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活动描述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于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上午9时在北京世纪坛地下一层三号影厅举行第三十一期经济每月谈,本期主题为“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曹文炼: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第31期经济每月谈,我是主持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曹文炼,今天我们请来的主讲嘉宾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先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先生,还有两位大学教授,一位是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另外一位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的主任郭田勇教授。
2012-01-11 08:37:01
- 曹文炼:
这一期经济每月谈的主题是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大家知道不久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召开,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三个金融监管商会银行商会的会议也在陆续召开,向社会传递了很多金融改革以及下一步我国的金融走向的信息,这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每月谈配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以金融体制改革为主题,我们请来了几位重要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研究工作的领导者与大家一起探讨中国金融改革。
2012-01-11 09:04:00
- 曹文炼:
下面,首先请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现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也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2012-01-11 09:04:42
- 郑新立: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温家宝总理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这个讲话总结了过去五年我们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事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事业发展的一些重要任务作出了部署。贯彻落实温总理的讲话精神,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结合学习温总理的讲话,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谈一点儿学习的体会。
2012-01-11 09:05:30
- 郑新立:
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已经是第四次了,每五年一次,前三次会议都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时刻召开的,也就是说我们从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们金融改革和发展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主要得益于金融体制改革。现在我们在全世界前十大银行里占到四个,美国、欧洲他们陷入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这里风景独好,我们银行的运营非常健康,这些主要是得益于我们前些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面对新的任务,同样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的学习体会,我认为最重要是要推行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各类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这一改革精神来自于前年中央13号文,也就是说是后36条,明确提出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让民间资金允许发起设立各类小型金融机构,就可以使民间借贷浮出水面。通过加强竞争,现在有一些地方出现高利贷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因为广大借款用户能够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利率比较低的借款,高利贷自然就没有市场了,自己就会消失,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我们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都非常活跃的局面,但在金融领域民间资金的进入还不是很顺畅,有一些体制上的障碍。总理的讲话传递了改革的信息,所以落实这个讲话精神,我们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兴办各类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等,兴办区域型的小型金融机构将是未来几年中国金融领域改革最富有特色的事情。
2012-01-11 09:08:37
- 郑新立:
第二,和放宽金融准入相关,要加强和改善监管。总理讲话中明确提出,对区域性的小型金融机构监管的责任要交给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地方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在业务上可以归银监会指导,但责任在地方政府。如果出了问题,有了大量的坏帐,就要打板子、打屁股,打地方政府的“屁股”,问题出在地方这儿,要地方政府来解决,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
第三,总理提出现在发展存款保险的时机已经成熟,今天我们特意请到魏加宁同志,他研究存款保险十几年,锲而不舍的研究,我刚才对他讲,他的研究终于有了总理的回应。现在在国家决策层面上,对魏加宁的决策上已经有回应了。总理说了,要通过兴办各类存款保险公司,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同时我们还要建立贷款的担保机制,特别是区域性的监管机构、监管责任也应当由地方政府、地方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我们除了用行政手段,通过监管来化解风险,还要通过市场机制,走保险的路子,通过市场建立保险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
2012-01-11 09:11:14
- 郑新立: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去年下半年以来,有的地方出现了高利贷,我听工商银行的一位同志介绍,他们的典型调查,去年上半年,温州市贷款的平均利率25%。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也就是5%、6%,但贷款利率平均是25%,企业如何承当呢?有的地方短期拆借和高利贷还会高于25%,25%是一个平均数。怎样降低利率,只有通过竞争,通过利率的市场化降低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的还本付息的负担。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在总理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这项改革要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利率的市场化,我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曹文炼同志,过去他在国家发改委、财经司,主管金融有一二十年了,他一直主张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一项改革终于在国务院总理提出的方案中明确提出来要提上日程。也就是通过利率的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重要改革原则。我们改革的原则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很重要的一条是金融资源要通过银行、通过金融机构把它配置到最需要资金、效益最好、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来,只有通过利率的市场化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2012-01-11 09:13:53
- 郑新立:
第五,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我算了一个账,去年一年我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了5.1%,我们购买的美国国债和各种债券的平均收益率也就是3%。升值5.1%,收益是3%,等于去年一年美元资产的外汇储备贬值了2.1个百分点。如果3.2万亿的外汇储备有70%是美元资产的话,那么就有2.2万亿美元资产,它变成2.1%,这就是440亿美元都没有了。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由于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400多亿美元没了。还有另一个方面的账是银行的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19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兑美元升值5.1%,5.1%乘以119万亿,将近9千亿美元,这样对美元相对的价值增加了9千多亿美元,对于收益400多亿美元,是收大于支、利大于弊。当美元储备不跟人民币兑换,资产放在那儿,购买美国的产品,等于价格没有贬值。我的银行人民币的资产不和美元兑换,还是放在国内使用,绝对的购买力也没有发生改变。我们所说的两级账,只有当美元和人民币之间进行兑换的时候,这种升值和贬值的效应才能体现出来。这都是一种纸面、账面上的计算。所以这两笔账都要算。我们希望人民币兑美元不要蒸发,不要贬值,特别是外汇储备不要贬值。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发行保值债券,美元贬值,我们如果有美国发行的保值债券能够避免我们的风险。我们在去年的一次讨论会上,有的专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这样就可以实现中美的互利双赢。
2012-01-11 09:17:38
- 郑新立:
总之,我们这么多外汇储备,我的一贯观点还是要把它用出去,合理的外汇储备应当是保持半年的进口所需就行了,半年的进口所需1万亿美元,我们还有2万亿美元可以用到海外直接融资。现在欧洲人欢迎我们去投资,美国企业也欢迎我们去投资,非洲也欢迎我们去。我们要通过走出去到海外去。一个是拿到更多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解决中国长远发展和面临的瓶颈约束。第二是企业并购,提高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利用海外的科技资源。第三是出去搞加工贸易,带动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第四是出去搞工程承包,带动劳务出口,用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现在问题是我们企业的海外投资领导比较低。所以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都“走出去”,现在外汇体制改革已经由过去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你如果在海外有好的投资项目,经过认真的评估,没有风险或者是风险比较低,都会得到国家外汇的支持。我们通过到海外投资,把大部分的外汇储备由现在的货币储备,或者是美元资产的储备变成物质储备,变成能源资源储备、变成技术储备,这样能够为我们中国经济今后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使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支持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项改革非常复杂,但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改革总理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2012-01-11 09:20:30
- 郑新立:
最近,证监会在打击各种犯罪的方面采取了很多很好的措施,非常得民心,但我在会上碰到一位好朋友,股民对他的期望很高。现在很多股民套在股市上出不来,希望他能够整顿、振奋我们的股市。中国经济情况很好,我们的股市应当和我们的经济情况一样好。应该让原来被套住的股民尽快解套,能够让股市有平稳较快地发展,增加广大老百姓的财产性的收入,提高消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总之,金融工作会议传递了很多令人鼓舞的信心,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的金融事业、金融体制改革一定会出现新的更好的局面,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实体经济,推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谢谢!
