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第47期“经济每月谈”
活动描述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定于2013年5月22日(周三)9:00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楼多功能厅举办。本期主题为:1、解析我国“高货币之谜”;2、介绍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嘉宾进场完毕,第四十七期“经济每月谈”开始。
2013-05-22 08:54:45
- 李德水: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47期“经济每月谈”活动。我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本期的经济每月谈的主题是解析我国“高货币之谜”。刚才跟纪局长在聊,高货币化什么意思?何为高货币化?内涵是什么?我们先不去深究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现象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比较快,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M2和GDP的比,这是一个标尺,特别是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的比较快,3月末已经突破100万亿元,达到103.6万亿,同比增长是15.7%。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大家提出这些问题,中国现在货币发行是不是超发了?出现M2增长这么快,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会引起通货膨胀和推高房价等等。大家讨论得很多。
2013-05-22 09:00:06
- 李德水:
今天我们围绕这个主题,邀请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主席和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先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三位给大家分析讲解,每位嘉宾的演讲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最后是大家互动提出问题请他们回答,如果有时间我会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首先发言的是纪志宏局长,纪志宏同志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副司长,去年10月份开始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请纪局长演讲。
2013-05-22 09:09:19
- 纪志宏:
很高兴跟大家讨论一下M2的问题,我谈点自己的认识,中国的M2比GDP是不是太高,这个讨论非常多,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对中国的金融研究上、经济研究上有不少的一流学术杂志上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入的探讨,当然我们说不同的阶段可能探讨的内涵稍有差异,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是在逐步深化。首先我的感觉是对这样在学术上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整体上的研究应当非常严谨、严肃。人们关注M2比GDP的比例这个指标是很重要的现象,从学术的角度来讲,M2比GDP,首先是金融深化的指标,传统上是一个金融深化的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伴随金融深化的过程,也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经济活动必然要越来越依赖于货币和金融工具的使用。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当中,金融总资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必然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2013-05-22 09:10:13
- 纪志宏:
对这个指标有必要讨论的重要前提是应当认识到M2和GDP这两个数本身都是名义值,M2是一个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名义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讨论M2比GDP,是在一定的物价水平下,这个指标在上升或者在波动,或者是在变化,是在一定的物价水平下,金融资产或者是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过程,是一定物价水平下扩张过程的体现,结果就是这个比例在上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个货币的币值不稳定,老百姓不愿意持有这个货币,拿到这个货币以后首先有可能把它抛弃或者是换成别的什么,因此我们说货币需求跟物价的稳定性是很有关系的。有的国家金融深化过程就没法儿实现,因为制度的原因和其他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或者是对本国货币的信任没有信心,这个指标没法儿扩大。中国M2比GDP上升首先应当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金融市场化的过程当中,金融动员储蓄的能力,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得到一个较大程度的发展。当然这个比例比较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动员储蓄或者调动储蓄进行资本积累,支持生产发展的机制主要靠的是银行机制,靠的是间接融资的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资产的扩张它的另一面就是货币扩张,当然我是说这个前提是人们愿意持有货币,把这个货币作为一种储蓄的方式。当然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首先是金融深化的标志,我们中国的金融体系又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靠的是银行这样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产的扩张就是银行资产的扩张,就是货币供应量这种扩大。当然这个货币供应量讲的是广义货币,所谓广义货币也就是里面还包含具有价值贮藏功能的货币,M2里面有很多长期的储蓄存款在其中。这里首先强调一个概念就是M2比GDP的上升这个现象本身最重要的还是金融货币深化的过程。这是第一个体会。
2013-05-22 09:20:06
- 纪志宏:
第二个体会,与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相关。每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以后,有很多分析师得出一个结论,股票市场或者有一些跟自己利益相关的部门都很关注这个指标,都很关注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去年还是前年或者是更前一些时间,每当人民银行或者是统计部门发布货币信贷的数据,人们就特别关注,为什么关注?认为它和短期的经济表现有关系,和投资有关系。这个数据很多人认为是偏低了,而不是偏高了。我们也经常说中央银行怎么管这么严,货币控制怎么只有13%或者只有15%、16%,这个数据往往很多部门、很多市场人士都认为是偏低了。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也经常和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有联系,他们也反馈一些对货币政策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是什么?认为他们要发展,需要多的信贷支持。是不是可以更多一点信贷来支持本地经济的发展?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当然这些现象本身也要有一个理解,各地方求发展的冲动还是比较强的,但是我们增长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依赖于投资,我们其他融资不发达的情况下,特别依赖于信贷当然信贷扩张的另一面就是货币。我们这种生产方式下,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都是以略高的、以名义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变化和上升,但是各个方面反映还是信贷偏紧。当然这是一个层面,它反映了一种现象,我们的增长方式。当然我们也说中国需要改变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家过度依靠投资、依靠信贷扩张这种方式。当然这个转型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2013-05-22 09:20:28
