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在镇江举行,为历届参会国和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摄影:沈晓昆)
2000年3月,日本稻鸭协会会长古野隆雄(右3)万田正治(右2)在镇江考察稻鸭共作情况(摄影:沈晓昆)
Δ稻鸭共作在镇江Δ
老谢家在西洲村的最南边,紧挨着稻田。高大的平房和花木繁茂的院落,伴着田野的清香和宁静。我们采访当天,老谢的老伴把四岁的小孙子从南京带回家来,这让老谢高兴得合不拢嘴。老谢只有一个儿子,正在南京读医学博士,儿媳妇也在南京当医生。老伴不久前到南京去照顾要上学前班的小孙子,家里就只剩下老谢一个人了。
稻鸭共作给老谢带来的收获很令他满意。他不用再花钱买化肥、农药,只是按每亩地15-18只鸭子的标准购买鸭苗。今年,当地政府还给每只鸭子补贴2.5元,老谢自己只需付1元。
水稻抽穗之后,鸭子就该离田出售了。中国人有吃鸭子的习俗,江南人尤其喜爱酱鸭、板鸭、鸭汤煲等传统美食。而稻田鸭因其有野鸭的血统,又是在稻田里吃杂食生长,活动量大,味道更加鲜美,价格也比普通鸭子每斤高1元多。而田里出产的有机稻米,价格也比普通稻米高两三倍。“整个算下来,稻鸭共作的亩产收入比其他稻田多200元左右。”老谢说。
2002年,老谢建起了自己的稻米加工厂,专门加工、销售有机大米,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我们在工厂参观时,恰逢邻村的张西川来联系加工稻米。他用稻鸭共作技术种田已经五年了,稻米销售有固定的客户。一到收割季节,客户就会上门来买。
老谢的稻田全靠他自己和三四个雇工来种。这些土地大部分是从同村村民手中租来的,这样能保证相邻的稻田都不使用农药、化肥。如果是一家一户的两三亩地来搞稻鸭共作,一旦相邻地块使用化肥、农药,田水相流,放养的鸭子就会死掉。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搞大面积种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大量青壮年离开土地到城市打工,在家务农的多为老人和妇女。他们的体力、精力和文化水平有限,操作技术强的稻鸭共作有一定难度。文: 侯若虹 图: 冯进
小资料:
Δ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上世纪60年代曾有技术总结。后来由于鸭子践踏禾苗、啄食稻穗,以及化肥和农药对鸭子的伤害等多种原因,稻田养鸭一直没有推广。
Δ现在,稻鸭共作的方法是将出壳7-1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天喂食一次。2006年,镇江水禽研究所试验取消育雏过程,将“零日龄”的雏鸭直接放入稻田。这一方法激活了鸭子原有的本能,不仅雏鸭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小鸭子的体质也非常好。明年他们将推广这一新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