2012-01-11 09:23:23
- 曹文炼:
刚才我们听到了郑新立常务副理事长从五个方面对下一阶段金融改革谈了他的理解,包括放宽金融准入、加强改善金融监管、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全面外汇改革,郑主任参加了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而且他长期在最高决策部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经济工作文件的起草人,所以他的演讲对我们很有启发,而且很具前瞻性,我个人多年和他共事,作为他的部下,我觉得郑主任的很多观点都很具有前瞻性。
我们今天有幸请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局长张健华先生,请他谈谈对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看法。大家欢迎。
2012-01-11 09:25:52
- 张健华: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接受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邀请,能够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金融改革。正像郑主任刚才介绍的那样,金融工作会议透露出很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在总理的讲话中,对中国今后未来一段时期,对以前的改革进行了回顾,回顾了近五年来,其实延伸到五年前甚至于十年前的改革,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效。最重要的还是对于未来下一步、今后一段时期、今后五年甚至于今后十年的中期改革目标都作出了规划。因此,我觉得总理的讲话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中国金融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我结合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讨论,以及结合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谈几点对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2012-01-11 09:27:42
- 张健华:
第一,中国金融体系、中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刚才郑主任已经讲了很多,我在这儿再补充一点,中国目前有今天,大家知道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出问题,我们是风景这边独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们没有受到较大的冲击,我们的金融体系非常稳健。大家会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那是金融风波,还谈不上是全球的金融危机,但对中国的影响比这次要大。因为我当时是在金融监管部门,我参与了1998-2000年以后关闭的中小金融机构,实际上很多问题一直到2003年还在处理,2004年才开始搞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才处理证券的问题。直到2006、2007年才用三年的时间才把证券公司的行业风险基本化解。银行业的改革从1998年才开始,大家知道我们开始剥离不良资产,开始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而且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关闭了几百家的中小金融机构,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我们也关闭过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更多,我们把城市信用社合并成城市商业银行了,现在都没有城市信用社这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了,除了在个别地市还有一些叫城市信用社的机构,其他现在基本上都合并成城市商业银行了。我们的城市商业银行怎么来的?基本上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合并的。为什么合并它们?当时不是说要把它做大,是因为当时的风险太高,单独的一家家的小的信用社已经抵御不了风险了。最后中央拿出了1400多亿再贷款,化解了当时的城市信用社、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等,这是处置地方金融风险,那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们造成的冲击。当时处置金融风险并不仅仅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金融业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就是替全社会承担的风险,我们的改革成本是由金融业承担了。我们当时国有商业银行以前有大量的“饺子贷款”,就是过年企业发不出工资来,银行总得让大家过年,包一顿饺子,所以俗称为“饺子贷款”。
2012-01-11 09:35:05
- 张健华:
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也是一样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现象是很严重的,所以当时的这种1998年后的金融风险,有很多也是化解历史上的包袱,消化以前的改革成本。这是为什么中央后来拿出1万多亿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成本全回来了,我们解决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问题,当时关闭的机构就打水漂了,1400多亿就扔进去了,当然现在我们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偿还机制,由地方政府来负责偿还,总而言之这部分钱是国家拿出来的,但是我们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后来的改革方案设计是利用了未来的增长潜力,我们把未来的现金流转换成当时的投入进行了资本的注入,国有业银行改制上市,从2003年以来,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方向,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包括农村新信用社的改革,现在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抓住了最好的时间窗口,中国的经济增长从2003年到2008年是最好的一段增长期,到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低通胀、高增长,平均百分之十点几的增速,现在还不到3%,百分之二点多,我们抓住了非常好的时间窗口,抓住了资本上扬的时期。从2001年到2005年,我们的股市从2700点跌到998点,这是最低点,到2005年5月份还是7月份的时候低到了990多点,那是最危机的时候。但2005年我们利用市场好的形势,抓住时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部都上市了,当时的改革叫“抓两头、带中间”,抓了大型国有和大型银行,和最基层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带动了中间层的股份制的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公司、保险公司,都利用这段时间,利用资本市场比较好的时期,全部完成了改制上市。
2012-01-11 09:40:15
- 张健华:
我们的改革成效有很多,我只是举了金融机构的改革。应该说五年来、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这次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以前的改革,我们这次遇到这么大的危机,是不可能应对的,我可以这么说,当时1998年的时候开放度比现在低得多,但那样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那时候的经济形势经济下滑进入了通缩的周期,一直从99年到2002年在真正的走出这个风波,2003年有比较好的增长。这中间还有一个加入世贸,世贸以后对我们有较大影响,我们利用了很好的时间窗口,时间窗口非常重要,这和我下面讲的内容有关系。
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就不说了,有很多数字,总理讲话中也讲到了。我们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过去。一方面是对现实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心理和理念上的冲击影响,这会造成更深远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有长周期、短周期,这次是在长周期中的短周期,但这个短周期恐怕也有五年的时间。现在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了三年了,我个人觉得两三年之内还不会走出本轮的短周期,还会有长期的低迷,这是经济的影响。实际上金融对经济学的冲击、对监管理念的冲击也非常大,金融业究竟在做什么?政府究竟在做什么?金融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我们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不仅仅是我们在强调,大家知道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人对华尔街非常恼火,奥巴马总统、布什总统也都大骂华尔街。布什总统是靠大资本家支撑,共和党政府是比较自由派的,但即便如此,共和党政府对华尔街也是有很大的意见。民主党政府上台更是如此,而近期华尔街运动更反映了底层民众的想法,总之大家对金融业过度的创新过度的自我循环或者是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暴利是看不管的。所以全社会出现了一种趋势,要加强监管。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体系、巴塞尔委员会都在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就是在强化经济监管。
2012-01-11 09:40:34
- 张健华:
我们的理念上有一个是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儿,监管到什么程度,管的是什么。大家反思一下,金融不能过度脱离市场经济,要加强监管。但这个监管的度把握在哪儿?现在实际上国际上讨论比较多的,用的是“宏观审慎”,我们现在讲的是防范系统性的风险,对于个别机构的风险,我们要看它是不是大而不能倒的机构。如果是大而不能倒的机构,那它就是我要监管的重点。即使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机构,如果是全市场、全社会都是同样的趋势,那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系统风险的发生,用宏观审慎的制度框架纺织系统风险出现。什么是宏观审慎,就是防止出现顺周期性,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有可能这个顺周期是微观主体理性的选择,但可能会引发宏观的不理性。我们第一是要防止系统性风险中的顺周期,顺周期既有经济和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化,经济形势越好金融机构越愿意放贷,经济形势越不好金融机构越不愿意放贷。大家知道,伯南克讲过一个金融加速器的理论,他很早提出金融是对经济有加固作用。在经济周期出现逆转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金融的加速器效应。这是在经济和金融之间的顺周期现象。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就是大而不能倒的机构,这次危机反映出一个机构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因为某一家机构已经足够大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要反思的,有很多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我们既要强化监管,同时也要把握好度,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是非常好的启示。既要防范系统性风险,我们还要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说经济学当中市场是重要的,在中国大家要知道,119万亿的金融业,我们的GDP不过是40多万亿,我们M2接近七八十万了,如果按14%、15%增长,每年都要增长十多万亿。这个数也是相当大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占到整个GDP的比重是多大?我想说的意思是,说明中国资源配置绝大多数都是靠金融体系的,是靠金融机构来运作的。金融机构的贷款,金融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企业自身进行的直接投资是有限的,如果跟金融体系配置资源比的话,它其实小的多。所以,我说金融业配置的效率、配置的好与坏对整个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很大,我们还是要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像刚才提到的,市场的过度自由化恐怕是不行的,这场为集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
