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淮海:粟裕VS刘峙
图为淮海战役战场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军班长对黄埔教官,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
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加大炮,北伐时期的班长对北伐时期的师长……乍看起来,这远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但令人吃惊的是,粟裕——这位南昌起义时的班长竟向毛泽东拿出了一个60万“吃”掉80万的方案。
这就是军史上著名的“小淮海”打成“大淮海”。
1948年9月24日,就在将士们高呼着“打倒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涌入济南城的那一刻,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却已酝酿着新的主意。他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毛泽东次日复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毛泽东指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歼灭黄伯韬,在两淮和海州地区作战,史学家一般称之为"小淮海"。”军事博物馆编研处处长姜廷玉说,但,随着东北全境解放,粟裕的“胃口”变大了:11月8日,他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斗胆直陈”中央军委,要求把作战区域扩大到徐州、蚌埠一带——把“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粟裕的方案大得有些吓人,却很快得到毛泽东的首肯——两年前,39岁的粟裕指挥3万余人在苏中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精锐5万。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
此时,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拥有36万之众。但,对手同样空前强大。
就在粟裕雄心勃勃推演沙盘的时刻,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这位黄埔军校早期的战术教官、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恃徐州周围聚集了大批的“王牌”部队,认为解放军“吃不掉,啃不动”。
但,在接下来60多天里,“粟班长”给“刘教官”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战略战术课。
将用谋,兵用命。12天激战,12万人的黄伯韬兵团悉数被歼,黄伯韬自杀,“小淮海”顺利结束。蒋介石急令前期调赴东北战场的徐州“剿总”副司令、黄埔一期毕业生杜聿明重返徐蚌主持战事。
在中原野战军一举围住驰援徐州的黄维兵团的同时,粟裕命令华野各部队包围试图解救黄维的杜聿明部队。
战争史上的奇观由此形成:被包围的两支国民党军,黄埔一期生黄维所率领的12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兵力12万人,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也在这个兵团;而杜聿明所部更多达30万人。
“难题出现了。”曾担任炮兵副司令员的陈锐霆说,“把黄维和杜聿明都围住了,可是敌人人数很多,装备占很大优势,要想都歼灭,困难很大。”
总前委决定“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集中兵力吃掉黄维兵团,同时挟住杜聿明兵团,看住蚌埠北援之敌。
“我们以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相结合,尽全力追击……12月4日拂晓,我们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陈官庄地区,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写道。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全线攻击。为了挽救黄维,蒋介石将次子蒋纬国的装甲部队也调来了。
15日,拒绝投降的黄维连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一同被俘,另一位副司令胡琏侥幸乘装甲车逃脱。
“吃”完了一个之后,又该轮到被解放军死死“挟”住的杜聿明了。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1949年1月6日15时30分,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杜聿明最终兵败被俘——在这场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中,66天之内,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覆灭了55.5万。
万里之外的斯大林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消息传到西柏坡,毛泽东称赞:“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他事后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1960年,一年前刚被特赦的杜聿明突然接到邀请:周恩来、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请他作陪。
席间,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都送给他了。”
蒙哥马利说,拥有百万军队的统帅,是不应该被打败的。淮海战役胜利时,粟裕还不满42岁,他的对手刘峙57岁,杜聿明45岁。
6年后,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位开国大将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