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选录
舆论坐标
以论对策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并未完全消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应该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让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平等竞争,二者都是党领导下的经济成分。但从实际上看,这个问题未必真正解决,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等方面还是没有完全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占有大量优质资源,排斥竞争,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削弱了各类企业的竞争力。 [详细]
民资进入垄断行业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现在出台的细则看上去很美,但是不具体、不细致、不好操作,还处于一个朦胧状态,看不出太多诚意,总觉得是一种“施舍”。关于民间资本要怎么进来,不是很详细,还有待于摸索。要打开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玻璃门”,现在就靠地方政府,要看各个地方政府能不能根据这个原则划定自己的方案,在这个情况下,建议广大的民营企业应该到中西部去,与当地地方政府协商,争取地方的项目。 [详细]
民间资本走进“春天”还需“强壮”自身
民营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产权明晰,动力强劲,但这问题的背面就是产权封闭,势单力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就需要联合重组,资源整合。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不停地变更体制。目前民企实现体制创新的最大障碍在于自身文化理念的问题——我宁可不干,我也不愿跟你干。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是一种小农意识。因此要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做成股份制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唯一的出路。 [详细]
文字直播
近日,国资委、证监会和银监会相继发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的指导意见,包括此前已经出台实施细则的交通部、铁道部和卫生部在内,目前已有6个部委相继公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和意见。对此,中国网观点中国特邀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
观点中国:保会长,您认为目前为什么如此重视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保育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调整,本来就应该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让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
从非公经济发展历史来看,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层理论,解决了非公经济的合法性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对各种经济成份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如果说87年解决了合法性问题,那么92年就解决了一个平等竞争问题。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非公经济一视同仁,平等竞争。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非公经济发展,把两种所有制经济统一于现代化进程当中,提出了要保护私有财产,按劳分配和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对私营企业的业主也做出了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界定,表现好的还可以入党。但这些问题也只是在文件上解决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如今,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无论是公有经济还是有非公经济,都是党领导下的经济成分,但从实际上看,这个问题未必真正解决,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等方面还是没有完全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观点中国:这样的话,造成的结果是怎样的?
保育钧:本应当是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但是,事实上,这种歧视并没有真正消除,这些年造成一个既成事实,就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把资源都占了,包括自然资源、金融资源、市场资源等等,甚至包括审批,都是国有企业是优先的。国企占了大量优质资源,排斥竞争,所以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削弱了各类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有竞争力,就能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这些年来,为什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就是因为垄断扼杀了竞争。中国的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的,都是国有企业,都缺乏核心技术的大体量,无疑这都是垄断造成的。
观点中国:您认为,为什么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保育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意识形态方面,有些人认为,民营企业是私营企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占有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是剥削,而共产党人使命就是消灭剥削。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指导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搞革命夺权斗争的时候的革命理论,用这个理论武器武装工人阶级,起来搞革命,夺取政权。现在夺取政权了,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消除两级分化,也就是说,我们的任务,在夺取政权之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邓小平的伟大英明就在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让所有的人都来创造财富,国有企业、公有资本、民营资本,大家都来公平竞争,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共产党执政条件下的民营企业,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里面的资本家。
其实,意识形态的障碍就是要解决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不是资本家,是劳动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二,是既得利益格局的障碍。现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已经垄断了各个产业的上游,控制了原材料。他们害怕竞争,民间资本一进来之后就引起竞争。凡是垄断行业,垄断了之后没有竞争,很难发现真实的价格,这次“魏桥”案件就是一个案例。魏桥是山东的一个企业,自己发电,只需要一半的价钱,但是国有垄断势力就觉得这属于违规,因为现在的法规是电力部门定的,是维护垄断利益的。
这就暴露出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包括审批手续都是保护国有企业的,民间资本进来的话非常难,除非行贿、潜规则,这就会导致腐败。民间资本要进入垄断行业,引起竞争的话,就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了。
金融危机之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外贸出口受影响,消费也动力不足,只能靠投资。可是,现在要投资靠谁?中央政府今年预算内的投资4020个亿,可今年至少投资32万个亿,1至5月份才投了10万亿;地方政府目前的负债率也很高,它还债还还不起呢,宏观调控下靠卖地也不成了,于是地方政府傍央企,各个省纷纷拉央企去投资,把优质资源拿到手,挤占了民间投资空间。
所以现在中央政府大力发动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现在注册资本是20多万亿,加上资产折合起来大概50万亿。要让这些资本真正发挥作用,就得进行投资体制改革。
我们过去打仗叫人民战争,是靠人民群众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靠人民经济,靠民间投资,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就要启动民间资本。2003年出台老“36条”鼓励民间投资,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2010年5月份又出台了“新36条”,现在不落实不行了,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就讲了,今年上半年出台细则。
观点中国:你觉得目前“新36条”细则的出台对于民间投资来说算是发展的契机吗?可不可以认为民间资本的暖春真的到了?在政策落实环节是否存在难点或者是“真空层”?
