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毛门”之步步惊心
    不管是“缝肛门”、“八毛门”、“录音门”,还是其它医疗领域的医患纠纷事件,大都暴露出医患紧张关系下的深度不信任。而在未来,社会急需想方设法修复信任,让医患之间恢复平等地位,重塑医生的专业权威和职业道德,避免因信任沦丧而导致严重的医疗危机。
八毛门

9月5日,深圳新闻网首发消息称,深圳儿童医院诊断需要花费十万做手术的患儿,被送到其他医院,只花8毛钱,症状就消失了。院方回应称10万手术费属虚构,并表示“8毛”只是通便,是否巨结肠仍要观察。

9月12日,患儿再赴广州市儿童医院医治后匆匆离开。主治医生描述,小志病情较重,进行了洗肠。之前的“8毛钱”并未治好孩子的病。

10月11日,患儿父亲带着孩子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同济医院与深圳儿童医院的诊断一致:先天性巨结肠症。

10月28日,经过手术和恢复的患儿出院了,其父亲委托武汉同济医院向社会公布了他的一封感谢及致歉信,信中感谢武汉同济医院治好了孩子的病,同时也向深圳儿童医院道歉。

“八毛门”事件,断断续续跨越两个月的时间,引起三次媒体关注: 9月上旬,8毛门产生,由于医患矛盾一直是热点话题,8毛与10万,悬殊的差距立刻引起了舆论。而院方的及时澄清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关注。9月中旬,患儿入院,8毛门的新闻点从原来的过度医疗转移到家长无知。10月末,患儿出院,以其父亲致歉为事件结尾。舆论一片哗然,评论开始深入思考医患关系的解决之道。

八毛门报道之初,舆论压力在深圳儿童医院一方。从心理角度,家长对于刚出生的婴儿要动大手术的事实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另外,患儿的父亲从事医疗行业,所以深谙过度医疗的现状。而8毛与10万、普通肚胀与巨结肠的心理落差之大,也引起公众的注意和认同。事情虽然没有最后定性,但治疗费用的天价差距,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过度医疗。

对深圳儿童医院群起而攻之的状况随着患儿入院确诊终止。由具有新闻价值的医患矛盾事件突然变成了乌龙,媒体关注度自然下降。虽然部分媒体之前的批判性评论慷慨激昂,但遭遇事态突变,媒体的立场也变得很尴尬。从指责医院突然转向怪罪患儿父亲或者媒体炒作,前后矛盾的报道方法会重伤媒体的公信力。

作为当事人双方,患儿家属造就了此次“乌龙八毛门”,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专业知识,二是对于医院的不信任感。广州社情民意中心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市民对医生看病的诊疗效果满意度比两年前下降5%,因而病情不重时,近五成市民宁愿选择“自诊”而不去医院。 “网络治病”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患者生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找医生诊断,而是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病症作为对照,自行诊断。这样很容易因为不专业和不可靠的网络信息而延误了病情。

院方虽然成为“被害者”,但同时也是“自作孽”。有专业人员分析,“8毛门”的产生是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后果,那么谁又是信息严重不对称中的弱者呢?显然是患者。无论是从对疾病的了解、治疗、费用,还是病程及预后等方面看,患者几乎都是两眼一抹黑,一切治疗都只能听医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误解当然会产生。如果医院对待病人更加人性化,对病患和家属答疑解惑,那么患者也不会如此质疑医院的诊断。

而媒体和公众的舆论对于此次乌龙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深圳新闻网作为消息源,已经向社会道歉:“我们错了!”我们深圳新闻网作为最早报道“八毛门”事件的媒体之一,向深圳市儿童医院,向受众表示歉意。致歉——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有理想的媒体应有的担当。致歉也为了提醒自己,在喧哗与躁动的时代,作为“船头上的瞭望者”的新闻人,要让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这也是所有媒体应该引以为戒的,作为舆论的引导者,要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利,切莫由于滥用而伤了公信力,成为下一个被质疑的“医疗体系”。

