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并不缺乏道德模范,也不缺乏对道德的赞美和颂扬。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扶助摔倒老人、虽被冤枉却依然无悔的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当然,更不用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举国相助和志愿者的驰援……假设面临同样的困境,我们也认为自己或者他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毕竟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天经地义。但当现实取代假设,18名路人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们并非身处道德传统之外,那么,究竟他们为何会罔顾道德的约束,而选择了突破底线?

毋庸置疑,18名路人应当受到谴责。但道德脆弱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近年来一系列引发人们道德焦虑的事件中,人们发现,道德的标准并未退步,每一次的道德审判,都强化了道德的约束力量,而恰恰是因为其它因素的溃败,导致了道德在社会中孤独站立,面对着现实的乖张,支撑着正义的伸张。因而道德本身往往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在现实面前投降,从而形成了一个公德缺失、私德沦丧的社会风气。

比如南京“彭宇案”中,更值得质疑的并非只有道德,显而易见的是对司法公正的失望。法律本应站在道德之前,充当社会的运行规范,但最终道德反而受到法律的戕害。人们激愤于法官的判决荒唐可能冤屈好心人;还有对医疗费用高昂的恐惧,事故中获得救助的人反而赖上好心人,往往是向对方勒索巨额的医疗费用等,这本身正暴露了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体质改革的沉疴难除;有对社会政策缺失的担忧,比如,类似事件中许多起都为交通肇事,暴露了当前城市公共建设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行人安全的保障不力;有对公权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的不信任,人们怕惹祸上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明哲保身、以求自保等等。[详细]

比如小悦悦被碾压案中,负有直接责任的是应当是幼儿安全教育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缺位,中国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十分无力且可操作性小,家长对孩子的监护也非常粗放。在社会治安日益恶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样做无疑让这些孩子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司机则很可能抱有“撞伤不如撞死”的误解。医疗费的不确定性,成为令人恐惧的“无底洞”,导致了肇事司机在承担民事责任方面的风险,使‘撞伤不如撞死’的说法得以流传。事实上,即便遇到“撞伤赔付多过撞死”的极端情况,车主也可以通过强制购买的交强险和自主购买的三者险加以规避。另外,公民遇见此类状况应该如何处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然不见踪影。(@彭晓芸)最后还包括建材城的管理,流动人员子女的生存状态等等,都是在道德审判之前最值得探讨的。(@王志安

在这方方面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在舆论风暴中,道德代替它们承受了所有的指责、所有的压力,成为负重前行的骆驼。因此,人们越是担忧道德沦丧,越是指责道德乏力,道德就越会力不从心,就越岌岌可危。光靠道德自己是拯救不了道德的。人们不能指望全社会靠道德自律,就能解决道路交通忽视行人权益的问题,也不能指望仅靠道德规范,就能使肇事司机自觉担责、旁观路人可以打消各种自身权益顾虑而立即施加援手、医院可以不收医疗费而对小悦悦全力救助,等等。在这一事件中,拾荒阿姨的高尚品德熠熠闪光,这种闪光的品德无疑是值得推崇的、必不可少的,但除此之外,司法更加公正高效,医疗等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道路等公共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更加落实,公权力自身更加守信,等等,可谓更为重要。[详细]

尽管有着制度或者学术上的解释,但毫无疑问,18名路人应当受到谴责。“旁观者效应”并非铁律,道德和良知也并非强加于人的责任,任何借口都不足以支持这一事件中路人的利己主义选择。

那18个人不是特定安排的,从概率学上说,他们就是佛山社会的普通人。佛山的事情说明,有一种冷漠和无情在中国社会潜伏甚至游荡着,它们随时有可能被激活,像毒气一样窒息一个特定环境下人们的道德感,制造出令社会道德底线无法接受的表现。佛山那18个人的冷漠,以及肇事司机的逃逸,就是中国社会道德面貌的一个真实细节,它度量出了中国社会道德水平线的“最低值”。[详细]

也许,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每一个看到这则新闻并为之痛心、义愤的人,不妨放下报纸、走下道德审判之台,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不会同样“理性”地做出与那些匆匆离开的路人们同样的选择吗?我真的有勇气像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下意识地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就会义无反顾地立即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伤不如碾死”的“最优选择”……[详细]

人们把社会的冷漠、人与人间的互不关心,把悲剧面前人们的无动于衷,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这些并非没有道理,但任何社会、任何风气,都是从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倘若每个人面临类似情况时,都能首先要求“我”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体制弊端不能因此得到根本改变,也仍然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详细]

突然发现,只要是路人,百分之百都是见死不救的;只要是网友,百分之百都是义愤填膺的。就此经过简单的分析,可以推断,在咱们国家,所有的网友都是不上街的,所有的路人都是不上网的。(@地下天鹅绒

显而易见,所有针对18名路人的评价都是一面倒的谴责。而事件发生之后,微博调查的结果也是如此,在近万名网友投票中,只有不到3%的人认为自己当时若在现场,会像18名路人一样走开,也就是说只有3%的人会选择“冷漠”。但这一数据不由让人心生疑惑:难道小悦悦碰到的就是现实中的3%?18:1的小概率事件,将97%的虚幻的主流道德击得粉碎。

现实滑向理想的反面,人们一面在理想中塑造完美的道德标准,一面在现实中选择真实的冷漠行为。理想的洁癖与现实的堕落同存,美好的愿望与残酷的现实割裂,这是道德审判中的吊诡之处。这种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中国社会危险之所在。

不仅仅是道德,曾几何时,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理想国度,那里没有腐败,每个人都是公权的天然监督者;那里充满美德,友人守望相助,陌生人也充满信任;那里人们热衷于慈善,都是标准的利他主义者;那里没有潜规则,任何人都循规蹈矩。……人们所期望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在并且只在那个言语中的国度存在。更多的人习惯了身处的另外一个现实。

人们为什么在现实中选择对底线的退步进行宽容?人们为什么都自觉地成为体制的一部分?究竟是什么力量,阻止了社会变成冷酷世界而并非那个理想国度?

在批判社会道德沦丧之前,请先回答这个问题。

 
相关阅读
拾荒阿姨挽救文明颜面
    一个社会倘若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社会底层的素质固然肯定不高,但是更应该受谴责的,大概还是那些精英,因为他们能主导社会的方向。
你会对小悦悦见死不救吗
    一个两岁的佛山女童,被面包车两次碾压,肇事车逃逸后,18名路人均见死不救。最后,一位拾荒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家长。如果你碰到类似事件,你会怎么做?
往期回顾

补丁社会:升级是最终解决方案

拼爹时代:以父亲的名义成长

无底线社会: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生活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会有些似曾相似的东西。九十年前,鲁迅用鞭挞之笔勾勒了一个人性麻木的社会,九十年后的今天,当时间试着擦干历史的痕迹,人们却豁然发现,昨天的历史,仍旧为今天所演绎。理想依然是理想,现实依然是现实。小悦悦事件中,可怕的不是道德缺失,而是人们明知道什么是对,但现实中仍会选择错。那些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时不时的作恶。这一回,道德充当了它的倾泻口。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