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从来都预示着它将发挥更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在争取民族复兴的百年历史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民族自信心的重新树立,中国形象不断遭遇来自外部的恶意曲解,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统治世界论”,无一不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因此中国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战略主张,以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形成普世文明(所谓大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和谐世界的五个方面

    2003年5月28日,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主张。建设和谐世界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各个方面。政治上,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和谐世界的生命力

    在评价当今世界的整体局势时,我们常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来形容。而现有的国际安全形势、国际格局的变动、国际秩序的改革,所反映出的正好是“和谐世界”理念所倡导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积极践行和谐世界理念的结果。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文化背景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国家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行渐深的过程。

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追求,也不是对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的特征描述,更不是中国对其他国际行为体提出的道德和行为标准,而是中国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阶段上的目标定位,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自己的国际行为提出价值取向。

北京奥运结束 世界感谢中国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正是和谐世界的目标。

世博会:中国向世界学习的机会

    世博会让中国人见了更多世面,让人领略了世界各种文明的风采,领略“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国人不仅仅向发达国家学习,也会向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学习。

世界和谐必须让文明对话

    如何对待世界的多样性、如何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欧洲历史上宗教战争层出不穷。而中国没有爆发过宗教战争,这正是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带来的结果。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显得极为重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是第一位的,它如果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

索马里护航 传递郑和理念

    郑和传播和平仁爱和中华文明于友邦,这与西方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所体现出来的殖民扩张、野蛮侵略性质截然不同。海军护航同样展示和塑造了"文明(和平)之师"的形象。

维和警察:十年征战,捍卫和平

    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展示了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积极姿态。

和平外交进退从容有度

    中国领导人的脚步遍及各大洲,寻求各种合作的可能性———无论是能源、原材料、战略联盟等,中国领导人在这些外交会晤中,有效地促进了双边关系,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全球治理:当代世界新走向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认真履行责任,是因为中国在对世界历史和自己经验的深刻思考中,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希望和各国一起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践行“和谐世界”

    中国从来没有把“和谐世界”当作一个空洞的口号或者仅仅是招揽人心的大旗。自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事务的路线方针更加明确。不仅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谐世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理念和主张。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富强,中国领导人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两个目标非常一致,且后者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其他各地的人民都会对中国越来越好奇。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也变得愈来愈小,更紧密相连。增进交流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是和谐世界的关键。

    大国的兴亡更替证明:没有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大国崛起模式。中国的和平发展,正在为大国崛起探索一个全新的模式。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然要挑战西方原则?中国的崛起会像西方曾经的崛起那样在全世界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中国模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看来,不能认为中国崛起以后,就会向外推广自己的理念。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对于世界是件好事,一个不稳定、不繁荣的中国才是威胁,世界需要的正是一个更稳定、更繁荣的中国。

中国称霸世界,那是神话

    所谓中国的战略意图并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复杂、那么深不可测,好像我们深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野心。其实,中国的战略意图就是4个字:和平发展,即对内求和谐、求发展,对外求和平、求合作。

东方文化的突起并不是西方文化的衰败

    外国人写中国的书,有充满偏见论证“中国崩溃”的,也有同样充满偏见论证“中国辉煌”的,大国之民要有大国的心态,要宽容和谦虚,听听不同意见,虽然没有赞歌舒服。中国正在改变世界,或将统治世界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西方的衰落,二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但这两点至少现在还难以成立。

   中国的崛起终究要从富强走向文明,然而要问的是中国将走向何种文明?是与西方对着干的封闭式文明,还是与西方视野交融的开放式文明?中国当然不会是西方文明笨拙的追随者,在文明的规范之内中国应该走自己的道路。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是冲突的根源,还是互补的前提?有些学者认为是冲突的根源。但从大量中外历史事实来看,文明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前提。

 
    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世界必然仍是多元竞存,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与融合,那么,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呢?

 


    911之后,“文明的冲突论”甚嚣尘上,而民族主义情绪,对共有价值观的排斥、甚至战争和流血,似乎都逃不出亨廷顿的预测,但作为已有千年历史的儒家文明,是否真的天生与西方文明乃至宗教文明相冲突呢?阿马蒂亚·森肯定的说:亨廷顿是错的,单一的身份分类观才会导致文明的冲突。世界文明是具有多样性的,中华民族已从边缘化走向中心,由隔阂转向融合,只有东方文明的复兴才可能为文明的融合奠定基础,这也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期待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宋韶辉 | 设计制作:司诚 海伦 杨帆 | | 联系方式:010—88828211 | 电子邮件:chinaopinion@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