2012-01-11 09:43:19
- 张健华:
挑战及未来的方向,我们具体到中国下一步的具体改革,总理讲话中也提到很多。我想用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要看长短期目标的搭配,有的任务是长期的,有的是近期要做的。总理强调近期要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历史上就有的问题,而且横向比,国际上也是如此。国际上的小企业融资也不都是靠银行的,我们曾经做过小企业融资的课题,小企业融资来源很多,科技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很多是靠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始人的自我积累和民间借贷、熟人借贷,只有当他有了一定的现金流,才会有银行的信贷进去。为什么?这是因为银行业的金融模式不是承担高风险、享受高收益的模式,而是拿的比较低的利息收入。我们现在说“高”,正常是百分之六点多的一年期贷款,小企业是百分之十二、十三,翻了一倍,但如果他的本金都没了,拿这百分之十二、十三是回不来的,不像风险投资。所以,商业银行不会支持高风险的小企业,不仅是中国如此,国际上也是如此。我们支持小企业发展,不能靠现行的正规的银行体系,至少是不能靠大型银行做这个,所以尽管在金融工作会议中,也谈到大银行要支持小企业发展。大银行也是可以做的,但它和整个的经营模式和审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为小企业的融资很大程度上是靠非财务性的软信息、非标准化的信息。就像我们讲的向民间借贷,靠人缘、地缘、血缘、亲缘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审查资产负债表,大银行重点是要审查资产负债表,看有没有健康的资产债表,有没有有效的抵押品,如果我们的民间融资、如果我们的小企业融资都靠这种方式的话是不可能真正做起来的。有的大银行说,我也可以搞小企业事业部、小企业信贷部,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但大家换个角度想想,大银行的人员可以长期在一个地方待着吗?我们不说审贷标准、审贷程序,在大银行放一笔十几亿的贷款,可能有7、8个程序在内部走起来非常复杂,小企业就算搞两三道程序,但周期也比较长,这是程序问题,我们不说这个问题。就是小企业人员的培养,大企业是支行,事业部等等,人员是流动的。小企业是社区性的,要靠对当地的人很熟悉。你的人不可能长期在一个地方待,尤其是干得好的,干得好就换到另一个机构、另一个分支机构,保持不了长期的稳定。刚刚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刚刚熟了,又要动了,而社区的小型金融机构就是扎根在当地了。这也是有一个理念的问题,大机构和小机构到底怎么发展,理念方面有很多创新的东西。小企业融资、“三农”既是长期又是近期,长期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近期就是我们当前所关注的问题。金融体系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市场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够,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目前看起来不错,但人员也面临着干部管理权限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些都是机构设置、准入方面的问题。
2012-01-11 09:47:23
- 张健华:
从金融发展方向来讲,我们的金融业很好,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金融业是没有经历过几个重大的考验,利率市场化,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不是全世界最高的,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比我们是比较高的,但和新兴市场比并不高,我们可能是中游。但大家要想到一点,我们的利差不高,但有一点是利差比较稳定。还有就是现在的金融业资产质量等各方面都非常稳定,我们的资产质量是全世界比较好的,我们讲的不良贷款率2%以下,全国银行业是0.9%,还不到1%,这个情况非常好。最关键是银行业的拨备150%以上,大银行讲是180%以上。换句话说就是,我有1块钱的不良贷款,要有1块8的储备在这儿,0.9%的不良贷款,理论上来说中国的银行业可以一天之内都可以做到没有一分钱的不良贷款。这就是说,其实历史上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积累,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表现,但在于目前没有经受几大考验,利率市场化的考验,如果利率市场化放开,息差就会收窄,就会形成恶性竞争。大家都去拉存款,为了拉好客户,降低贷款利率,自然就会是一个收窄的趋势。从国际经验来看,研究市场化利率来看,多数国家是息差收窄的,中国会不会这样的趋势?我觉得可能性很大,当然也有一种不确定性,还是在于资源配比,就是供给到底够不够。如果中央银行控制流动性控制得比较好一些,全社会的流动性不搞那么大,资金还是短缺情况下。如果说资金是属于供给不足的情况,大家知道是卖方定价,我们的资金提供方有定价权。但它反倒把息差扩大了,就像现在小企业融资是比以前好了,为什么?因为息差扩得很大。比如说一年期的贷款利率6%左右,企业贷款中的12%扩大一倍拿到就算比较好的。这也取决于我们研究利率市场化考虑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一个大的方向,但对金融业的冲击是比较大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第一大考验。
2012-01-11 09:51:40
- 张健华:
第二大考验是资本账户开放问题,人民币可兑换,如果资本账户完全放开了,外资流进流出,外汇头寸的管理,前段时间,大家知道商业银行长期不愿意买大外汇,手里一结汇之后马上卖给中央银行,为什么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的M2增长那么快?就是因为人民币存在长期的升值趋势,市场上所有的主体都不愿意持有外汇,把外汇短期内卖到中央银行手里。中央银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一旦放开以后,中央银行就不买了,到市场上就不买了,随行就市,利率区间放大一些,通过汇率调整,这样中央银行就能够减少市场干预、减少购汇,担风险转到各金融机构,我们能否承受。现在几乎是中央银行把全社会的利率风险承担起来了,但近期出现了比较好的趋势,从去年9月份以来,我们的汇率出现了双向波动。有一段时间大家还说到,连续几个跌停,人民币兑美元是在贬值,当然这个跌停和股市上的跌停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跌停是针对中间定价,而中间定价并不是前一天的收盘价,这和股市是不一样的。所谓股市的跌停是针对前一天收盘的。我们汇率的中间价不是像股票交易所中的确定方式。我们近期出现了双向波动,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我们很多改革措施适当的可以推一下。原来人民币是单边升值的趋势,很多事情不能做的,包括前段时间本来说是该加息的,去年有一段时间CPI已经看着涨了很高了,但为什么不敢加呢?某种程度上也怕资本资金流入,因为中外的息差是比较大的。如果境外都在搞量化宽松,搞利率零刺激,我们搞的利率很高,就可能面临这样的资本流入,那么对货币的冲击会更大。为什么去年大家都说用数量型工具用的比较多,价格型工具用的比较少,这是有关系的。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果说出现双向波动的汇率,我们的选择性就大一些。
2012-01-11 09:54:08
- 张健华:
第三大考验,经济周期的影响。除了1998年那一轮出现了经济比较大的下滑,对我们影响很大,从2002、2003年以来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周期,我们基本上经济是持续向好的。除了在2008年初的时候物价上涨过快,2月份达到了8.7%,这是十几年来物价的最高点,CPI达到8.7%。当时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帮助,我们的CPI不会那么快就下来,会有一个缓慢的周期,恐怕也有两年的时间,就有点像物价上涨,为什么说不会那么快下来,到明年可能还会在4%左右。经济周期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现在很多问题的消化是靠经济比较好,中国的经济能否长期保持这么高速的增长是存在一定的疑问,我们现在降到8%,有些人就着急了。经济增速8%在世界上是非常好的增速,全世界只有印度能够和中国比比,也就是在个别年份印度能够达到7%、8%,其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这样,特别是大型经济体,美国正常是3%,4%已经是上线了,超过4%他们就要踩刹车了,它的潜在增长率就是3%点多。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未来十年当中能否长期保持8%以上?其实不见得,很多学者研究未来就是7.5%,也有很多人乐观一点儿,未来是保持在8%。但潜在的风险是不一定那么高,金融业面临三大挑战,其实还是我们比较关注的。
2012-01-11 09:56:46
- 张健华:
有几个具体的问题,我就不再讲了,刚才郑主任讲了总理讲话中讲了很多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未来大家在学习总理讲话过程中,很多也可以深入探讨。我今天想讲的核心,一方面我们要理顺观念,理顺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系统性的风险,要用创新型的理念,更加关注系统的重要性,单独每家机构小的问题,我们可以完善市场机制,包括政府提到的市场有效监管,发展对小型机构的监管、成本保险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更富有弹性等等改革措施。重点是要有理念。再有就是要抓住有限的时间窗口,我们上一轮改革抓住了很好的时间点,下一轮时间点,有一些时间窗口是一下就过去了,并不是永远在那儿等着。就讲这些观点,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2-01-11 09:58:17
- 曹文炼:
谢谢张健华局长。刚才他的演讲,我理解主要强调了“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同时他又从金融银行,更多从操行的角度阐述了下一阶段金融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实际上也回应了郑主任提出的改革观点。张局长的演讲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我们再次向他的演讲表示感谢。
