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里的变化[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02 发表评论>>

侯文海手捧丰收的白牛奶葡萄,乐得合不拢嘴。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侯文海,通过种植葡萄创建了丰厚的家业,同时也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至富之路,被人们誉为“葡萄大王”。

 

Δ种葡萄的侯文海Δ

  9月,是葡萄收获的季节,也是侯文海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52岁的侯文海是河北沙城桑园镇石门湾村农民。他从14岁起就跟着父亲种葡萄。侯文海说,沙城地区的特产是葡萄,而最好的葡萄就在桑园镇。

  沙城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南北有起伏的群山,中部有官厅水库,海拔最高为1977.6米,最低为394米,呈V型盆地。这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每年5—9月农作物生长季节,昼夜温差达11—12.4摄氏度,对葡萄的生长极为有利。据史书记载,沙城地区种植葡萄的历史已有800多年。在明清时期,这里产的“白牛奶”、“龙眼”等品种的葡萄已成为每年宫廷的贡品。

侯文海说,虽然当地的葡萄品质好,但过去生产队还是以种粮食为主,葡萄的种植面积较少,产量也不高。每到收获时节,他们常把收获的葡萄装在小筐里,用自行车驮到县城去卖,收入十分有限。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侯文海和桑园镇的很多农民一样,开始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大量种植葡萄。如今,桑园镇的葡萄名声越来越大。每到收获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络绎不绝。老侯说他的葡萄最远甚至卖到过俄罗斯。现在,这里农家年收入的80%都来自葡萄。

  今年的葡萄长势很好。走在桑园镇,道路两边全是葡萄园,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葡萄令人看花了眼。一些远道而来的商贩,把大卡车开到了葡萄园附近。

  在侯文海的葡萄园里,大串大串的白牛奶葡萄挂满枝头。老侯正带领几十个人为大棚盖塑料布。据气象台说,两天后会有一股冷空气给当地带来风雨。老侯说,这大棚不单单是为葡萄遮风挡雨的,更重要的是要控制葡萄的生长,延迟采收期。

  在桑园镇,为葡萄园建起大棚的,只有老侯一家。临近春节的时候,这里只有他一家有新鲜的白牛奶葡萄出售,那时的价钱要比现在高好几倍。对此老侯很得意,他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嘛,我们种葡萄也要寻找适应市场规律的办法。

  老侯是个喜欢钻研的人,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乐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现在,不论是种植、管理的技术还是营销理念和方式,老侯都力争适应市场规律。因此,他的葡萄比别人种得好,被当地人称作“葡萄大王”。

  桑园镇周围多山,夏季经常下冰雹,这对正在生长的葡萄是严重的威胁。侯文海经过反复琢磨,发明了一种“防雹网”。在冰雹多发季节,在葡萄园上拉起用细尼龙绳编织的大网,防止冰雹直接打在葡萄上,有效地减少了损失。自从老侯家的葡萄园用起了“防雹网”,这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立刻被当地许多种葡萄的农民效仿。有人和老侯开玩笑说:“你应该去申请专利。”老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一看就会。我还能跟乡亲们收费?”

  由于长途贩运,葡萄的保鲜十分重要。1988年,老侯在桑园镇经营起第一座冷库。他们把即将“远行”的葡萄放进冷库预冷24小时,再加以保温包装起运。在到达温度较高的南方时,这些葡萄还十分新鲜。近几年,老侯将冷库改造得更加正规,来租用冷库的人也更多了。有些人还将葡萄存在冷库一段时间,待销售旺季过后才拿出来,以便卖个好价钱。文:侯若虹 图:冯进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庄昊文章来源: 中国网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