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水禽研究所戴网成所长(右)为稻鸭共作培育出了优良品种的鸭子,在当地水田中放养的成活率达到98%。
谢桐洲在自家稻米加工厂里,用自家种植的稻谷加工出优质的有机大米,很受欢迎。
Δ亚洲共同的技术Δ
“我一直在寻找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的种植方法!不然,家乡的土地就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了!”老谢说起这些显得很沉重。
还有很多人抱着相同的想法。1999年,江苏省镇江市科技局的沈晓昆先生,偶然看到一篇日本学者研究用稻鸭共作技术替代稻田除草剂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日本农文协会,与研究人员取得联系。2000年,日本专家古野隆雄和万田正治来到镇江,与中国的农技科研人员交流探讨稻鸭共作技术,并开始了在镇江的试验。
有趣的是,日本向中国传授的这种稻鸭共作技术,竟源自中国。早在800年前,中国农民就发现野鸭可以捕食害虫和杂草,于是开始在稻田里养鸭。日本学者根据这一思路,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了对稻田、鸭子各生长阶段的管理标准,形成新的、完整的稻鸭共作技术,并从90年代开始在日本逐渐推广。
2000年,镇江市成立了水禽研究所,为稻鸭共作研究培育适合的鸭子品种。研究所的戴网成所长考察了中国30多种鸭子后,最终用野鸭和蛋鸭杂交培育出镇江役用鸭。这种鸭子体型小、适应性强、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当年,谢桐洲在自家的30亩稻田里,开始了稻鸭共作的最初试验。
老谢说,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鸭是白天将鸭子放入稻田,晚上把鸭子赶回鸭舍。稻鸭共作则是将雏鸭放入稻田,让它们昼夜在用围网围起来的稻田里生活,一直到水稻抽穗。
如今,镇江已经有了一万亩稻鸭共作的稻田。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云南、四川、广东、河南等省,也都已开始推广稻鸭共作。亚洲的很多稻米生产国,如越南、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也都在发展这一技术。文: 侯若虹 图: 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