下面我们请出一位金融领域的资深专家,他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副部长魏加宁先生,长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曾经做过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和吴敬琏的著作,而且他长期研究存款保险体系与改革,推动我国改革存款保险的研究和对下一步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下面有请他演讲。
2012-01-11 09:59:42
- 魏加宁: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就金融改革的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坦率地讲,因为我下个礼拜有一个课题要评审,所以开始的时候说参加这个会议,我觉得时间有点来不及。但后来听说是金融改革的话题,我还是答应了,抽空过来了。主要想就这个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像每次演讲一样,我先做三点声明,以下讲的内容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意见,与所在单位无关。第二,本人不在股市上,所讲的内容和股市无关。第三,媒体如果要报道,让我看一下,以免出错。我看过之后,如果出错,那是我自己的责任。
对越金融改革先谈一点感想。当前中国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尤其是金融领域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对今年金融工作会议我做一些个人的解读,“稳中求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面对国内外的风险,宏观政策方面,继续保持现有的宏观政策的方向,大方向保持不变,追求体制机制的改革,追求经济结构的调整,追求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以进求稳,以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求得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今年要想避免经济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恐怕还需要加快改革。现在面临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具体的风险是什么呢?从国际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2012-01-11 10:01:49
- 魏加宁:
第一,欧债危机,欧元陷入困境;第二,美债危机;第三,日本的债务隐患实际上也很严重,只不过现在大家没有太注意它,欧债危机,比如说希腊,为什么大家那么关心它,是70%是外汇投资者持有。美国的国债是50%是外汇持有。而日本只有8.2%是外汇持有,而大部分是本国人持有。在将来消化债务的时候也只能在国内消化,所以日本的问题也比较麻烦。
从国内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房地产业金融泡沫破灭,可能带来银行坏帐上升的风险。第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现在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到了集中还贷到期。另外,随着房地产调控,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这样还款的压力就比较大。前面几位也提到民间借贷存在资金断裂的风险。我们如何解决?只有靠加快改革。
关于改革,我个人认为改革也有三大方面:第一,利率市场化,前两位都讲到了利率市场化,我在这儿点一句,有很多理由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根据我们的调研,去年9月份到温州调研,民间借贷为什么发展这么迅速,风险这么大?其中有一个很追求的原因,我们在这一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又压住利率,很少动利率,使得利率基本上是负的。在这种情况下,把大量的资金从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挤到了非正规金融体系,去年我们感到现在的形势有点像1993年时的情况,金融秩序出现了一定的混乱。但不同的是1993年乱在正规的金融体系内,而这次是乱在非正规的金融体系。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负利率导致价值扭曲、导致资源配置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应当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包括刚才所说到的房地产泡沫、地方平台的问题、民间借贷的问题,实际上都和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
2012-01-11 10:04:14
- 魏加宁:
第二,如果要推行利率市场化,就会出现挑战。面临挑战就会有一些金融机构有可能出现高息揽存,如果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不够硬的话,尤其是国有的金融机构肯定会高息揽存、恶性竞争,这是毫无疑问,所以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约束,我认为有两条,民进和国退,所谓的民进是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来办民营股份制的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民营的金融机构财务约束要比国有的好,因为是当成自己的事业办,这次金融会议已经谈到这方面了,我就不多说了,这是已经确定的方向了。
2012-01-11 10:06:34
- 魏加宁:
另外,国有的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的资金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应该从国有的金融机构、商业性的金融机构退出,因为国有的资本在里面,有很多事情会很麻烦。比如说有资本在内,党管干部,要任免高管,要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而且金融机构将来出风险的时候,而且也得兜底,不兜底可不行,因为有股份在内,会有一系列的麻烦。最重要的是效率不高,容易引起问题,所以我主张国有资本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来,这个时候干什么?不是说没事儿可干,就是刚才张局长讲的要分清市场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办好政策性银行,所以国有资本退出来应该集中力量办政策性银行,我们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原来是三家,现在是两家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是少的。2009年的经济形势下,商业性银行往后撤,而政策性银行应该是往前冲的时候,结果恰恰在这个时候把国家开发银行给商业化了,政策性银行变成商业化之后,结果所有的商业化银行都变成政策性银行了,都响应政府号召,都去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去了,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我主张政府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好政策性银行,多办几张政策性银行。比如说国家开发银行,我就主张银行回归到政府系统里面,不要商业化。比如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原来是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展开的,它当时做是没有风险或者是风险不大,因为它是拿国家信用做担保,到金融市场融资发债,它筹措的金融期限一般比较长、成本比较低。它贷给地方融资平台的时候期限也比较长、利率也比较低,所以它的风险不大。但当商业银行都冲到这个市场来之后,要么是商业银行短存偿贷,要么是地方融资平台短借长投,所以风险就出来了。我们为了这个课题专门到日本考察过,日本政府有一家金融机构叫做地方团体金融机构,这个金融机构就是专门给地方政府项目贷款的,所以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应该有一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向地方政府项目贷款,扶持一些公益性的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应该回归到政策性。
2012-01-11 10:09:40
- 魏加宁:
除此之外,我们常年来一直讲要扶持中小企业,但我们连一家为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性银行都没有。而国外在日本,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公户,我国也应该至少有一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我们天天总是喊为中小企业服务,拿出点钱办政策性银行却舍不得了。应当有为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性银行。
我们现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应该专门有一家进行国际合作的政策性银行,到国外进行经济开发,支持国外的经济建设的项目。现在这个事儿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在做,有两个不合理,国内项目和国际项目合在一起在一家金融机构做,这是不合理的,很多原则、性质都不一样了。另外,国家开发银行又把它商业化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主张专门专门成立一家类似做海外资金等。专门为国外合作而展开的政策性银行,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银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的政策性银行不够,我们的商业银行基本上做一些政策性银行的事儿。我们的观点是国有资本从商业银行退出来,集中力量办政策性银行的事儿。
2012-01-11 10:15:49
- 魏加宁:
第三,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什么是金融安全网?我先讲为什么要加强金融安全网的建设,金融安全网的概念主要来自于杂技表现,大家都知道杂技表现要有一个安全网兜着。杂技演员万一失手的时候,下面有一个安全网接着。金融安全网也有同样的意义,只有有了金融安全网,上面的金融机构才能够真正放开市场准入,才能够利率管制放开进行充分竞争。充分竞争之后就会有失败者,失败者会出现问题,有一个金融安全网兜着。金融安全网有三大核心,狭义的金融安全网最初是指存款保险。但我们认为金融安全网有三大支柱,第一是审慎监管者,第二是最后贷款人,第三是投资者保护机制。
2012-01-11 10:17:29
- 魏加宁:
