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道授业者忘记了厚德载物,为私欲不惜恶语相向;当为人师表者不愿诲人不倦,用财富垒起师道的敲门砖;当真理追寻者失去基本价值判断,用寡廉鲜耻宣泄对世界的畸形解读。有一个疑问在战战兢兢地求解:国内的名校里华丽丽的建筑群之下,“跑偏”的大学精神可见归途?
大学是创造社会理想的地方。当津津乐道于“分数线”、“状元数”,当为了“掐尖”而不惜掐架,高校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说到底,高校追求的不应是“分数化政绩”,而应是文化传薪人、社会守望者的使命和责任。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基础教育的终点,招生掐架背后的“生源崇拜”会反馈到基础教育的过程,“分数至上”、“应试为先”的魅影,将难以挥去。而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高等教育的起点,那么,这样极端功利化竞争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让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义。【详细】
一所国际顶尖大学的成长,靠的是自己的特色与实力,靠的是自己充满吸引力的学术氛围与校园文化,靠的是可以成才、可以成大才的实实在在的先例。而泼妇骂街般的抢生源闹剧,正好折射了我国高校那点可笑的“术”,至于“智”和“德”,则完全成了稀缺品。在它们眼中,高分考生就像奢侈品,得到和炫耀是其主要目的。至于这些高分考生的成长与发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靠着学生的灵性与努力,偶尔出个奇迹,学校便又拿来大夸特夸。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消费者有选择权,进步才会有质的飞跃。在考生没有选择权的情况下,高教市场就只是一个垄断的卖方市场,质量与服务绝对是一种奢求。真正要把我国国内名校建设成“世界一流高校”,办学质量才是根本。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高校恐怕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到提高办学质量上来了。那时,名校就是名校,不用招生宣传,生源质量也会很好。【详细】
香港高校“抢生源”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体现。一方面香港大学对内地尖子生伸出了48万港币奖学金的诱人橄榄枝,再加上良好的就业预期与较高的薪资待遇,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教育氛围。这些都是香港大学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内地就业形势严峻。尽管最近北大在晒富豪,清华在晒政要。但是,北大毕业生卖肉、穿糖葫芦、当陪聊,大学生杀猪、承包公厕之类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考生对内地大学的信仰。而且,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招生制度与连年扩招政策,让大学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与香港高校相比,内地大学的教育模式、管理理念显得滞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就业特权,任何大学都会有压力。“北大清华被扫为二流大学”的议论也好,香港大学的挑战、美国大学的侵入也好,尽管让内地名校在面子上不好看,但这些阵痛和挑战能让清华北大这样的内地名校从阵痛中清醒过来的话,也不失为一剂良药。【详细】
一边是国内名校为了抢夺优质生源撕掉最后的斯文上演闹剧,另一边是高考状元们不约而同集体“私奔”香港大学。重新满足人才“凤待梧桐栖”的需求,仅仅质问国内教育公信力的缺失显然已经无法解决了。如果国内名校们今后依然继续穿着皇帝的新衣大摇大摆,那么“钱学森之问”只能变成无解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