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习惯动物,习惯成自然,再不正常的事情,到后来都会被当成天经地义。权利亦然,一项权利如果长期被搁置,它就会逐渐被遗忘。但正如你睡再久也会醒过来一样,权利无论被遗忘多久,它终有浮出水面的一天。

[被漠视的风险]北京的天气最近一直笼罩在大雾里,美国使馆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是“有毒害”,而北京环保局公布的是“轻度污染”。专家称,PM2.5监测技术不成问题,关键是“时机不成熟”,目前国内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制定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公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究竟如何,而不应生活在“被优良”、“被轻微污染”中。但在环保质量与政绩挂钩的语境下,有关部门惧怕留下政绩污点。于是,在讳疾忌医的心态下,权力玩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牧民术,以“保守”的标准遮蔽过失。“时机论”与“国情说”其实如出一辙。凡利我者,则称要“与国际接轨”;只要是理屈的,全都归结为“国情使然”,已是左右逢源的话语技巧。任民意汹涌,“国情说“时机论”屹立风中,永远不倒。在“解释权归自身所有”的语境下,“时机论”易沦为利益涂抹的胭脂、权力卸责的道具。[详细]

[被遗忘的村落]云南开远的六千多人被屏蔽于时代之外。他们没法去银行存钱,没法旅行,没法考学、没法打工,甚至不能合法结婚。只因为他们是自发迁移来当地的移民,这些外来者都没有户籍。

这六千多人因为户籍所遭遇的困难绝非一日一月一年,当地管理者也应该能经常性感知。作为一个困扰了数量颇多群体的公共性问题,当地管理者理应特事特办,或者加急处理。背离常识的结果,只能说明当地管理者的某种惰性与担忧:给予迁徙者户籍,不仅“落户”的手续麻烦,相关职能机构也不愿去承担这些“麻烦”。另一方面,倘若真让这些外来者加入当地户籍,此前因户籍缺失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势必更麻烦。如此之下,积极作为不如选择放弃。制造故意遗忘的,只能是当地管理者的常态缺位。即便民意沸腾,它也无法对官员的不作为形成任何的问责力度。正因为如此,一遗忘就是数十年。[详细]

[被忽略的人群]30日,一项名为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的项目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孝子”。

为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是现代政府对公民的一种公平回报。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过自己的劳力和智力,他们交纳的税赋支持着政府的正常运转、促进着各类公共目标的达成。当他们因年老而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政府有责任以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回报他们一个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解决“空巢老人”赡养等问题的根本,其实并不在于其子女是否尽孝,而在于社会是否对于“老龄化社会”有了预期的制度设计,是否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福利社会。“百万孝子计划”只是一个幌子,它遮蔽了养老的国家责任。(光明网)

[神木医改] 哪个地方看病最便宜、最容易?全国医改哪个地方最成功?历经大半年的调查,中国社科院一个课题组得出的结论是,过去备受争议的一个43万人口的神木县夺魁。“在供方(医院)加大市场化、民营化,在需方(看病者)加大投入加大监管方面,神木堪为典范。”

神木医疗模式出现以后,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照神木模式推广,“大概五分之一的县都可以做起来”。原民政部官员王振耀也算过一笔账,全国都按照神木的标准实行免费医疗的话,4300亿就可以实现了——而在每年7万亿的财政收入下,这只能说明“有了钱不会花”。不过,地方政府其实不是“有钱不会花”,而是宁愿把钱花在形象工程、“三公消费”上面,也不愿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医疗卫生事业。都明白这样干可能更好,能够解决民生问题及一系列的弊病,释放积怨,但一涉及权力与利益再分配的局面及因此带来的压力,那一步就怎么也不敢迈过去。远看多么美好,但一走近就可能令人生畏与恐惧了,不改的话则根本不会有这些新麻烦。这就是一种医改的“叶公好龙”效应。[详细]

[免费教育]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全面推行15年免费教育,为了建小学,甚至卖掉了政府办公楼。“宁陕模式”的出现,让一个老问题又被翻出来:我国义务教育年限能否延长,“宁陕模式”能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吗?