第一个支柱,审慎监管者。我们面对最大的结构性风险,一方面我们在力推混业经营,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分业监管不能变,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结构性的风险,你的经营、监管是混业的,这样就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多年来我们一直主张这件事儿要往前推,至少要建立一个分业监管的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否则金融监管就要出问题。另一方面是理顺金融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或者我们发现金融领域也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到温州调研的时候,民间借贷也有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或者是根本不叫金融机构,比如说典当行、小型的机构、担保公司,包括民间借贷、企业间借贷非常盛行,但没有人监管。因为现在中央都是垂直的监管部门,鞭长莫及,监管不到小的金融机构和个人,但这是金融交易行为,但垂直的监管部门监管不到。然后地方政府又没有授权,我们各地虽然成立了一些金融办,但这些金融办的名称一直各异,干什么的都有,没有统一的授权,我们多年来呼吁要给地方金融办规范化、要给予授权,把地方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包括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把他们的监管职责赋予给地方政府,否则只有发展的动力,没有监管的责任,否则天天是要依照,没有人监管他,可不行。而且把监管责任放给地方也有一个道理,它即使出事儿,地方的金融机构、典当行即使出事儿也是在局部,不会造成全国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把它放在地方去监管,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我主张授权给地方金融办,然后让它承担起对地方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的监管,要理顺金融领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们面临着第一件事儿。
2012-01-11 10:19:27
- 魏加宁:
第二支柱,最后贷款人。从长期来看,我们面临最大的流动性风险就是货币发得太多了,存在很多风险,这个方面怎么做?一个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国外的金融界学教科书中是基本常识。而且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逆相关的关系,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高通货膨胀率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已经证明的事情。而且中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个问题在1993年、1994年朱镕基主持金融工作时期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1993年宏观调控以后,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干预明显减少,但是到目前,一些重要部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干预还是很强,所以我是主张要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中一个办法是规范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现在货币政策出了问题,你问责还是问谁?到底是中央银行的责任还是国务院的责任?我们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人民银行执行政策,问责问谁?不清楚。谁在参与货币政策与经济,每个人是什么态度,谁都不知道,事后也不知道,你怎么去问责。所以这么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现在没有办法问责,而且货币政策是一个非常灵活的,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需要非常明朗、非常灵活,但我们的决策机制一直到中央,这显然是不能适应的。好象是尊重领导,实际上是害了领导,因为领导不可能对金融市场这么了解、反应这么快。所以要把这个权下放到中央银行,下放到货币政策委员会,虽然我一直主张把货币政策委员会从目前的咨询机构变成决策机构,谁参与决策,投票表决,都把它记录在案。谁在会上表了什么态,发了什么言,是赞成提议还是反对提议,要记录在案,但不能马上公布。据我们了解,美联储是五年以后公布,日本中央银行是十年以后公布,为什么?就怕来自市场的压力太大,如果压力太大的话,那么参与决策的个人有可能决策失误。要留给后面的学者做研究,比如说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就研究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他就把当时的日本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开过一些会议资料全都拿出来看,他可以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当时为什么出这个政策,出于什么考虑,是对了还是错了,有一个评判,让历史评判、让学者评判,要有一个问责的机制。参与货币政策决策的人就会负责、谨慎,他表态的时候也会谨慎,这样的货币政策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所以,这个事情非常重要。
2012-01-11 10:22:45
- 魏加宁:
另外,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都是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缺钱,最主要的是发货币。政府、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约束的话,政府都有这个动力,当时国民党垮台也是垮在这儿。但如果中央银行是独立的,就会有一个制衡的作用。货币的稳定权限在中央银行,而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是政府。这样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有一个制衡。更就是的理由,我们在过去的因此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泡沫经济。但是我们发现当时的广场协议不仅要求日元升值,当时要求与美元有主要交易的五个国家都要升值,包括西德马克,当时也有大幅度的升值。为什么日元升值之后有很大的泡沫,为什么德国没有泡沫?最后发现德国当时把利率及时地提上去了,而日本没有提高利率,由于美国人的压力,因为日本没有独立性,当时日本的中央银行是在大政府下的,而德国人把利率提上去了。我们又进一步研究,同样美国人也压德国了,德国为什么就把利率提上去了?德国说中央银行是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国会决定的,而这一政策是美国人给的。就这样做到了没有泡沫经济,所以从保护国家利益的角度,从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常识的角度,从实践的角度都证明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过多的货币发行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解决了。
2012-01-11 10:28:27
- 魏加宁:
第三个支柱是投资者保护机制。先进的地方,有了证券投资之后,有保险保证基金,但现在我们缺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是刚才张局讲了,前一时期我们关闭了很多金融机构,但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倾向,中国现在到了小而不能倒的地步,并不是大而不能倒,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也不能让它退出,金融机构只有生没有死的话,或者也不生也不死,这是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就无法让大退出去,退出去之后会导致不稳定,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现在公认的存款保险制度最早是美国人建立的制度,中央一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在1933年罗斯福上台以后,就是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业倒闭了几千家,罗斯福上台后第一件事儿是通过银行法,当时的银行法规定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1934年成立了存款保险中心。据我们研究发现,其实美国在连邦一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在州一级进行过两次试验,后来都失败了。而第一次进行州一级的试验是纽约州进行尝试的时候,竟然是中国广东一个姓洪的商人给他的建议,建议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来进一步研究为什么广东人可以提出这个建议,因为当时广东“13行”有一个机制,就是“13行”里的人可以和各个国家做生意,但成立一个基金,一旦出现了债务问题,通过保险基金帮助他进行债务偿还。再往前倒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五户钱庄联保制度,也就是存款保险基本的原理最早来源于中国,但现在我们没有建立一个存款保险制度,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可喜的是,郑主任说的金融工作会议把这个事情提出来了,认为建立存款保险的制度已经成熟了。我认为2007年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但因为当时处理了很多不良资产,处理了很多金融机构,当时金融机构面临轻装前进的局面,但当时经济形势又是最好的向上繁荣时期,金融机构的金融状况很好。我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们当时认为是建立存款保险最好的时机,但后来我们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有点吃不准,后来看了看,如果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话,那美国肯定会比现在的情况糟得多。这次美国也倒了几百家银行,但现在没有出现存款人的挤兑,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银行倒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了存款保险制度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看清楚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关于金融安全网,我认为主要是以上三个支柱的建设。
2012-01-11 10:30:24
- 魏加宁:
关于金融改革方面,我个人也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的民营化、金融安全网的建设。由于时间关系,就说到这里,说的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2012-01-11 10:37:44
- 曹文炼:
谢谢魏部长,下面还有两位教授,第一位是丁志杰教授,现任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大家鼓掌欢迎。
2012-01-11 10:38:41
