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10月18日,华商报图文并茂地报道了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一半孩子戴着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通过采访得知家长和佩戴绿领巾的孩子对绿领巾表示不理解,认为绿领巾是差生的标志。学校相关负责人称,学校把带绿领巾的学生称为“苗苗少先队”作为预备培养,绿领巾是一种教育探索。
10月19日,中央电视台记者走访该校,得知学校2008年被确定为当地改革试点单位后,校方提出了“办特色学校”的理念。这次为一年级还没有入队的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的做法,被视为探索之一。同日,陕西省少工委已介入调查并要求校方立即改正,叫停绿领巾。
10月21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媒体关注分析
搜索网上关于“绿领巾”的信息发现,在近十年以来,南京、宁波、甘肃、西安、大连、北京、上海、宿迁、沈阳、新疆、天津、江西、重庆、合肥的小学中均出现过低年级学生戴“绿领巾”的新闻。而这一话题从2003年引起关注,至今已有8年。对于“绿领巾”的讨论和争议也不绝于耳。“绿领巾”曾被赋予三种标示:少先队员预备期;儿童文明志愿者;差生。
在2004年11月,甘肃的“绿领巾”事件引发争论,最终以团中央全国范围彻查绿领巾为结尾。
近期的“绿领巾”事件,虽然时隔7年之久,却几乎是2004年的“绿领巾”事件的翻版,起因经过结果基本相同。不过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公众的时事参与度增强,因此,此次“绿领巾”事件较之前出现了更多的讨论和争议。公众通过媒体评论、微博、论坛等途径积极参与到事件的传播中来。
舆情特点分析
“绿领巾”事件的舆论呈现出3个特点:
1,时间跨度长,“绿领巾”事件从引起公众注意至今,已有9年时间,重复着媒体曝光、社会争议、学校收回绿领巾、相关部门表态的流程。不同于其他事件的逐步进展的状态。
2,意见领袖参与,“绿领巾”事件在微博上引起广泛关注。白岩松在主持央视《新闻1+1》的时候戴绿领带声援“绿领巾”少年。而央视主持人张泉灵也发微博:这条新闻在开骂前需要先核实一个内容。以前上海也有过绿领巾,因为够7岁才能入少先队,但一年级学生很多在上半年不够七岁。所以当时很多学校为满足学生对红领巾的渴望,也有激励作用,就先让戴绿领巾。所以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到底区分的是好差生,还是我说的前者?别因报道不全面再伤了孩子的心!。由于意见领袖的公众关注度较高,会对媒体的报道起到监督和纠正的作用。
3,讨论呈现一边倒趋势,媒体和公众普遍认为“绿领巾”存在教育歧视之意。即使校方或许是出于教育探索和激励学生进步的本意,但这种标签化的教育方式还是不被大众认同。
舆情点评
“绿领巾”被赋予了教育歧视含义,这与学校声称的“激励”作用背道而驰。此次的舆论声浪集中在批评学校对学生标签化管理的不妥上,也迫使该校、陕西省少工委以及教育部做出回应,收回绿领巾。
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自被确定为当地改革试点单位后,校方提出了“办特色学校”的理念。而“绿领巾”则被视为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系统学习引进的创新成果。校方未必想清楚绿领巾对于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反映出,学校一旦被定为改革试点,就必须拿出点“创新”成果来,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和荣誉。此时的学校已经带有商业化、行政化的色彩,急功近利使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绿领巾”最早出现在的1980年的上海。而早在2003年就引起过争议,经历了几次波峰波谷,终于在今日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绿领巾”风波究竟会不会至此平息还是未知数。从媒体角度来说,记者在报道之前,应该做足功课,调查背景,给读者提供尽量详尽和客观的阅读依据。避免偏向性过强的报道手法。
虽说此次“绿领巾”事件,媒体有炒冷饭之嫌,但从教育角度来说,为何存在争议的绿领巾,历经三十年依然屹立不倒?多次地方少工委、团中央、乃至教育部表态取消的绿领巾,却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见,政令虽出,但执行差强人意。为人师者,应该充分了解,少年时期的心理成长对于塑造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何初衷,都不该因为行政原因而伤害了孩子们的心灵。百年树人,切莫让孩子沦为教育伪创新的试验品。
观点中国舆情编辑 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