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 观察 观点中国
    蛇年新春伊始,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就公开了公务车车牌,表示“禁止公车私用从我做起,求大家监督我”。伍皓此举,迎来舆论叫好;但随之也出现了反思之声。有评论指出:按照1994年中办、国办发布的“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作为云南省内的地厅级干部,伍皓配“专车”本身就违规。而伍皓在回应中,他提出了“微改革”的理念,并称鸡蛋里挑骨头无助于改革进行。

伍皓被誉为“财产公示第一人”,却为何却腹背受敌”?

    伍皓在答记者问时称,我曾被媒体称为“中国官员财产公示第一人”,那是2009年,但不仅内部会觉得你冒失、“不成熟”;你一公开舆论也来质疑你:你就公开的这一套房吗,怎么证明?我还一套房都没有呢,凭什么你就有了一套房?让你哭笑不得。不公开的反而啥事没有,在一旁看笑话。所以,公开财产的做法就坚持不下去。这次公开公车也一样,你不公开,没人会来过问你,你一公开,什么声音都会来:你凭什么要有车?他也不管你红河都是茫茫大山,就问你:总书记、总理都坐轿车,你凭什么要坐越野车,“谮越”呀!

    但是,中国要实现“第二次起飞”,不继续推进改革,能吗?[详细]

 

改革要大刀阔斧还是和风细雨,取决于注重过程还是结果

    公众期待的改革通常是希望疾风骤雨般的洗礼,让一切不公和贪腐像灰尘一样一扫即掉。但实际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疾在骨髓,不治将亡”。与其说民众期待的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如视为只是对美好公正的社会一个迫切的渴望。希望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现在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表面文章,隔靴搔痒不能根治,过于激烈的动作又会让“筋骨错位”,如此造成的不安与动荡同样更不是社会所盼望的结果。

    我们经历了太多“错位”的时代,中国折腾不起了,中国人民也被折腾怕了。既然和风细雨也可以润物无声,让改革萌芽成长,那我们或许不需要暴风雨再次来拍打这个社会。细流也可以有万钧之力,滴水同样可以穿透坚硬的磐石,我们要时刻记住,“滴水穿石”这只是一个常识。

 

改革现遇瓶颈,因过度依赖“顶层设计”导致基层改革失力

    改革的舆论环境变了,因为改革触及的利益更多元化了,网络化时代,人们表达意见也更随意、更方便了。不像过去,只要改革,舆论就支持,现在不一样,推出任何改革,哪怕只是一项很小很小的改革,反对的、质疑的、看笑话的、挑刺的,什么都会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改革就需要比过去更大的勇气,改革的风险也比过去要大得多。

    所以“聪明的人”就不肯去哪怕改变一点点,因为哪怕改变一点点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于是,大家都观望。观望什么?观望改革的“顶层设计”。

    上上下下都在呼唤“顶层设计”,但是有二:其一,中国前三十年改革的成功,从来都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都成功于基层的活力和创造。过度依赖“顶层设计”,则基层失去改革的动力,事实上改革是推不动的。其二,即便“顶层”设计好了,也还有个变成基层的行动、基层的实践的问题。[详细]

 

“微改革”要成为新时代改革问题的狙击手

    那么在有着如许“悲壮”的现实环境下,怎么把中国的改革伟业继续往前推进?对基层来说,中央提出“顶层设计”之后,应该怎样去行动和实践?

    “微改革”,就是针对现实中大家都司空见惯但却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一个一个细节、一个一个细微之处地去逐一研究出能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改进办法,一点一滴地去推出改革的细微举措。“微改革”是绝不激进、绝不冒进、绝不空谈、绝不作秀、绝不急于求成、绝不好大喜功、绝不超越现实。而是着眼于身边现实中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着眼于“小事”、着眼于细节、着眼于细微,采用“问题导向”的改革推进办法,做狙击手,把“问题”当成必须要击毙的敌人,一个一个地“狙杀”。[详细]

    当“微改革”汇集成一种超强力量,也必将推动改革的前进。然而,如果仅仅是几个地方极少数人进行小范围的“微改革”,还真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样的“改革”想要进入“深水区”,恐怕也不太现实。因此,我们需要“微改革”,更需要制度、法律层面上的“宏改革”,这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微改革”形成“星星之火”点燃的“燎原之势”;另一方面需要顶层设计,加快改革步伐。[详细]

 

从接力监督“公车私用”开始,让“微改革”在舆论场中放大

    事实上,更多的信息公开,意味着更多的监督,甚至是更多的质疑声、抢白声;主动公示信息的官员将面对更多的提问,做更多的解释。这也是信息公开、拓宽监督渠道的本义所在;唯其如此,才能把公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从官员接受舆论监督的角度说,伍皓部长有义务“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哪怕声音真的很刺耳;哪怕他的这辆越野车和牛气的车牌,的确是从前任那里接手的,他很“无辜”;哪怕比他级别更低的官员公然配备专车、公车私用,却没有被放在舆论的放大镜下

    但另一方面,对于敢为人先、扎实推进具体改革措施的官员,舆论监督应有一个“和风细雨”的态度,不能让改革者“压力山大”。真诚、切实的改革措施,理应得到民间善意的回应,让改革与民意形成良性互动,如此才能给体制内的改革以生存、发展的空间。[详细]

 

改革需要时间与成本,舆论应避免恶猜公权

    伍皓自曝车牌,与此前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试验一样,都表明了体制内呼应改革的愿望。个人愿望固然单薄,但也表达了一种立场。这种立场表明,公车改革存在社会愿望与体制愿望的交集点,这种交集是一项系统性改革必须具备的前提。有了这个交集,才可能有稳妥而高质量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文本设置,而应具有接地气并能得到响应的现实底色。

    在一般概念里,恶猜公权,固然可称作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思维前提,但是,不能恶猜那些愿意改革之举,无论是叫微改革还是其他。即使这种举动不那么完满,却也是值得呵护的萌芽。[详细]

 
相关阅读
标题图片
针对其“违规”配备公车的质疑,昨日,云南省红河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伍皓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乡镇长甚至村官都把公车专有化、私有化了,这是个不争的现实。”伍皓称“违规”配备公车的确是个问题,但“正省部级以下一律取消公车”的做法并不现实,需想出其他解决办法。
微改革能否成为改革的新力量?
你认为改革应该开展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是大刀阔斧地劈斩荆棘,还是和风细雨地润物无声。
往期回顾
标题图片
春晚三十载,学会先破后立
标题图片
安“监”上路,才能平安回家
标题图片
反腐是谁的战争?
    微改革的探索、尝试不少,但也有很多是停留在解决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没有看到牵制改革的深层问题,使得改革常有,问题却周而复始;一些制度改革,往往还是在原有框架上做文章,部门拆分重组、法律规章叠床架屋,表面上变化大,实则无所建树,改来改去又走回老路。
    真正的改革,必须紧抓权力问题的总线。无论是微改革,还是制度改革,偏离这点,都可能形成落差。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