- 丁志杰: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因为昨天下午才从美国回来,还在倒时差。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2012年中国对外金融政策振兴的调整,过去十多年来大家都注目人民币汇率问题、转向国际化。随着人民币汇率水平逐步到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主导中国对外金融关系调整和导向,我认为应该是人民币汇率,在2011年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对金融工作有全面的阐述,认为在未来需要做的,起来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积极探索外汇储备的管理,包括要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包括中国参加全球治理。但唯独没有提人民币国际化,但总结过去的成绩里,提到了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讲了两点:一点是中国已经与14个国家签订了约1.3万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第二是在2011年,中国的跨境贸易结算额度达到了2.6万亿人民币。首先是对汇率进行了回顾,1994年汇率并轨,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的长期逆差转为持续的顺差,使得汇率一次性由5.7%和8.7%并轨到8.7,汇率一定程度的低估对扩大进口,实现经济的起飞有一定的作用。由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包括机制改革、汇率改革的调整停滞,一直到到2005年中国启动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博格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民币汇率从2002年以来全球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人民币汇率确实在过去十年里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汇改以来,截止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30%,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了将近20%,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升值了将近29%。在人民币兑美元总体走贬的情况,人民币汇率兑美元的升值汇率要大于其他货币的升值汇率。
2012-01-11 10:39:26
- 丁志杰:
第二,大家关注的是2012年人民币汇率是有怎样的走势。我和张局长做了交流,张局长说人民币汇率今年应该是双向波动。在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5.1%,实际有效汇率截止到11月份,国际清算组织,12月份的人民币汇率还没有出来,大概升值了4.7%,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差不多。但我们看了对我们研判2012年人民币汇率怎么走,更重要的是要看2010年6月份到目前为止的汇率走势。大体上是这样的情况,从2010年6月份到现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8%,但是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对所有的名义效率和加权汇率是基本稳定的,升值幅度是零。我们看到人民币仅仅兑美元升,我们对其他货币的贬值是抵消了兑美元的升值。但是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4.7%,也反映了一点在过去的2010年6月份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看到世界上主要58个国家的加权的通胀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行了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也就是说包括资源和能源的价格调整,工人工资水平的上调,也引起了一轮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催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从汇率改革和生产要素价格配合的角度来说,在2010年下半年,人民币总体名义有效汇率是贬值的,第二种出现这种情况是和美元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整体是弱势有关。特别是去年9月份以来,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元是走强了,但我们看2011年全年的情况,美元的总体汇率水平基本上是稳定的,有效汇率基本上是持平的情况。我们看到这两个因素之后,分析2012年的汇率走势,我认为要看三个方面:第一,美元汇率怎么走;第二,中国未来在2012年的通胀形势是如何;第三,中国的经济基本面。
2012-01-11 10:43:27
- 丁志杰:
从今年1月份上旬来看,美元在今年可能会出现中期的反弹,美元的强势可能会持续走入2012年。美元的强势可能会使得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会减弱,我个人判断,我同意张局长所说的人民币汇率是双向波动。但如果每个月看到都是双向波动,但如果看12个月以后,会看到总体的趋势,我认为总体的趋势会升,但升的幅度应该会小于2011年的5%,目前来看我觉得是在3-4%之间。
从今年生产要素的价格调整来看,我觉得压力比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全年相对缓和一些,所以我们看到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会减弱,这一减弱有利于控制中国的实际汇率的升值。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由于欧美的债务危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相对成为一个强势,从总体的判断人民币可能会总体出现升值的态度,兑美元升值会下降,但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升值会超过5%。
我们也看到在近期的情况,自从9月份因为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的避险情绪推动了全球资金追随美元,在中国的外汇市场形成了贬值压力,在12月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人民币汇率在2011年12月初出现了连续12点触底跌停,尽管有贬值的压力,但人民币的中间价是升值的,到去年年底人民币汇率到了6.3009,接近突破了6.30的水平,最近有所回升。
2012-01-11 10:47:59
- 丁志杰:
在人民币境内出现贬值压力的同时,在香港市场上人民币的价格和汇率出现了倒挂,也就是在香港的美元比境内的美元贵。这就形成了一个通道,从12月份持续到目前的汇率机制里,似乎是央行在有意驱动市场买美元,央行抛美元,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企业和机构,凭美元空投的头寸,这对未来改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去年10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净减少,11月份和12月份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央行做了压力测试,中国的外汇储备减少有没有引起市场的恐慌,我想这对下一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成为了很好的基础。
人民币的国际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改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特别是在对外金融政策的调整方面,比如说一讲到资本账户,大家就会想到,这是对外资的开放,其实资本账户的开放更大程度是对本国的居民、企业的资本流动上放松管制。我想这样的话,从各个层面来说,也给改革带来了很多阻力。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最初通过货币互换的形式开始这一进程,随后是跨境贸易的试点以及在全国的推开。在这样的一个推开过程中,事实上大家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有两个路径,一个路径是通过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还要通过国内市场的建设、改革以及国内市场的开放为核心,这一点我们在去年应该是基本上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从2011年,我们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允许人民币对外投资,我们也允许境外的人民币能够回流,以人民币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这些领域事实上来说都应该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内容。曾经华尔街日报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评论,讲中国的银行正在暗度陈仓,表面上我们做的是国际化,但我们更重要的是在推动资本项目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或者是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我们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人民币汇率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国际化背后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我们说国际化要回到资本项目可兑换来看,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应该能够基本完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几点依据:
2012-01-11 10:51:00
- 丁志杰:
一是随着中国国内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应该说对于抵御可兑换的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是从国际风险来看,在法国召开G20峰会,对国际资本的流动进行必要的管理,人民币可兑换是可以在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进行。但需要说明一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是完全自由,应该是一个基本可兑换的。正常的需求,包括资本项下的资本流动应该可以得到满足,但我们从系统性风险等角度来看应该有必要的关注,从2011年我们已经启动了这个步伐,而且这个步伐比任何一个年份都要大,我们应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展开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推进。
由于时间有限,我简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做一个简单的展望。我们看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我在2009年讲过一句话,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发展和变化,除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在投资中人民币也开始“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储备中,我们最早允许马来西亚央行在中国投入,在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中允许有人民币。接着我们允许了奥地利,以及去年年底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也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储备的币种之中。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际社会应该说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很高的期望,我想在未来的国际货币格局体系中,人民币应该拥有一席之地,但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和某种货币竞争,也不是说和美元、欧元抗衡,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共生的体系,大家可能会看到在未来10到15年内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应该能够确立。谢谢大家!