保育钧:现在看来出台的细则看上去很美,但是不具体、不细致、不好操作。现在还处于一个朦胧状态,看不出太多诚意,总觉得是一种“施舍”。
观点中国: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施舍”?
保育钧:是被迫的,是不得已的。本来经济建设是大家的事,本来民间资本有权利进入各种领域,但是权力部门设置一些障碍,现在开了闸门,但是关于民间资本要怎么进来,不是很详细,还有待于摸索,现在对一些大企业来说可以进去,中小企业还是很难进去。
观点中国:该怎么让他们真的进去,打开这个“玻璃门”?
保育钧:现在就靠地方政府,要看各个地方政府能不能根据这个原则划定自己的方案,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就建议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到中西部去,与当地地方政府协商,争取地方的项目。
观点中国:为什么建议民营企业向中西部发展?
保育钧: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基本饱和了,中西部发展滞后,它的发展空间很大。
观点中国:中西部能给民营企业提供什么?
保育钧:那边不仅有很丰富的土地资源,民营企业到那儿搞市场,搞物流,搞开发,西部许多资源没有开发,不仅地下资源,还有农产品资源。比如说,甘肃很穷,但是甘肃陇南地区,除了地下各种矿以外,地上的还有橄榄树。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周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只在那儿种活了,现在是最好的,漫山遍野都可以种,这个经济价值相当高,是别的油的几倍价钱;再比如,现在健康产品,像西部日照时间长,那儿西红柿特别红,西红柿红色素很值钱。总之,中西部的各种资源都非常丰富。
观点中国:其实,某些垄断行业可能也存在盈利能力差的情况,对于民间资本来说,进入垄断行业一定是好事吗?
保育钧:民间资本肯定是要追求利润的,这就涉及了一个问题——垄断也有区分。照理说,国有企业仅仅是国有资本一种存在形式,国有资本有一部分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为各行各业提供各种基础性支撑的,比如国防建设、公共设施,包括公路,煤、水、电、气这些东西都是应该来保证的,国有资本投到这些领域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各行各业提供基础性支撑的,所以,不应该要求这些企业保值增值。
观点中国:为什么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不应该提倡保值增值?
保育钧: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出了保值增值,在那种情况下是正确的选择。但现在来讲,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状况了。因为有些公共产品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像公路、城市的交通设施这些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来做,民间资本可不可以进去?可以进去,但是要规定一个合理的报酬、合理的利润,政府来监管。
现在,对国有企业没有很好的细分,属于公共服务的,就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属于市场竞争的,可以盈利,但盈利要全民分享。真正的国有企业回归国有,分两类:一个是公共产品,一类是市场产品,市场产品这部分要参加公平竞争,公共产品由国家来统一建设。
现在每年国有企业只交5%到10%,最多15%的红利。国企一年交六七百亿,国家还返还七八百亿,这实际上还是吃国家的,事实上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再比如,现在房价之所以被炒高,固然和财政体制有关系,其中起助推作用的就是国有企业,炒地王的都是国企、央企。如果央企在市场里没有边界的扩张,哪儿有钱就哪儿去赚,利用自己特殊优势,这是很可怕的,是非改革不可的。
观点中国:民间资本要进入垄断行业,自身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完善?