此次“八毛乌龙门”的社会根源在于医院的过度医疗已经成为社会公愤。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5月4日发布的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认为,“群体性怨恨”成为中国最明显的社会心态,提醒要警惕“群体性怨恨”扩大为整个社会的情绪。8毛门凸显了公众看病焦虑,是公众对误诊、过度医疗和乱收费等现象的强烈担心和不满。这种怀疑精神作为过度医疗的产品已经开始起副作用,亟需重塑社会道德秩序来医治岌岌可危的医疗公信力,只有公正的监督和透明的机制,配合良好的沟通以及负责任的传播才能做到。

相关评论摘要:

“无病当有病看,小病当大病看,大病当绝症看”、“无论有没有病,先来一次大检查”、“男性也要检查淋病”等现象仍然不绝于耳,深圳儿童医院这一次固然没有错,但整个医疗体制的公信力在逐渐沦丧。公众对于医生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仍然有许多的期待;公众对于医院回归公益仍然有无尽的渴望——这才是“8毛钱”事件之所以被以讹传讹的真正原因。[详细](观点中国,王传涛)

事实上,在国外严肃媒体中,普遍设置了专职的科学记者乃至于医疗卫生记者,以负责专业领域新闻事件的报道。而这些科学记者或是医疗记者往往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甚至有不少人本身就是业内专家。在此情况下,误解误用专业概念进而造成事实错误的几率自然大为减少。与之相比,国内媒体则囿于资源限制,社会新闻记者也时常需要报道专业性较强的医疗新闻,这其中出现纰漏,似乎也是在所难免。[详细](新华网,沈旭文)

不管是“缝肛门”、“八毛门”、“录音门”,还是其它医疗领域的医患纠纷事件,大都暴露出医患紧张关系下的深度不信任。而在未来,社会急需想方设法修复信任,让医患之间恢复平等地位,重塑医生的专业权威和职业道德,避免因信任沦丧而导致严重的医疗危机。[详细](凤凰网,江德斌)

观点中国舆情编辑 张林

八毛门
八毛门
观点中国:正视乌龙事件背后的公共诉求
人民日报:如何拆除医患“信任隔离墙”
羊城晚报:“八毛钱”医不好的社会病症
新华网:“8毛患儿”再入院,媒体当反思
红网:娱乐至死时代谁都不愿倾听
张颐武: 可参考,所谓“八毛门”又不是像我们想象的,真实有时候会嘲笑我们的一厢情愿。当时沸沸扬扬,现在却不理了。个人有时候也会不讲理,机构也会是对的,事情都不那么简单的戏剧化到“八毛”。什么事就怕起哄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乱,大家不盲信一面之词,就不会傻乎乎的耍自己,也耍别人。
理想国概念: 媒体关怀相对弱势之举,我仍坚定支持。这本是舆论监督的一环。但应严谨而不见猎心喜燥迸,求证工夫要扎实以免偏颇失真…
@RX-75是坦克: 能看到8毛的道歉信还是很欣慰的。真希望全社会都了解医生不是神,病人不是货,别把医疗看简单。学会接受生老病死,学会接受诊断错误。警察抓不到小偷的时候民众会投诉警察和吗?强人所难
流星鸦: 社会的信任度下降并非全部由记者引起的,但是记者的不客观的报道的确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如果记者可以以一种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态度去报道一个事件,那么世界上许多事情并不那么复杂,也并不会有那么多的仇恨情绪。
李佳蔚的: 一个父亲的感谢和致歉:陈刚,“8毛门”中患儿的父亲。“因我对专业知识的无知及一时冲动,使深圳儿童医院受社会舆论的冲击…对不起!请原谅!”我多次和他短信电话沟通,其诚恳态度让我印象深刻,可他的致歉对象中少一个人,就是他的儿子。该出来道歉的也不止陈刚一个人!
    八毛门事件,从原来的医患矛盾转变为一场荒唐的乌龙,患儿家长、媒体、医院,责任究竟在谁?
第八期
叫板县委书记
躲不过的微博叫板
第七期
绿领巾
绿领巾 教育伪创新
第六期
公车陪嫁
公车陪嫁 权力做媒
第五期
副县长千金炫富
“尤美美”坑爹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