- 纪志宏:
中国M2比GDP高,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储蓄率高,跟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预防型储蓄都有关系。当然从技术上来讲,我们简单的进行国际比较,是风险很高的一个事情。因为货币的定义本身很难,当然有它的共性,但是货币层次划分也不太一样,很多人在这方面写了很多文章,说中国的M2跟美国有什么不同?中国的M2是最广义的货币,在美国的M2可能是处于中等层次的货币,甚至有点靠近中国的M1,还有M3和广义的流动性。当然后来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几乎很难做到很完整的关于货币的统计。即使是M2来讲,差别也是非常大的。中国这几年货币供应量的口径因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我们目前为止没有M3,也没有货币供应量层次的重新划分,所以M2始终是一个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的口径。一些应当纳入货币供应量的口径,原来没有纳入的,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也逐步把它纳入到货币供应量的口径里面。这几年包括证券市场客户的保证金,我们90年代扩展到M2,前几年包括住房公积金存款,再加上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都纳入到货币供应量。我们是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最广义的、最宽的口径。某种程度上是金融资产多元化的一个反映。而我们金融资产80%-90%集中于银行部门,体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比较快。
2013-05-22 09:24:17
- 纪志宏:
我们中国老百姓金融资产原来选择比较少,现在可能会多一些,除了传统的存款以外,其他资产也还多一些。但是大部分还是传统资产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从金融资产的角度来讲,也有人做过一些统计,中国比如说银行的资产加上股票加上债券和GDP比,这也有它不很完美的一面,但是这个比大体上中国是370%,美国是440%,这样一些比较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拿M2比GDP,如果不加仔细的辨析来比较的话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美国很多人有个人退休的账户,这些都不纳入货币供应量。中国连住房公积金都纳入货币供应量的,这里有一些差异,很多人写过非常仔细的文章,我们也学习过这样一些文章。
2013-05-22 09:26:16
- 纪志宏:
当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讲,货币供应量在中国是作为传统的最终目标,在评价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参考的和把握的条件非常多,包括利率、汇率等等都是中介指标,它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强调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的平衡,首要的任务是物价的稳定。衡量这些指标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最终目标实现的程度怎么样。回到刚才讲的问题,中国金融资产的扩张,中国的金融深化更多的是以银行资产这种扩张的形式进行的,当然,中国直接融资的占比也在逐步提高,债券融资也在不断发展,融资方式的来源也日益多元化。我的理解这个指标的讨论,对货币政策的关注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研究这个事情我觉得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都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很多国家都是以利率为重要的手段进行货币价值或者是进行物价稳定的管理。当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还没有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顺畅的、非常有秩序的利率传导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们某些时候还依赖于对货币供应量的观察,但货币供应量这种指标终究是一种中介指标,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是看物价稳定的程度,实现怎么样经济增长的程度。我们现在也在强化价格工具的使用,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推进,我们观察货币政策可能也向其他国家经历这样转型的阶段。到了一定程度,金融市场上的工具逐步丰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会越来越难,货币的定义也会越来越难。我们需要用一个转型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
2013-05-22 09:27:46
- 纪志宏:
当然我们说M2比GDP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中国有它独特的现象,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或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究竟多少会带来物价的上升,多少会带来经济增长,有非常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始终在不停的变化。传统上我们希望它是稳定的,但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常有新的特征体现,需要不停的完善调控机制体系的建设。像日本是储蓄率高的过程,也是间接融资比重比较高的过程,M2比GDP的比重也比较高,但是日本长期面临通货紧缩的局面,不同的体制背景形态会非常复杂,特别是在做短期政策考量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动态的把握。有的人说是不是根据某一个指标进行政策方向的判定,这也是有风险的事情。我的想法是需要深入的研究,但是需要从动态的、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经济体制的特征、金融体制的特征、金融结构的背景来把握,不宜过度简单化。我主要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3-05-22 09:33:54
- 李德水:
纪局长的演讲很深刻。下面我们请向松祚同志发言。
2013-05-22 09:36:24
- 向松祚:
