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棍节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青年群体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意识凸显。“光棍节”是在中国高校慢慢衍生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新时代的大学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物质生活大大提高,开始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尊重善待他人,自信关爱自己。
其次,青年群体自嘲、纠结、从众的矛盾心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有着极大的改变,由先前的禁止到既不提倡也不反对,校园爱情一下子出现“井喷”,一对对小情侣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那些未找到合适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在羡慕的同时必须学会自我解嘲,寻找一个心理共鸣的群体,以解苦闷与烦恼,同时也向已恋爱群体宣告单身的自由与快乐,“光棍节”由此而生。
最后,新闻媒体的介入与商业的运作为“光棍节”推波助澜。[详细]
· 当商业介入,消费狂欢已与“光棍”无关
“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现已发展成了一种流行的节日文化。但是社会接受流行存在,并不能代表它能够在社会中正常发展。当“光棍节”受到市场的关注,商家们便开始利用这个节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此来增加销量。这正应了那句话“中国人可以把除了清明节以外的所有节变成情人节”,现在则升级到了“把所有节,包括自造节日在内,都变成购物节”。[详细]
毫无疑问,“双十一”节是一个被企业制造出的节日,而该“节日”在四年内飞速成熟,这标志着业界龙头企业已具备了“营造概念、教育、引导消费者”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但让淘宝从中受益,也发生效用外溢,惠及他人。网购狂欢概念一旦普及,在促销压力之下,包括苏宁易购、当当、京东等国内多家电商巨头也集体加入这场促销盛宴。[详细]
消费,以单身之名;购物,以光棍之义。似乎是“光棍节”这一怪异的节日,才促成了这一日的消费神话。但是,这显然经不起推敲。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商家“最高五折封顶”的“吐血跳楼价”促销噱头在前,光棍们至于打破头挤在网上,抢着下单吗?对于真正的男女光棍们来说,除了“11•11”,剩下的364日,天天也都是光棍节,这个日子对自己来说,实在附载不了更多的意义。
所以说,“双十一”这一天的消费狂欢,实在与是否单身无关,与光棍“脱光”无涉,只与众商家的折扣承诺是否兑现,是否暗藏猫腻有关。[详细]
· 又是价格猫腻?消费者怎么才能长点心
一次一次的价格战,使得电子商务领域成了无人操作的高速列车,不坐不行,这本身反映出的就是整个行业的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已经通过虚假竞争、价格欺诈等一系列“事故”,在电商战中体现了出来。[详细]
就在“光棍节”促销之前,曾经鏖战多日的“三国杀”电商价格战就因涉嫌价格欺诈遭到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没想到,相隔两个月的时间,相似的一幕再次出现,为何“价格欺诈”等现象一再发生?在商家盘算着光棍节促销收入的时候,莫要忘了“诚信账”。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对于价格欺诈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走在大街上,对于店铺外面的“跳楼价甩卖”、“清仓大甩卖”的标签或者声音,很多人早已不当回事;即便是大型商超如家乐福等,也曾深陷“价签们”的漩涡。在这种情况下,商业诚信并不会因为网下网上的区别而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价格欺诈行为的泛滥,必然深深刺痛社会诚信。反过来,诚信守信的商家,才可能得到更好的收益与发展。[详细]
· 节日文化在血拼中沦陷,我们应该如何寻根迎新
“光棍节”以一种嘻哈的色彩颠覆了曾经的沉重,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可是,当“光棍节”被商家彻底嫁接过去成为一个促销的舞台时,这个“美好的节日”又让人心中感觉一丝丝不爽。事实上,从去年那个“世纪光棍节”起,这个节日的狂欢主角已经从“光棍”转移到商家身上。当“光棍们”在这个舞台上莫名其妙当了一回主角时,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是占了便宜,还是跳进了陷阱。[详细]
用“沦陷”来描述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一点也不为过。曾经我们有社火、有龙舟、有赏月、有祭祖,而如今这些节日文化的表达方式一一“落伍”,那些领地已经被商业购物挤占。当所有的节日文化千篇一律地“自我陶醉”在买卖中时,中国节日文化的传统彻底“沦陷”了。
地方政府对于节日文化的遗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许多官员眼中,文化常常成为为经济搭台的木板,而节日文化更是一个可以造出经济“大舞台”的好木头,因为在节日里看“戏”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但是呼吁传统的回归,并不是对守旧的变相支持。我们现在呼吁回归的节日文化,也正是吃了“守旧”的亏,才被经济控制了话语权。在保留精华的前提下敢于取舍,才是节日文化发展的硬道理。
寻找每个节日的根源意义才是让文化夺取高地的好战略。当新生节日文化产生时,注重其背后的诉求才能看清节日需求的本质。“光棍节”的诉求在于社会青年单身问题。看清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针对此问题的解决途径有很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