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件首度曝光是在10月1号的《南方周末》,恰逢十一黄金周的第一天,由于长假效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再次进入人们视线已是一周之后,凤凰网原文转发,各网站紧随其后,纷纷转发,累计转载89次,由此引发了舆论。这反映了门户网站的影响力足以控制网络关注度,形成铺天盖地的文字围城,促进事件发展。而影响力正是所有媒体追求的目标,是网站的生命力。
9日,“官员调任,带走公车”到达舆论高潮,评论分为三类:公车私用不正之风;官员违规,监管不力;人大发挥监督作用。此事件以随州市官方回应为结尾,随州市表态责成相关单位或个人立即退还带走车辆;诚恳接受舆论监督,纠正存在问题。
舆论应对分析
随州市官方就“公车陪嫁”事件共进行两次媒体应对。
第一次是《南方周末》的《人大常委追车记》。此篇报道内容详细具体,涉及人员多达23人。其中:事件发起人5人,涉案官员10人,中立领导5人,追车专班成员3人。向媒体爆料者有7人,大部分来自于联名追车的五个人大常委及追车专班成员。
此次与媒体“对接”特点是涉及人员众多,事件发展来龙去脉非常详尽,而且涉及人员的具体姓名包括职务以及态度都非常明确。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发起追车事件的人大常委承认,“人大确实失职了”。他们强调,如果广水市主要领导和人大主要领导坚持追查,这些车肯定能追回。一把手态度暧昧,导致了这一尴尬结局。常委们担心,“换届即将进行,肯定还会有人带车走。” 这是一次主动的、有计划的媒体爆料。基本囊括了近几届的广水市主要领导成员,势必在地方上引起强烈反响。
而第二次属于媒体“应对”,随州市做出三点回应:媒体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公布追车现状;表态(接受监督,纠正问题,追回车辆)。与第一次相比,此次应对是被动的舆情公关,而最终处理结果,还需公众长期关注和监督。
舆情评价
《人大常委追车记》一篇详细的报道,把公众舆论导向了公车私用。公众的态度普遍一致:对公务人员占用国家财产表示气愤。此事发生在三公公开的节点上,公车私用的不正之风引起广泛关注之时,并且正值地方即将换届选举。官员调任带走公车在广水长期、大量存在,并且渐成惯例。可见当地的政治诟病已基本成为“明规则”,形成“传统”。
追车记跨越了十一年时间,历经几届领导依然得不到解决,选择这个时间向媒体爆料可以理解为五个人大常委励精图治,对此忍无可忍,而市主要领导的中立态度迫使他们只好求助媒体,发挥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
不过,此事涉案人员众多,姓名职位和带走公车的时间细节如此详细,在曝光官员违纪的事实同时,也暴露了广水市官员的亲疏关系。而且还直接指责现任领导不作为,导致国家财产被侵占。最后的结论是:常委们担心,“换届即将进行,肯定还会有人带车走。”偏向性非常明显,这就需要公众正确判断常委们的“担心”是真的担心车被带走,还是想通过追车事件对换届产生某些影响。只有公众和媒体长期、公正、客观地监督公车陪嫁事件,此事才有可能得到妥善处理。
此次的“公车陪嫁”,与湖南衡阳的“局长副局长互殴”事件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我们一直提倡法制社会,立法和司法上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无论是公车的使用和归属,还是地方人事的调动安排都有明确的法规依据,但是在地方上依然存在着“人治”的现象。单纯的看,人大常委追车记正是发挥了人大的监督职能,但同时还需配合群众监督、媒体监督,才能渐渐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共同建设法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