谢谢德水局长。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邀请我来谈这个问题,这个题目选的非常有意思,经济学者看经济就跟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医生经常会碰到很多疑难杂症,现有的医学理论、科学理论解释不了,大家必须要发明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疑难杂症。我个人觉得现在全球的经济包括中国的经济就跟人体一样,现在我们也是得了疑难杂症,今天经济每月谈,“高货币之谜”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疑难杂症。我们在学校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学,现有的理论解释不了这个现象,有的解释是瞎说一通,实际上解释不了。我们现在也拿不出太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好,是一个疑难杂症,这个疑难杂症跟我们研究经济学的人提供了一些机会,大家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经济,人类经济走到21世纪确实是走到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2013-05-22 09:37:11
- 向松祚:
我想谈四个看法:一是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或者全球经济内在的失衡。我们今天主题是讲中国的“高货币之谜”,要理解中国的“高货币之谜”首先要理解全球的高货币化的现象,现在全球的高货币化非常严重,全球经济失衡最突出的表现,通常我们讲全球经济失衡,我经常每美国和欧洲,他们通常讲三个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比如拉加德最近讲“三速”之说,以前是“两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要高,这不是一个新现象,这是从1990年开始,2000年之后这个现象更加突出。第二个失衡是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第三个失衡是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之间的失衡。一些国家是高债务,一些国家是高债权,矛头也是指向中国的,中国要调整。这十年来,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政策的交流,不就是这两个失衡吗?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失衡是表面现象,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在哪里呢?第一个核心失衡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完全脱节,之间没有太大关系,这是全球经济40多年来最重大的失衡,其他所有的失衡都是这个失衡的后果。这个失衡是根本性的失衡,这个失衡是表现为全球的高货币化。第二个失衡是全球的制造中心和货币金融中心背离,这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现在我们对这方面的问题研究得很少。虽然美欧这些国家制造业不怎么做,中国成了全球第一大制造中心,但是他们仍然控制着货币金融中心,控制着定价权,控制着收入分配的权利,控制着一般购买力的权力,你没有定价能力,现在包括日本人讲你们中国经济转型很难成功,上次日本研究院的几个专家在人民大学一起座谈,他们讲得很坦率说你们很难成功,说原因很简单,你们中国没有定价权,所以很难获得高额利润,就无法投入大规模的资金进行研发,就没有这个空间来完成这个转型,这是很难的。第三个失衡,各国的货币金融政策都丧失了独立性,因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对你的冲击太大,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许美国是一个例外,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好,汇率政策也好、财政政策也好像封闭经济体那样管用吗?可能不太管用。这是全球经济三个根本性的麻烦。
2013-05-22 09:50:12
- 向松祚:
我今天突出谈的是全球的高货币化之谜,可以用十个指标来衡量:全球外汇储备的规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规模、全球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总量和市值的规模、全球外汇交易的总量、全球最终基金和数量资金规模,债券市场的总规模,汇率的波动幅度,主要经济体的占用和GDP的比例,大宗商品交易量和价格,全球股票市场的交易和价格。这十个指标可以看,我这里有详细的图表,我们做过很详细的跟踪,这十个指标金融危机以后40年以来增长速度一直比真实经济快很多。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些指标早就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而且连创新高,但是实体经济不行。这十个指标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讲,讲一个例子,全球外汇储备的规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还只有6.4万亿,连7万亿都不到,现在基金组织统计的已经接近12万亿,如果我们再放长远一点,1970年1971年的时候,这个统计数据有两个,一个是3100,按美元算,一个是12万亿,这个增加40倍。还有一个统计数字是1971年的全球外汇储备金有480个亿,这个外汇储备是全球基础货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更是这样,中国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是福是祸还说不清楚。现在3.5万亿的外汇储备造成了中国高货币化之谜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讲外汇占款。第二个数字,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以人的意识为主,每年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你们看看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平均的增长速度接近300%,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就不用说了,全世界都这样,其他国家的也差不多,都这样。资产负债规模,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就是经济体的基数,货币供应量。第三个数字,外汇的交易量,现在日交易量已经突破5万亿,全年按200天的交易值来算,全年已经突破1000万亿,这炒来炒去,搞来搞去,实际上全球每年真实的贸易量也就21万亿。我们的衍生金融工具现在是700多万,这是全球性的大问题。
2013-05-22 09:52:42
- 向松祚:
从真实经济的情况来看,从五大类的指标来衡量,真实经济就非常麻烦,比如五大指标,一个是真实GDP的增速,一个是失业率,一个是各国财政收入的增速,一个是企业利润的增速,一个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把这些指标全变成真实的变量,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这些年全部是下降的。欧洲的失业率,像西班牙、葡萄牙已经超过40%,平均失业率已经超过20%,欧元区的平行失业率是12%,美国的失业率是7.5%,有人说这个数字有点假,可能比7.5要高,伯南克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把失业降下去,二是通胀上搞量化宽松。GDP的增速如果看这个数字很有意思,从70年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真实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下降的趋势,2008年以后是下降,现在是欧元区是负增长。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尤其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因为这是所有经济增长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指标,终极指标是个人可支配收入,70年代下降到4%还不到,80年代进一步下降,到新世纪以后增长速度已经不到2%。现在连1%都不到。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经济学家统计的数据,前不久到英国开会,我们去财政部开会,说英国的金融很发达,但是英国的生产力在下降,TFP一直在下降,这个怎么解释,解释不清楚。现在他们也很犯迷糊,搞不清楚。这是全球最大的大麻烦,全球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是经济学家解释不了的。我们解释不了。凯恩斯基于非货币中心ISLM模型也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是非常麻烦,这是全球的高货币化之谜,核心的根源。