2012-01-11 10:54:17
- 曹文炼:
谢谢丁院长。人民银行的张局长有一点说明。
2012-01-11 10:56:54
- 张健华:
各位媒体朋友们,今天我的发言完全代表个人发言。在这个场合,大家谈了一些个人的观点。第二,刚才丁院长提到了,我说的今年人民币双向波动,我并不是说今年,我说的是近期内是在双向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我从来不做判断,是否还会继续双向波动,我不做判断,就做这一点更正,因为人民币汇率比较敏感,我刚才在讲的时候其实没有讲这个问题。我怕大家产生误会,所以在这里做一点解释。谢谢大家。
2012-01-11 10:57:36
- 曹文炼:
谢谢张局长。
2012-01-11 10:59:58
- 曹文炼:
最后一位演讲者是郭田勇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大家欢迎。
2012-01-11 11:01:05
- 郭田勇:
我想围绕大家谈得比较多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段时间媒体问的也比较多,都是在谈一个问题。我昨天还发了一条微博,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我谈的是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看法。我当时讲了一个观点,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作为金融产品,它的功能越复杂,衍生的层次越多,经常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是内在的风险性越大,第二是偏离实体经济的距离会更远。我们要保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两个方面比较重要,第一是防止金融业出现创新过度而形成自弹自唱的情况,从美国的教训中可以得出。第二是在中国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比如民间借贷、中小企业借贷难,我们要实行中国金融改革。在微博上提出这个观点,微博上是思想的碎片化,这条写得比较短。我今天就想把这个碎片给大家拼接一下,因为以前谈这方面的比较多。
首先,我们要防止金融业剑走偏锋,大家注意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有什么问题,一是这里面的杠杆的倍数非常高,容易把风险放大,本来买东西花一块钱只能买一块钱,现在花一块钱能买一百块钱、一千快钱,就能够把原生产品本身的风险放大。第二,容易给风险机构转移手段,当风险转移手段比较强的时候,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发生畸形化。比如说美国的次级债,金融机构为什么这么容易发放次级贷款然后再发债,就是因为有这种转嫁手段。贷完款,可以把风险转移走,让其他的公众、其他的投资者持有这个债,这样我就可以乐此不疲地做这种包装,从而获得中间的收益。我们要注意防止这个问题。
2012-01-11 11:02:54
- 郭田勇:
我们在中国要防止金融创新的过度化,创新相对于美国所出现的金融创新的过度化来讲,我们也清楚,我们更多存在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仍然还不够,我们在原生的基础性的金融产品的发展上,在经济金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仍然还存在着已经多的缺陷,我们的确也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层面是要让金融有效地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未来有几件事情要做:一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听魏部长刚才的发言,他也说了这两个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的观点是相同的。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呢?我们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市场准入,我一直认为二者应该是并行的关系,我通常讲它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假如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没有改革,我们只是把金融机构、银行的准入门槛大幅度降低,这样就会大量吸引社会资本进来办银行,因为利率这么高,金融业就会形成一个黑洞,吸引社会大量资金往内涌,这也会出问题。如果仅仅是市场化改革了,但金融准入门槛没有降的话,还是现有的金融机构在经营,利率市场化了,这样反而可能会由于现有的金融机构与大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导,反而会形成联合性的、相对垄断的状态。利率市场改革以后,贷款利率不但没有往下降,是在往上升。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降低准入,两者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2012-01-11 11:05:09
- 郭田勇:
现在监管机构总是在用《巴塞尔协议III》,这个监管标准相对于《巴塞尔协议I》和《巴塞尔协议II》又有相对大幅度的提高,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在银监会也和监管机构的领导进行了讨论,学术性的专家可能认为太高的监管标准还存在一些质疑。如果大家注意过我的观点,我在前段时间也谈过这个问题。我老是在担心监管标准过高,容易导致形成中国监管的形象工程或者是马奇诺防线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率没有市场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机构没有放开,各家的银行盈利都非常高,各个银行的行长都把银行赚这么多钱认为是个人本事大的表现,盈利非常高,出现亏损、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少。如果我们利率没有市场化,谁能够想象五年内中国会有商业银行倒闭或者是出问题,这种可能性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你再进一步加高风险资本防线意义何在?大家知道资本的意义是消化和吸收风险,但现在大家都这样做,有这么高的防线,我担心会形成资本浪费。我提出一个建议,我认为银行和银监会可以进行协调,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前,我们不应该推出中国的《巴塞尔协议III》。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做,我们就能够判断到整个银行业对未来仍然会呈现持续高盈利的状态,这个时候再推《巴塞尔协议III》,进一步加高利率,这个必要性并不高。资本是为了应对风险的,我们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推出《巴塞尔协议III》设置那么高的资本标准、那么高的监管条件。
2012-01-11 11:06:44
- 郭田勇:
当然,我也注意到,监管机构、央行有很多观点,利率市场化现在还是有一点障碍。银行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谈,还是不太行,从公司制定约约束,还是不太够。但我感觉从国有银行以及其他中小银行的改革,已经搞了很多年,公司的治理水平总体是不断升高的。就像我们让一个人学游泳,总是在澡盆里学,不让他有可能被呛水的可行,他始终是很难学会游泳的。你怎么判断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时候,就能够放开利率?这个事情是很难找到一个最好的点。如果说我们认为现在利率是市场化,现在条件不是完全成熟。我们现在可以干什么事儿呢?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把银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低下来,或者是先缩一下,这个措施是可以的。有几种方案:第一,可以非对称加息,存款利率下降,提一个点,贷款利率先不要动。我们算过,如果利率市场化的准备,现在银行利差有3个多点,我减到0.5-1个点,这样银行的盈利大概总体能够减少三四千亿的量,因为现在盈利太高,遭到社会的垢病和指责也比较多,我们可以先做这样阶段化的事儿。我可以非对称加息。第二,可以采取一个加、一个降,把存款准备加0.5、把贷款利率往下降0.5,我认为可以先把这个事儿往下降一些。我刚才定到魏部长讲的,我也很赞同,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化,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以后反而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利益,这样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也很重要。存款保险制度有一个障碍,在大小银行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相同,中国的几家国有银行通常认为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所以存款保险往往是容易增加成本,从他们兜里掏钱保护这些中小银行,他们并不积极。但大家要认识到,第一,存款保险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险,并不是普通的商业保险,这在各个国家都是一样的。第二,如果只让中小银行加入存款保险,大大银行不加入的话,可能会存在中小银行加入保险了,它的经营成本比大银行高,反而会使得中小银行发生道德风险,发生逆向选择,因为我的经营成本高,就会冒险做更高收入的业主,从而进行弥补,这样使中小银行出问题的概率会更大,由于存款保险本身是一种强制保险,同时又由于在中国而言,我们从整个金融业的角度考虑,我们还是应当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要一定加入。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2-01-11 11:10:27
- 曹文炼:
下面进入互动的时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给三个提问的机会。愿意提问的或者是想做评论的,请举手。
2012-01-11 11:13:21
- 新华社、新华社08网站记者:
在岁末年初,我们比较关注货币政策导向。请问丁教授,前段时间做过调研,外资机构普遍预计中国在农历春节之前还会降息的机会,2012年可能还有3-4次降息的机会不太大,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不知道学者这边的研究结果是怎样的?
