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北京人对出租车印象基本停留在黄色的“面的”上,但实际在这之前,北京就有了出租车。86岁的老司机李双喜介绍说:“解放后到70年代,福特和华沙20是出租车的主力车型。出租车在市区有专门的站点,靠电话或上门叫车。虽然服务对象是普通市民,但每公里两毛五的收费和定点服务让绝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因此大部分的业务主要是为国家机关服务。”由此可见,真正的适合老百姓的出租车,还得从“面的”说起。
第一代出租车:面的(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自从1984年天津引进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的技术,生产出首辆大发面包车以来,该车的空间宽敞、运输能力强等特点就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出租车也大范围采用了这款车。由于出租车要求醒目,便于乘客识别,因此北京的出租车都被喷涂成黄色。当然,运营价格也十分低廉,10公里起步,每公里一元。由于价钱便宜,而且可以坐7名乘客,甚至可以运送电视机、洗衣机等大件物品,因此受到市民的广泛青睐。特别是随着90年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对于出租车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面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站在90年代初期的北京街头,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黄色的“面的”,被很多人戏称为“黄(蝗)虫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