2013-05-22 09:54:26
- 向松祚:
我自己提出一个假说,这是全球的货币体系崩溃以后造成的。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1971年以前人类的货币体系多多少少跟商品有一些挂钩,当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全球的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有一个约束,有一个笼子在这儿,货币原来也是关在笼子里面,它是一个锚,就是黄金,因为黄金的开采和储藏是有限的,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美元和黄金挂钩,全球的货币供应量有一个约束。但是71年以后可以发现,全人类的货币供应量完全没有约束。这个约束的是我们的现实,取决于央行行长,因为它没有外界的约束,以前美联储主席不让搞,因为一让搞,美元有贬值的时候,就拿出来兑黄金,黄金一下降就着急了,美国从50年代到71年的时候美欧之间打架,美国又想搞越南战争,打朝鲜战争,后来打越南战争搞通胀,搞通胀的时候德国、法国把钞票运到美国去要换黄金,一换黄金,美国着急,说千万要控制,现在不控制了,现在控制什么。这是全球高货币化最根本性的麻烦。
2013-05-22 09:55:50
- 向松祚:
第二,回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主要是2005年开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是雪上加霜、变本加厉。这个词儿可能不太准确,事实上是这么回事。我们从2008年到这几年我们M2翻了一倍还多,现在跟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0%。中国的“高货币之谜”也体现为多个层面的东西,体现三个基本的失衡,我讲全球的三个失衡,这个“三”比较容易记。
2013-05-22 09:57:33
- 向松祚:
第一大失衡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货币金融几乎所有的指标都超过实体经济的指标,你们去看一季度的数据,看去年的数据都是这样的。企业利润、真实GDP的增速、人均收入的增速都是远远小于货币金融体系的指标,这个怎么解释?远的不说,一季度数据M2增长超过6%,银行信贷的增长是12%多,我们的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数字更不得了,是50%多,银行理财、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城投债增长速度有的超过50%,有的超过100%,但是看企业的利润都在下降,有的企业是完全利润负增长亏损,我们的财政收入增幅大幅度下降。二季度还没有结束,但是四月份的数据和二季度的全部财产收入也够呛,搞不好是负增长。企业的利润、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不行,中国已经存在这个问题。
2013-05-22 09:58:48
- 向松祚:
第二大失衡,中国金融体系资金信贷资金在货币银行金融体系里内部空转的现象非常严重,有人讲银行的资产现在130多万亿在干什么?一半是非信贷资产,49%多是非信贷资产,这些跟实体经济没有关系。实际的信贷资产只有64万亿,其他都是买的债券、央票、存款准备金、同业拆借、同业存款等等。我取一个名字叫“货币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我们还有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因为他们很容易拿到银行信贷资金,他们拿到信贷资金真正搞实业去了吗,也搞了一点点,但是很少,去搞房地产,我们这几年的哪一个地王不是国有企业搞的,他们把资金拿过来借给别人,然后他们买银行理财产品,然后存款派生贷款,贷款派生存款,存款又派生贷款,贷款又派生存款,看着很热闹,实际上是疑难杂症,是要出大问题的。
2013-05-22 10:02:05
- 向松祚:
第三个失衡,我们现在的杠杆率飙升得非常快,社科院的李院长他们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企业的杠杆率和负债率大幅飙升,尤其是地方政府,现在全世界有人说唱衰中国就是地方负债,我们搞不清楚,地方债务的统计有的说12万亿,银监会说只有9.3万亿,海外有人估算是23万亿,有人说18万亿,没有一个权威的数字说是多少就是多少。每个人的口径都不一样。总之,负债率是在大幅度飙升,叫头重脚轻。
2013-05-22 10:02:15
- 向松祚: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希望各位记者朋友要把这个理念好好宣传一下,你现在算这个负债率用帐面的资产负债表算负债率,这个算法是错的,我们用“尚德”为例,尚德的净资产还有很多,有的说还有几十个亿。江西太阳能的“赛维”净资产有70多个亿,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等等净资产,这个不对,什么是企业的净资产?企业的净资产是未来的利润流、现金流,贴现回来是净资产,未来的都是负的和亏损的,折出来是负的。买一堆设备是100亿,但是将来是一个废设备,虽然帐面上还是100亿,我们的企业包括政府很多官员也没有改变这个观点,觉得净资产还不错,实际上已经不行了,因为盈利能力下降意味着净资产就是下降的。中国必须要改变这个观念,不能用帐面这个来算,好像净资产还有几十个亿,实际上已经是亏损和不赚钱,企业已经淘汰掉,这时候只能把资产卖出去还能赚一点钱。还有是廉价拍卖,我觉得中国的“高货币之谜”体现为中国经济的根本性失衡,原因不展开讲了。
2013-05-22 10:02:42
- 向松祚:
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条是外汇占款,分析的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年人民币单面升值预期所起的作用,这些年人民币一直是单面升值区,为什么别人要炒,搞无风险套利,搞利差套利,套来套去的。第二条是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用药过猛,有人说是药三分毒,我们这个药起码七分毒。一个是有国际货币和高货币造成中国的外汇占款增多的问题,也有我们自己自身的错误,我们政策需要反思的方面。当然大家也可以讨论,我们很多问题是需要展开讨论的。我们过去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有哪些是需要反思的,有哪些好的经验要继承,不对的地方要纠正和改正。这是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2013-05-22 10:08:28
- 向松祚:
第三,“高货币化”是疑难杂症,我们看后果,在中国来讲有四个后果要高度关注:一是高货币化,如果把货币数量广义化还能解释一点问题。高货币化不是通胀就是资产债务高,总要是其中一个原因,要不两者同时发生。美国虽然没有CPI,资产价格膨胀得厉害,资产价格泡沫很厉害,这个问题早晚要出大事,伯南克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这次讲话很有意思,他在芝加哥讲话很有意思,他是始作俑者,现在反过来指责说你们到处去寻求收益,在全世界到处转来转去,你们把风险搞得太厉害,早晚要出事。我认为CPI指标只能反映一小部分的问题,中国的CPI能反映全部通胀的问题吗?不是。我们有时候要听老百姓的呼声,老百姓说CPI在下降,我们感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我们教育的成本、医疗的成本、住房等等,这些反映不进去。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通胀就是资产价格泡沫,全球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中国这几年全部炒过一遍,股票炒过崩溃,房地产还在炒,蒜也炒过了,糖也炒过了,最后又炒黄金。高货币不是通胀就是资产价格泡沫。
2013-05-22 10:09:44