2012-01-11 11:13:58
- 丁志杰:
因为货币政策并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可以简单回答一下。我们判断银行的政策是货币政策有存款机制的保险,从一些研究角度看,过去中国货币机制频繁的转向,一定程度上也是加大了经济的波动,这是一个研究结论。从我们来看,如果目前11月份和12月份央行的外汇占款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从目前的外汇市场的状况来看,11月份、12月份的外汇占款还会继续下降,外汇占款下降意味着央行在过去两个月里,通过投放外汇收回来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如果加上公开市场的对冲,我认为确实存在着下调存款准备金的可能,但我认为这种下调不是货币短向信号,而是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根的被动收紧。
2012-01-11 11:15:18
- 记者:
刚才张局长说当人民币单向升值的时候,很多改革措施政府无法推出,此时提高利率会引入资本的流入,现在出现了汇率的双向浮动,在已有的空间可以引进政策措施,但他没有提到在哪些政策空间可以引入,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如何看?
2012-01-11 11:16:14
- 曹文炼:
我个人也赞同张局长的这个观点,如果汇率改革,人民币的浮动能够进入比较平稳的双向变动的区间,无论是央行还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关注准入市场的准入开放、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我不知道张局长怎么看,但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2012-01-11 11:21:12
- 郭田勇:
我在想中国的汇率和利率两个方面都是面临全面的市场化改革,所以我一直在想,这个顺序应该到底是怎样的?现在从央行来看,在汇率方面,我们感觉所做的工作大概是更多一些,但大家要看到,汇率要放开也是非常难做的抉择。如果我们不把汇率设置为一种波动空间,如果完全放开,资金、资本自由流动,其实有时候对经济会带来冲击、振荡会更大一些。我提出一个观点,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在利率市场化上走得比汇率更快一些。因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风险在经济体内,我们可以烂在锅里,如果出问题,我们是国内的。而汇率,那是国际性的。
从利率市场化来讲,边际效益会更高一些,利率一放开之后,对储户、企业都会带来好处,利率放开,无论是出现升值还是贬值,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我觉得尤其是对经济主体可能会带来负的影响。我就补充这几句,我不知道说的是否正确。
2012-01-11 11:21:56
- 郑新立:
目前在利率水平上,去年我们算了两个账,一个账是一年期的储蓄存款的基本利率是3%,去年的通胀率是5%。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是2%,在银行存款的是最基本的利率,如果社会主义制度相信我们银行,特别是老头、老太太还没有炒股市的能力,他们认为钱放在银行比较保险。这些老头、老太太的养老钱一年缩水两个点,实在不忍心。所以提高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把银行赚的这些钱,利润那么多,拿出2个点,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比例,让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能够得到正比例,我觉得这需要调整。
我们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是六个点,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3个点,存贷差是3个点,发达国家是1个点,台湾也是1个点。根据工商银行的调查,去年温州市的平均贷款利率是25%。企业不堪重负,25%的利率赚的钱可能是还银行的。缩小存贷利差也是改革必然要采取的方向。通过利率的市场化,通过降低进入的门槛,让民营经济进入,举办一些小型的金融机构参与竞争,这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通过这两项改革,鼓励民营资金的介入,多办小型的区域型的金融机构,另外就是实行利率的市场化,能够使利率能够理顺,改变我刚才所讲的两个以上的倾向存款负利率、利差过高的问题。
2012-01-11 11:22:45
- 提问:
今天我们讨论金融体制改革,更多是关注宏观上,但像私募股权基金在2011年是一个大发展的年份,当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有一些收紧的政策,5个亿以上的要到发改委备案。我想听听曹秘书长的看法。
2012-01-11 11:24:16
- 曹文炼:
总体来讲,股权经济发展很快,我们股权基金在今天上午很多人就讲到准入门槛最低,同时也是发展最迅速,印证了郑主任的观点,金融市场的发展,下一步还面临很多艰巨的任务,现在是一个好时机,加快金融市场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加快利率市场化,我认为应该是下一步金融改革中期的应有之义或者是核心任务。
股权投资基金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大发展必然带来泥沙俱下,这一行业需要加强规范,现在应该是发展和规范并重,曾经我过去讲以发展为主,但现在应该是发展和规范并重。
2012-01-11 11:25:57
- 曹文炼:
今天上午的经济每月谈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加,感谢各位嘉宾的演讲。
2012-01-11 11:28:46
图片内容: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 会议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曹文炼主持
- 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现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演讲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演讲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演讲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演讲
-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演讲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相关新闻:
- 经济每月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状况及价格走势
- 经济每月谈:金砖国家 全球经济复苏的领跑者
- 经济每月谈:一季度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 经济每月谈:“民间投资36条”一周年回顾与展望
- 经济每月谈: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
- 经济每月谈: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
- 经济每月谈:全球债务风险分析与展望
- 经济每月谈:国有企业地位、作用及刺激机制
- 经济每月谈:中非合作 绿色发展
- 经济每月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
- 经济每月谈:扩大消费与发展方式转变
图片大图: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网 杨楠
-
会议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曹文炼主持
中国网 杨楠
-
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现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演讲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演讲
中国网 杨楠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演讲
中国网 杨楠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演讲
中国网 杨楠
-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演讲
中国网 杨楠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网 杨楠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网 杨楠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网 杨楠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网 杨楠
-
经济每月谈: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