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常修泽:新历史阶段推进改革要有战略思想
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要推进改革,要有战略思想。新阶段改革战略的要点主要有人本导向、继续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动摇,更不要倒退、社会共生共富这三个。中国的战略如果不符合老百姓的“脉”,不符合民意,接不上这个地气这个战略是不成功的。
·李布:改革发展应明确政府和市场主导界限
·张展新:调整城乡收入分配关系取得实质性效果
·曹荣湘:用善治去应对环境风险
·陈少峰:文化体制改革两大进步与一个目标
转型中国 改革攻坚
这十年世界经济形势动荡复杂,“转型中国、改革攻坚”可谓是命题深刻。新时期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有风险和挑战,特别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贾 康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常修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袁钢明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观点
迟福林:政府转型公平可持续发展
成思危: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
苏海南:收入分配改革须标本兼治
袁钢明:深化改革保经济稳定增长
鲁政委: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诸建芳:经济增长动力在体制改革
新历史阶段推进改革要有战略思想
推进改革的战略思想,简化了就是9个字:见天光,接地气,立人本。
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要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主要的问题则是产业问题。
资源税改革需强化顶层设计
我国资源税改革需掌握好物价企稳的启动时机,同时要胸怀全局。
资源税改革扩至煤炭成关键
把煤炭及其它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全面资源税改革推出是一场硬仗。
创新转型 巩固经济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李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
李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韩志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评论员(主持)
专家观点
张茉楠:中国企业须经历转型阵痛
迟福林:推进以消费为主导的改革
黄孟复:中国经济在弯道超车阶段
杨才勇: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挑战
庄健:民间投资呼唤配套政策落地
邱晓华:中国经济绝不会硬着陆
投资基建为未来创造条件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得益于稳定政治社会环境。
民间投资贡献有目共睹但面临阻碍
民间投资实施细则出齐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就是狠抓落实。
中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是一个主线
竞争关系促进了各地区之间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非常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改革应明确政府和市场主导界限
整个产业、经济发展匹配协调,更加有利促进资源配制,能更好发展。
公平共享 解民生之忧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共享、增收也成为了民生领域发展最重要的关键词。巩固民生领域取得的成果,积极探索民生的发展道路将任重道远。
吕学静 首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张展新 社科院人口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
李智勇 《人民日报》社会版副主编(主持)
专家观点
刘尔铎:也谈延迟退休话题
莫荣: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唐钧:应该缩小劳动者平均税率
杨燕绥:应制定老龄社会发展规划
李长安:是什么阻碍收入分配公平
张茉楠:以全局改革缓解分配失衡
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设计仍需完善
社会保障待遇群体间的差距过大,社保制度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提升就业质量助推就业结构优化
目前,在就业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目前就业压力的复杂性比原来更大。
调收入需推进个人投资渠道多样化
我们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还没有形成一个资本市场的充分竞争格局。
调整城乡收入分配关系效果显著
近十年来在城乡平等就业,改变城乡收入分配关系方面,有很明显进展。
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
胡锦涛总书记在7 23重要讲话中着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建设道路曲折,成果辉煌,未来的文化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王国华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曹 林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专家观点
郭如才: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全局
展江:报刊转企改制破解难题
郭如才:深化文化改革关系全局
周正刚:对文化地位认识的新高度
毕殿龙:松绑是文化体制改革要件
郝立新:软实力的特点与提升路径
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大繁荣
满足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的多样性,需要靠文化产业。
文化发展要改革价值评判体系
如果不改变过去泛意识形态时期的评判体系,文化发展就会流于形式。
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强立法
一旦文化创造者戴着镣铐跳舞,文化的创意的迸发就成为了不可能。
用中国人的核心价值来重塑道德观
核心价值观应该跟法制相结合,没有制度的保障,价值观很难实施。
低碳环保 助力可持续发展
十年来,中国的环境局势愈发严峻,“低碳环保 助力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包含了最佳的时效性与最具广泛性的内容。未来中国的环保之路依旧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低碳环保的方式实现发展建设。
曹荣湘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办公厅副主任
陈迎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曹林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专家观点
王波:调低GDP目标调高环境目标
叶小文: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
乔新生:减排背后是城市化综合症
冯雪梅:“跑题”的环保新闻背后
钟声:中国有勇气打赢登峰之战
刘江永:全球关注“战争碳排放”
用善治去应对环境风险
成本收益分析是基础,环境公正是前提,环境公开是条件。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真正的生态城市,应该指城市的生态化,而不是城市产业的生态化。
环保标准不能超越发展阶段
跟最高的国际环境标准看齐,既不现实也做不到。
绿色低碳转型来自发展需求
中国不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未来将难以在国际上生存。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改革攻坚 趟出深水区
创新转型 巩固经济成果
公平共享 解民生之忧
低碳环保 助力可持续发展
构建价值体系 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