- 向松祚:
二是贫富分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分化最根本的麻烦就是造成贫富分化,中国这些年贫富分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美国也是一样,美国很多学者研究说美国过去30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就是金融市场,金融家的收入太高,搞投机炒作的这些一年拿几千万、几百万,拿的高,其他价格推高,这是第二个麻烦。
2013-05-22 10:10:40
- 向松祚:
三是实体经济生产力下降。现在连美国奥巴马都在讲要制定国家计划重整生产力,因为现在大家没有兴趣去,大多数人没有兴趣是搞实体经济,炒作多好。以前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说现在美国麻烦了,美国最优秀的人才都不愿意学工程和数理化,都是去学MBA和金融,中国也是一样,有几个真正研究这些东西。这对全球的影响太大了。
2013-05-22 10:10:59
- 向松祚:
四是全球的失衡的后果。
2013-05-22 10:11:40
- 向松祚:
第四,这么多疑难杂症怎么办?我也没有好办法,首先要认识这个问题,如果不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还觉得用传统的办法很好,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货币化背后的国际原因和国内根本性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要搞清楚。在中国我有一个建议,我们整个的宏观经济政策认为应该从管理和促进增长,根本性的转变为管理和促进转型,管理和促进增长比较好办。过去我们宏观经济政策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总体来讲是一个管理增长的政策,经济一下滑马上就放松,放松也很容易,所以我们过去讲叫“三依靠”的模式,中国经济过去是“三依靠”,增长依靠投资,投资依靠信贷,信贷依靠货币。稳增长就是要稳投资,稳投资就是要放贷款,放贷款就是收银根,逻辑是清晰的。这个搞得越来越大,十几个产业都是产能过剩。这种政策模式在一定阶段是有效和必要的,面向未来中国根本的问题是管理转型,这个事就没那么容易。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整个政策的思维方式和政策的工具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要迎接这个挑战。至于怎么调整,时间关系就不再说了。我提出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来供各位批评。谢谢。
2013-05-22 10:11:51
- 李德水:
下面请张永军发言。
2013-05-22 10:13:05
- 张永军:
刚才纪局长和向教授讲了很多很好的观点,讲得也非常全面。但是货币化的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影响因素会比较多。来这儿之前,我看了人民银行新一期的货币政策的报告,里面有很好的内容可能纪局长会展示出来,但是我看刚才他主要在演讲当中都讲了,但是没有用图表的形式给大家展示出来。我讲的过程当中用PPT对他们演讲的内容做一些补充。
2013-05-22 10:17:33
- 张永军:
刚才两位专家都讲到中国“高货币之谜”,前面有一些指标的变化,在这里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梳理。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现象,二是影响因素,三是高货币化针对这个现象的政策含义。高货币化,刚才两位都讲到主要的表现有两种,一是目前我们国家货币化的比例M2和GDP的比例已经接近于200%。二是近些年来,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总的货币化比例M2和GDP的比例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刚才在会前交流的时候,纪局长还提到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很多都还认为中国M2和GDP比例的上升反映中国货币化进程某种程度上是比较积极的现象,但是实际上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M2和GDP比例还不断上升,现在大家更多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看待,尤其是近几年货币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房价、物价,尤其是房价涨得比较快,现在更多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看。
2013-05-22 10:18:14
- 张永军:
从现象来看,我们把中国和美国的货币结构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到,现在在2012年末的时候,中国的M2总量如果用汇率来折算出来已经比美国高大概50%。M1比美国高得更多,高大约一倍左右,这种现象确实跟我们现在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方面的指标做对比的话,确实反差很大,造成的结果我们中国的M2和GDP的比例比美国高得多,中国接近200%,美国还不到100%,它的货币化比例是接近70%的情况。这确实引起了很多机构学者,包括最近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都比较关注。
2013-05-22 10:19:22
- 张永军:
讨论这个问题从最根本的问题来讲,从货币的职能来说,最主要的三大职能是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在这里要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考虑到货币作为流通的手段,对应的不仅仅是GDP,整个的交易过程对应的应该是商品和服务的总和,因此我们拿货币和GDP做比例的时候,跳过一个过程,就是它发挥流通职能的时候对应相同的总和,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做一些分析。二是货币在发挥储藏手段的时候,对应的是各种的金融资产,各种金融资产划分成很多种类,在货币统计的时候,我们货币供应量又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这时候有的比如说纳入到M1,有的纳入到M2,像美国原来有M3,还有L,因此我们只去看M2和GDP的比例,显然漏掉很多指标,也漏掉很多影响因素。在这里想做一点分析,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对于总量指标只关注GDP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看看后GDP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怎么得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国民总产出的指标,从现在的比较来看,中国的GDP只是美国的一半,美国2012年15.7万亿,中国是接近8.7万亿,中国的总产出是25.8万亿,根据我们历年的总产出和GDP的比例,通过投入产出的关系得到这样的关系,这个经济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能估计出来中国大概目前的总产出是25.8万亿,美国是28.4万亿。我们流通的过程更多的对应的是这样总产出的指标,而不是GDP的总量。
2013-05-22 10:19:44
- 张永军:
为什么会造成GDP和美国差这么远,但是我们的总产出和美国非常接近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差异在哪里?中国工业占GDP的比例这么多年,最近这几年都是超过40%,而美国很长时间都在20%以下。二是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我们超过40%,美国是超过70%。这样一个结构,因为不同的产业,比如说工业总产出、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例会比较高,而服务业增加值和总产出比较低。我们一、二、三产结构的不同,造成总产出和GDP的比例会有明显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总产出是GDP的3.1倍,而美国只是1.8倍。这里面如果说你的M2对应同样的总产出,我们反映出来的中国的GDP就会比美国高得多。