保育钧:就民间资本的现状而言,进入垄断行业确实需要完善自身。因为“个头儿”太小,现在976万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23万亿,平均每户不到300万,一些大的企业,十亿以上全国不到2%,媒体上炒来炒去就是这么几百家大的企业,真正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是进不了垄断行业的,所以民营企业自身也要创新。
首先,要解决自身体制问题。民营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产权明晰,动力强劲,但这问题的背面就是产权封闭,势单力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就需要联合重组,资源整合。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不停地变更体制,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不知道兼并重组多少次。我们的民企不太愿意兼并重组。现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自身这一关很难过。
观点中国:为什么?
保育钧:是文化理念的问题——我宁可不干,我也不愿跟你干。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是一种小农意识,这个民营企业劣根性就在这儿。有一个成功的例子,浙江台州飞跃缝纫机邱继宝,把国有企业上海缝纫机兼并了,朱镕基说他是“国宝”,后来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也不行了,在政府的帮助兼并重组,现在坚持下来了。
因此,要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做成股份制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唯一的出路。民营企业一定要清楚,是要做企业,做事业,还是只想做老板?现在垄断行业向民间资本打开了门,让你进来,但是门槛很高,比如铁路、公路等行业,没有几十个亿、几百个亿是进不去的。因此,民企要进行体制、制度的创新,打破封闭,善于整合资源。
第二,是管理创新。普遍来看,民营企业的管理不如国有企业,因为它不规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未能把员工们凝聚起来,缺乏凝聚力,就是雇佣观念盛行。通常,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是很难凝聚人的。所以,管理要创新,要通过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企业文化,使高级员工和普通员工都有认同感、归属感。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
第三,技术创新。民营企业真的想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和独到的技术,有自己的绝活,否则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很难站住脚。其实,民营企业是有这个能力的,这些年85%以上的新产品都是民营企业创造的,各种技术专利60%以上是民营企业做成的,只是需要政府的进一步扶持。
第四,经营创新。民营企业表面看上去是会经营的,但是实际上,只会打价格战。经营要有自己的商业渠道,现在好多民营企业没有商业渠道,只是凭关系,通常是拿个订单,照订单生产,至于这个订单赚了多少钱不知道,我们没有几个像富士康,拿一个订单自己做,而是让中间二道贩子、三道贩子获利了。因此,要有自己的商业渠道。此外,还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意识。这样的话才能有话语权,才有定价权。
第五,风险防范的创新。民营企业现在生生死死,今天很红,明天一下就垮了,就是因为不知道风险防范。信用风险,不光是金融风险,还有产品质量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自己的信誉谁也瞧不起你,这也是民营企业一个很致命的弱点。
我认为,应该在这五个方面进行创新,加快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体制制度不创新,管理就可能跟不上去,所以体制制度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体制制度的创新是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的市场经济不过才搞了20年,从1992年开始的,到现在磕磕碰碰一路走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是坏事,也是好事,逼着我们重新洗牌。
观点中国:您认为,政府在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保育钧:第一,政府应该是创造环境。我认为,许多审批都应该取消,应该放手,放低门槛;
第二,减少税收。现在结构性减税力度还是不够,比如说,年收入在6万以上的减半征收所得税,减半征收本来25%,现在按照20%,这6万块钱减半增收就3万,3万的20%,就是6000元,赚6万块钱还得交6000块钱的税,负担太重了。
第三,做好各种服务工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比如小型企业,没有能力购买太多的仪器仪表,政府可以在这方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无偿使用或者有偿使用,不需要每个企业都大而全的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