当地采取了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其更具有神韵。
作品《鹤》集中了棕编工艺中体积与平面处理的优点,体、面、线的有机构成,完美地体现了棕编材质方面独特的美学效果,几种基本的程式化处理在此件作品中无懈可击,体、面、线的有机构成使鹤的优美、高洁的体态表露无遗。
(摘自欧新黔主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万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