2013-05-22 10:21:00
- 张永军:
下面还会看到流通效率的影响对于我们算出来的M2和GDP的比例也有明显的影响,我们中国现在流通的效率是要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我们看近几年的报道,每年我们的物流协会会发布物流产业的发展报告。我们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是18%左右,前些年还在20%以上,美国现在是8%左右。我们中国的物流成本比大多数国家,甚至比发展水平相近的还低,比如印度的物流成本比我们比例也要低。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流动效率的低下使得中国的流通总额很大。货币的首要职能就是流通手段,既然流通的总额非常大,用于流通的货币总额也会非常大,这样GDP的比例反映出来就会比较高。比如我自己大概估算一下,我们中国去年的物流总额是177万亿人民币,如果折成美元是28.2万亿美元,美国是12.8万亿,我们去年物流总额这一项比美国高出一倍以上,用汇率法来折算。这个情况解释一个原因,我们最开始表里面中国和美国的货币结构有一个对比,我们M1是美国的2倍多,跟看到中国的物流总额是美国的2倍多是一样的,我们这样分析还是不够,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M1和中国的M1有一个差异,美国M1是把个人的活期存款包括在内,而中国的活期存款是不包括在内的,如果中国把个人的活期存款放到M1里,大概是美国的将近3倍,因此差异会更大。这里面一方面反映出来我们商品用于流通的货币需求比较多。另一方面是我们货币流通的效率比较低。
2013-05-22 10:22:13
- 张永军:
刚才讲到货币总量指标M1的差异,除了M1方面的差异之外,在M2方面也有很多的差异。比如说刚才纪局长已经讲到中国的M2跟其他国家相比是最为广义的口径,其他国家有更高层次的货币统计的指标,我们中国没有,因此我们中国M2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但是发达国家因为有更高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在统计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的货币没有纳入到M2的统计里。因此这就使得统计方面的差异会造成我们在算M2和GDP比例的时候,对这个比例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不同的金融资产在货币统计的时候,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但是货币的职能是相互交叉的,其实是很难区分的,因此在这时候如果一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金融资产种类多,品种齐全,在这时候很多金融资产不统计在M2里面,造成我们M2和GDP的比例会明显偏高。比如在美国商业票据是不统计在M2里,是统计在L里,因为美国是商业性很发达的国家,他们照样用于结算和企业间的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流通的职能。但是美国去年大概有将近4000亿的商业票据和存量,我们中国才有多少呢,我们中国只有9.2,我们商业票据的总量在整个货币资产里面占的比重非常低,美国商业票据占的比重比我们高得多,而且这个商业票据发挥流通的职能,但是商业票据又不统计在M2里面,因此这样一些货币职能的相互交叉,又划分到不同的货币层次,对于我们在考察M2和GDP比例的时候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考虑这样问题的时候,我们对这样的问题可能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做一些认真的区分才能够得出比较好的结论来。
2013-05-22 10:23:50
- 张永军:
最后一方面的影响,你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之间的影响,人民银行最新一期的货币政策报告里面已经讲到,我在这里引用的图就是货币政策报告里面的图,因为刚才纪局长没有用PPT,我在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他们分析,在这个图里用两个指标,一个是金融结构,一个是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用的国内信用和GDP的比例来解释广义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例,大概有20多个国家的情况和地区,包括台湾。国内信用和GDP比例越高的国家,往往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例也是会比较高的。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二是储蓄率跟M2和GDP的比例的关系,我们也能看到一般来说,储蓄率高的国家往往也是广义货币M2和GDP比例偏高的国家。这两个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来我们最后讲的一条,不同的经营资产比例如果不一样的话,对于我们最后考察的M2和GDP的比例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在这里面中国是由于储蓄率偏高,可能造成我们货币化比例偏高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有的国家,比如说日本,国内的信用和GDP的比例偏高,对我们探讨问题影响很大的因素。
2013-05-22 10:25:39
- 张永军:
我们按照这样分析的过程来看,现在影响我们国家的M2和GDP偏高的因素很多,但是里面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问题。相应的可能在这里讲一下得出两点政策涵义,一是加快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这里中央相关的文件都提到要做到提高效率和调整经济结构,调整需求结构里面,中央一再强调要从过去的对外需依赖程度比较大,要转向内外需协调发展,更快依靠内需拉动的过程,内需更多的是扩大消费,这样的话通过扩大消费提高效率率,降低储蓄率,这样就会影响到我们刚才说的货币化。二是发展完善金融体系,调整金融结构。我们国家现在整个来讲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等各类金融资产,除了存款之外,其他这种金融资产现在还是不够发达。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去发展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市场,来更多的发挥各种金融产品的职能,这样的话调整我们国家的金融结构,这种情况下使我们经济效率和金融运作的效率都能够得到提高的话,我们国家M2和GDP的比例可能会看到不再上升甚至是出现下降的过程。我简单汇报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3-05-22 10:28:39
- 李德水:
下面是提问时间。
2013-05-22 10:29:45
- 记者:
我有三个问题请教纪老师,一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是盯CPI,除了CPI之外,央行是不是关注更广义上的物价,比如说资产的价格,像房价在不在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考虑范围之内,是不是就考虑CPI,也会考虑其他的资产价格吗?二是关于汇率的问题,近期我们看到央行有意引导人民币中间价往上升值,有一种猜想说央行这么做是为了美元再升值,怕国内的资金外流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要用这种手段稳住国内资产价格,这种说法对不对?三是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这也是有毒的补药,肯定影响经常项目下的收支,这种补药吃到什么时候是头呢?如果影响到经常项目下面变成逆差的话,央行会作何处理?五月份以来,欧央行降息,全球都面临降息潮,央行有什么考虑,对我们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吗?
