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彭德怀VS麦克阿瑟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左1)在朝鲜前线拿着志愿军高射炮兵战士用美机残骸做的筷子,笑谈“纸老虎”的空中优势。
“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军神麦克”黯然去职
沉沉夜色笼罩着鸭绿江大桥。一辆苏制吉普车鸣着短短的喇叭声在桥上缓缓超越长长的行军序列,消失在朝鲜境内的暗夜中……
连正在指挥部队紧张渡江的40军军长温玉成也不知道,车里坐的就是彭德怀。
一辆吉普车,一个参谋,一部电台,两名警卫员,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就这样先于大部队开赴前线。
此时,“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正在距前线1000多公里的日本东京“第一大厦”里,乐观地等待着“感恩节”——这个被他确定的美国士兵得胜班师时刻的到来。仁川登陆的成功,“联合国军”的势如破竹,眼看即将打到鸭绿江岸的几乎已不可逆转的趋势,使眼前这场朝鲜战争几乎成了他个人展示军事天才的舞台。
麦克阿瑟似乎并不担心中国军队介入。不久前,他还在太平洋的威克岛上对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们已不再担心他们参战……如果中国南下到平壤,那一定会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
在麦克阿瑟看来,刚刚从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钢产量仅为60万吨,还不到美国的1/146,国民收入也仅为美国的1/16。中国陆军仍处在“小米加步枪”时代,空军和海军建立不到1年,尚不具备作战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彭德怀对麦克阿瑟,看起来似乎又是“一边倒”局势。
然而,麦克阿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的“乐观谈话”发表后没有几天,彭德怀已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他的多国部队遭遇了。
彭德怀一度轻车深入到敌人后方,与敌人擦肩而过后又幸运地转了回来。当118师师长邓岳率部到达大榆洞——彭德怀的栖身所在地时,前线的炮声已清晰可闻。彭德怀当即命令邓岳率部跑步前进,在温井地区向敌人敞开志愿军入朝以来的第一个“口袋”。
邓岳请求留下一个团来担任警卫,彭德怀却只留下1个连,并在后来的战斗中亲自指挥这个连摧毁了向他靠近的4辆美军坦克。
尽管所有的报告都显示:“可能是中国军队参战了!”但麦克阿瑟仍不相信中国军队敢参战。
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麦克阿瑟几乎是一尊不可撼动的战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就是美国著名的彩虹师的师长。战后,39岁的他又成了“把西点军校带入现代军事时代”的西点军校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作为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在对日作战中功勋卓著。而不久前的仁川登陆,更是令西方军界为他的军事天才折服。
狂傲的麦克阿瑟显然忽视了年轻的新中国和她的军队,忽视了这是一群虽然少有正规的军校经历却从不乏战争实践的人,忽视了这是一支从来不畏惧任何强大对手的军队。
虽然迟于麦克阿瑟登上战争舞台,但彭德怀的战功丝毫不逊于这位“西方战神”。自从平江起义后率部登上井冈山,彭德怀成了毛泽东麾下的勇猛战将。他以关键时刻敢于“横刀立马”而著称,被毛泽东誉为“彭大将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年仅39岁的彭德怀已是八路军副总指挥。
“战神”的傲慢与偏见很快使自己吃到了苦头。
领先于部队到达前线的彭德怀,及时调整了作战方针,把阵地防御战改为在运动战中寻机歼敌,打了一个被国际军事界评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云山战役激战3天,美陆军历史最悠久的王牌师骑1师遭志愿军第39军重创,1800人被消灭。
“一个新对手确凿无疑地参战了!”直到这时,麦克阿瑟才开始重新审视战壕的对面。
云山战斗结束后,被俘的骑8团少校参谋长十分不服气。“没有飞机轰炸,炮火准备,没有坦克冲击,班、排、连悄悄地靠过来就打,这算什么战术?”当他被告知这是“毛泽东战术”时,这位少校参谋长满脸惊愕。
即使是对于美军的高级将领们来说,“毛泽东战术”也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擅长“跳蛙战术”、“以诈制胜”和“抽薪断粮”的麦克阿瑟很快就领教了以游击战起家的彭大将军的厉害。
如同一幕精典戏剧,年轻的中国军队在异国作战,一出手便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在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中,志愿军13天歼敌1.5万余人,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当麦克阿瑟努力使自己相信出现在朝鲜的并非中国主力,并驱部继续北犯时,彭德怀的又一个圈套已经布好——那是一场战争史上少有的内外双重迂回部署。38军以1个师的兵力强行军150里,神奇地出现于敌后,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敌军溃逃的必经之路上,使南线美军援兵在几乎看见北边被困美军后却仍无力援手。12月6日,美军狼狈退却,39军胜利收复平壤。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惊叹说,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连麦克阿瑟给杜鲁门的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彭德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正面进攻和两侧迂回,善打近战、夜战,从不墨守成规的打法发挥了巨大威力。”徐焰说,同时,志愿军官兵奋勇作战的精神,也给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甘岭战役,一场日后列入美国军事院校教科书的战斗。尽管敌人向仅3.7平方公里的高地上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炸弹,山头的岩石被整整削去两米,但阵地自始至终在志愿军手中。
“彭德怀指挥的部队,就是用原子弹也不能全部消灭。”美国军事专家慨叹。
1951年4月11日,刚刚度过71岁生日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总统匆匆解职。那双二战结束时曾在日本投降书上签过字的手,却无法签下朝鲜战争的胜利。这位西方军神,在与小他18岁的彭德怀的较量中,不得不黯然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两年后的7月28日,“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被迫签了朝鲜停战协议:“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
同一天,彭德怀在开城朝鲜停战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说:“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1955年,彭德怀在开国授衔中,名列十大元帅第二位,仅次于朱德总司令,时年57岁。
注:本文原载于2007年7月《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