在发达国家,有多少财政开支,不是主要用到教育、卫生等基础民生上的?以美国密苏里州为例,2005年该州财政预算削减,可教育预算支出占州财政总支出比例仍超过47%。如果要说这是“奇迹”,这是由于在我国其他地方,教育的地位还不高,财政投入还太少。这是把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维系在一个领导的英明决策上的模式,很显然,就连这种模式能否在当地长期维持都成问题当领导卸任或者调离,新的领导不再坚持前任的政策后,这一政策可能就变调了,而变调的理由也很充分,诸如不符合国情,全免费不利于提高当地教育水平等就更不用说在其他地区推广了。[详细]

[尴尬的财务公开]早在今年中央部委公布“三公”经费一年多前,四川巴中市白庙乡就因率先晒出每笔公务支出而引发关注。如今白庙乡政府已渐由财务公开迈向政府决策过程全公开,它的“透明政府”头衔正成为招商引资亮点。

几乎所有的“公开”,其阻力都来自于一些暗渠潜规被曝光的担忧,进而演变成对既得利益受损或受限的恐慌。当今社会风气真还就是这样的。你想办啥事,若不摆一桌让掌握资源的人好好撮一顿,想办成比登天还难。上边领导下来,你不招待,或招待差了,随后定然有“好果子”给你吃。现在的官员都有法治观念,谁都知道不该吃,可不吃你就是“另类”,易被甩出潜规则的圈外。反正吃的又非自个口袋里的钱,于是为讨好领导,领导吃着舒心,自己也跟着改善改善,何乐而不为?日前曝光的湖北省委巡视组赴贫困县秭归县巡视,20余天花了80万招待费,湖北省纪委称该巡视组在秭归县巡视期间,开支总额11万余元。所谓的“80万元账单”,实则包含了当地其他方面开支,是当地在借巡视组名义报销其他费用。至此,“背黑锅”的巡视组脱了干系。然而,“秭归巡视风波”就可以画上句号了吗?总之,谁也不想去作白庙乡这样的“另类”。[详细]

[微博打拐]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开通了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期望借助博友的力量,为寻找被拐儿童提供线索。在网友的推动下,公安、社会组织与机构、媒体、明星微博也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解救行动。

从微博打拐可以看到,微博不仅仅是带来了传播革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公民力量的成长,公民意识的觉醒。这些人站在公民的立场上,运用合法手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动起来,去推动公权力的公开透明,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微博打拐成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网友,通过手机拍摄汇集照片而进行打拐,其所见证的是公民行动起来所产生的巨大的“微力量”。“微博打拐”是一次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体现了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巨大作用。通过全社会的有组织的呼吁,形成规模的呼吁,自下而上的呼吁,进而引发了公权力的关注,促进了公权力部门的努力行动,监督了公权力尽职履责。

[免费午餐]由民间爱心人士邓飞等共同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行动,自从启动半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也被舆论普遍解读为是民间探索引领国家行动的范例。

民间探索引领国家行动的实惠无须赘言,官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受益的必然是整个社会。而社会的改变和美好,除了国家层面的管理,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公民参与。如果官民缺乏良性的互动,那么即便物质再优越、福利再完备,恐怕也很难让民众找到归属感。一个由公民共同建造的社会,一个由民众共同推动的时代,才是我们的世界,而不是他的王国。

 
相关阅读
北京 空气质量
    这是围绕北京空气质量的认真争论吗?显然不是。这一次争论的其实就是“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是解决当前各种奇怪争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
调查
    连续几天的大雾天气让市民非常揪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与美国大使馆监测数据有明显偏颇,北京空气质量的好坏,到底谁说了算?
往期回顾
小悦悦
道德何在:理想国度与冷酷世界
补丁社会
补丁社会:升级是最终解决方案
拼爹
拼爹时代:以父亲的名义成长
    政策不能像掷骰子玩大富翁一样。视线偶然关注到哪里,哪里才可能获得救赎。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生活的权利,在被官方遗忘的角落里,应当允许民间自救。但是,我们更期待的,仍然是政府官员“在其位,谋其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