2013-05-22 10:30:05
- 纪志宏:
简单谈谈我的理解,你说的问题是涉及到货币政策的目标,我们一般说转型经济体都是多个目标,可能要权衡,权衡起来有时候比较困难。我们这几年经常听到我们的政策都是控物价、调结构、防风险、促增长。这些目标都要兼顾,当然物价稳定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而衡量物价稳定可能指标也特别多,GDP的平减指数、CPI、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也特别多,天天波动,股票价格也天天波动,房地产价格也天天波动,大家都有感受,实际上统计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从危机之后的反思来讲,似乎倾向于中央银行单一物价稳定目标的框架有很多人写了文章说要反思这个框架,单一目标、单一工具,单一工具就是利率,单一目标就是物价,都在做这方面的反思。这些方面也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进展。说广泛意义上的价格,人民银行也提过这样的概念。关于资产价格纳不纳入,这个争议也比较大,技术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总体来讲,很简单的一句话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反思得到的一个结论来讲,既要维护物价的稳定,也要维护金融的稳定。更概括一点来说,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个人理解的概括。
你说的后两个问题,我需要跟你单独回答。谢谢。
2013-05-22 10:34:33
- 记者:
您提到管理和促进增长的模式,这个模式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制造业企业的产能过剩,从企业的层面问一个问题,金融深化多大程度或者怎样影响到企业,这些制造企业又怎么样影响到金融深化,这是从企业层面提的。另外,您还提到制造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背离,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金融改革,因为美国这些国家掌握了定价权和购买力等等。我想问一下,基于这个原因或者这个现象,中国的金融改革要怎么发展,或者是对于企业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或者从政策方面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补助?谢谢。
2013-05-22 10:35:59
- 向松祚:
金融深化有很多层面的定义或者说法,从企业层面来讲,所谓金融深化主要是融资渠道的拓宽,过去我们企业的融资除了企业内部融资以外,外部融资是以银行贷款为主,金融深化的核心就是要拓宽企业外部融资的渠道,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私募基金、VC等等,这一方面我们最近这些年是有很大的进展,因为我们现在直接融资的比例上升比较快,当然前面没有谈到的问题,金融体系内部的空转和失衡的表现,我们这两年的利率水平是有所下降,实际上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缓和。民间高利贷的利率甚至还在飙升。这时候表明我们中国金融深化尤其是我们这种民间金融、私有金融的发展严重不足。这是未来中国金融深化的一个关键。
2013-05-22 10:42:57
- 向松祚:
第二个问题是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不重视金融的,我们重视税收,古往今来是重视税收,这也可能是中国从秦始皇开始一统天下的时候征税比较容易。但是到了全球范围之内以后,金融的本质是定价权,为什么英国和美国还要争定价权。为什么中国是制造大国、出口第一大国,我们的盈利能力很差,核心是我们创新水平还没有上来,从另外一个层面是我们没有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我们的话语权很弱。我们所谓“高货币之谜”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过度依赖美元。中国新一届的领导人应该有一种全球性的金融战略,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和人口第一大国,这么庞大的国家,不能占领全球金融的制高点,不能享有全球金融的话语权怎么行呢?这里的关键点是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谢谢。
2013-05-22 10:43:45
- 国经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
非常感谢向教授给我们带来很深刻的见解。刚才讲到金融空转的问题,在价格信号扭曲和利率的双轨制导致这一系列的问题,金融热、经济冷的反差,利率的双轨制具体表现在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利率水平不一样,资金可得性不一样。二是大金融机构和小金融机构之间不一样。三是境内资金成本和境外资金不一样。因此导致了同业拆借业务技术上升,因为大银行搞批发,小银行搞零售,有垂直分工,导致我们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虚增。二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增加,特别是国有企业介入影子银行,导致社会融资总量的上升。三是内外资金价格差距比较大,导致伪装在贸易项目下的资金热钱流入,像福建、广东地区这些进出口贸易基础的超常规增加已经曝露出来,热钱进来。四是我们地方政府的资金廉价,导致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张,现在借新还旧,债务压力很大,地方政府是借新还旧,倒逼中央银行印钞票等等,根源是价格信号的扭曲,广义货币的供应量很大,最终的结果到了4月份达到16.1,资金成本在上升,PPI上升是-2.6,贷款实际利率超过9%,贷款六点几减掉2.6%,超过了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对我刚才的分析是怎么看?我们双轨制怎么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货币政策现在看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13%的增长率是稳定不了,我们前四个月的信贷资金投放,特别是社会融资总量在7万多亿,按照这样的速度,今年突破20多万亿,简直是金融大爆炸。在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可持续,如果延续这样的状况,显然13%肯定是完成不了。如果适当收紧的话,稳增长的压力很大,这是一个矛盾,从政策目标的取向上您怎么看?谢谢。
2013-05-22 10:45:34
- 向松祚:
您刚才分析得很对。我刚才讲中国经济的三大失衡,正如你刚才分析的,第一个是金融体系内部的价格信号是有问题的,你刚才描述的现象都是对的,确确实实存在,而且这个现象比较严重。第二是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之间的价格信号是扭曲的,实体经济平均的利润率都很低,实体经济的税收各个方面负担都很重,很多企业家他们认为做实业越来越没有前途,到浙江、广东很多企业家都说我要有一部分资金之后要拿去搞一点房地产、金融,这反映的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实体经济利润率越来越低,赚钱越来越难,很多人拿过来到资产市场炒作,我们国有企业也是这样,国有企业控股了多少信用社、城商行、农商行都控股。这些现象必须要引起我们中国决策层高度的重视,这么搞下去,我认为中国的长期创新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削弱,因为实际上创新能力主要是靠企业。我们大学搞科研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要总结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像德国、日本、英国、美国,他们企业内部的研发是产品创新最核心的动力,因为学校里面科学家搞研究往往不太考虑市场和产业的能力,硅谷是面向产业的,美国也在产业化,如果我们企业家想搞投机性的炒作,搞房地产,短期利益,我想中国长期的竞争力是非常堪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管理转型,管理转型的核心是要深化改革,各个层面的改革,现在深化改革这个话大家听的都烦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改革是推不下去的。谢谢。
2013-05-22 10:48:00
- 李德水:
今天这个会开的很好,三位专家做了很精彩的演讲,很有深度,对大家也有很大的启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好,反映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有高度的。最后我小结一下,把大家的演讲和提问的问题以及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跟大家进行交流。
2013-05-22 10:50:23
- 李德水:
货币化这个概念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来的,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我们从实物分房到货币分房,这是一个进步。问题是现在货币供应增长多快,流动性泛滥,这就是问题。今天的题目是“高货币之谜”,为什么会产生和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2013-05-22 10:56:01
- 李德水:
从大家的讨论当中我概括有四条:
第一个因素,我非常赞同向教授的意见,我们首先要看到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欧日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财政政策没有多长时间就山穷水尽、负债累累、无能为力,就依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无非是低利率、超低利率和发行货币,利率政策也用尽了,像美国早就宣布基准利率0-0.25%,欧元区下个月宣布再贷款利率从0.75%降到0.5%,存款利率继续保持,贷款的边际利率从1.5%降到1%。日本更是长期实行零利率。利率这个工具已经没有什么可用的,因此就走向主要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Q1、Q2,欧元区间接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今年从4月份开始可以说是超量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样大量的发行基础货币,印钞票,使得国际上的资本严重泛滥,这种国际环境我们能不受影响吗。国际金融市场有这么一种状况,国际资本总在向效益高的地方流动,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平稳良好的状态,投资的机会也很多,即便是换成人民币放在中国的银行里面,就拿利息,我们的利率比他们高多了,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就好几个百分点的回报率。国际资本总是千方百计的从合法的和非法的、公开的或者是地下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流入中国大陆,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高达55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101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了1570亿美元。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是3.44万亿,为了保护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不得不被动的去收购外汇,跟它实行对冲,由于外汇占款的数额上涨很快,导致了货币发行就比较多,而且这是基础货币,在流动中可以有乘数的效应。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3月末突破了100万亿的M2,4月份的M2增长是达到16.3%。
2013-05-22 10:59:51
- 李德水:
第二个因素,刚才同志们也讲到中国居民储蓄是良好的传统,加上这几年的居民收入增长也比较快,所以储蓄的增长是很快的。我们个人存款在各项存款当中的比重占了45.7%,这个分量是很大的。
2013-05-22 10:59:58
- 李德水:
第三个因素,从根本来说是增长方式的问题,我们从依靠投资拉动,靠贷款,发行贷款就是印钞票,发行货币的方式转变滞后。
2013-05-22 11:01:11
- 李德水:
第四个因素,资金在银行体系、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我们4月份当月,银行间的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金和债务回路方式合计成交25.83万亿元,每天是成交1.23万亿元,当然很多是正常的,有一些是空转的,与实际经济生活没有什么关系,这种空转的东西,我不是说这些交易不对,这些交易很多是正常的,对于那些空转的,跟实体经济毫无关系的,这种行为和这种金融的活动国外叫做“僵尸银行”、“僵尸贷款”,包括地方投融资平台,借新债还旧债,跟实际投资活动也没有发生关系,也是一种僵尸状态,是虚增。
2013-05-22 11:01:32
- 李德水: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这么多有没有危险?一方面不要惊慌失措,是可控制的,我们这么多的货币供应,有很多是沉淀的,没有直接进入流通,比如说央行存款准备金,央行票据的发行,这就有将近20万亿的钱沉淀在央行这个大池子里面,没有进入流通,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在我们其他一些流域也还是沉淀一些资金,包括一些高收入阶层,包括贪官们,他们把那些赃款用塑料袋套着在这个池子里,没有参加流通,是窖藏起来了。巨额的存款正如动物园里面的老虎,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跑出来的。因为我们的银行存款安全性是以国家信用做担保的,客观上是这样。这一点我们要心里有数,不必惊慌失措。至于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我认为和通胀并没有绝对的关系,顾名思义,流通中的货币过多,通胀就是这个意思,确实有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货币供应量这么大的情况下,确实潜在的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防通胀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不能掉以轻心。但是目前看,实际上工作做好是可以防止的。
2013-05-22 11:02:20
- 李德水:
我们还要看到在货币供应量这么大的情况下,而我们的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这说明什么?这是体制的障碍,还有其他的因素。现在金融市场非常活跃,而我们小微企业根据权威的统计调查,一季度有银行借款需求的小微工业企业中66.1%的企业没有能从银行借到贷款,其中微型企业72.6%想借款一分钱没有借到,这种反差说明什么?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就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得从改革着手。
2013-05-22 11:02:47
- 李德水:
出路在哪里?一是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二是规范金融市场,加强对金融的监管,不能够乱套。三是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化,在坚持扩大开放的同时要看好国门,防止国际资本热钱过度的流入,并且突然的抽逃。我这里想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月16号发布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最近经验和前景的报告做结尾,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央行都开始前所未有的大冒险,当名义利率降低接近0的水平,无法再降的时候,一些主要央行丧失了传统的货币工具,美国、英国、日本和欧元区的央行都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包括为了支持银行贷款的长期流动性供给,为了压低长期利率的资产购买计划等等,说白了,这就是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报告还指出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们国内的目标,但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美联储的计算,宽松货币政策增加发行的货币,90%以上是流到国外的,主要是流到新兴经济体。这种“溢出效应”有利有弊,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和拉美构成更大的资金流入风险。特别强调当资本流动过度时还存在着资金不能反转的风险,提醒这些发展中国家要防止突然反转的风险,导致资本接受国出现政策压力和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这一场金融危机告诫人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实在太重要了,但是如果用得不好,走歪了,金融也是现代金融危机的祸端,哪一次金融危机不是金融危机造成的,这一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双刃剑。我们确实应该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按照中央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的那样,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2013-05-22 11:03:02
- 李德水:
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谢谢。
2013-05-22 11:04:07
图片内容:
- 5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在京举行
- 5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在京举行
- 中国网现场直播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主持会议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演讲
-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演讲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演讲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现场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
- 现场提问
- 现场提问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现场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5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在京举行
中国网 李佳
-
5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在京举行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网现场直播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主持会议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李佳
-
现场提问
中国网 李佳
-
现场提问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现场
中国网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