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十年国企改革停滞”简单而武断 |
认为近十年来国企改革停滞的观点是一种简单而且武断的说法。2002年十六大以后,国务院迅速挂牌成立了国资委,以核定主业和推进联合重组为主线,推进中央企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各地也通过改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实施有进有退的调整,发展形成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优势企业。同时,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退出市场。[详细] |
国企改革自1978年起步,已经走过三阶段 |
国企改革很早就起步了,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国企改革就迈开了步伐,在争论和探索中,国企改革已经走过了三阶段。
从1978至1992年是第一阶段,是实现“松绑”、“扩权让利”的阶段;1993至2003年是第二阶段,国企改革进入了市场经济转轨期,改革的目标是努力让国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促使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以后,国企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国企改革努力向法治市场经济迈进,2009年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国有企业确立了法理地位,国企改革朝着“法治下的市场经济”迈进。
国企改革是大大推进了,但争议并没有减少,现在,对国企改革的议论更多更强烈。[详细] |
国企改革的“步履维艰”,到底有多难? |
中国国企改革是世界经济史上少有的大难题。
或许在国际企业经济领域中,很难找到像中国国企改革如此引发关注和热议的经济体制改革了,不仅经济学界分野站队为之热烈争论,企业界老板、高管也高度关注和参与热议,就连普通民众也热情地参与议论。长时间以来,对国企的看法就大相径庭,赞誉者说:国企维护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稳定局势,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国民经济生活基本稳定的必不可少的保证。非议者言:国企占据了垄断的制高点,坐收渔利;国企占住了“母乳”,不管风吹雨打,都能养得肥肥的,而让众多的民营企业讨着“剩汤”喝,步履艰难,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详细] |
改革原则1:面对市场,改变“一家独大”的垄断 |
国有企业将直接面对市场,在完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逐步减少对企业投资的政府审批,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建立有别于党政干部的企业领导人员选任机制。国企必须改变原来“一家独大”的状态,着力构建一个与民营企业共赢发展的机制,构建公平竞争格局,加大股权多元化力度,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
同时,加快企业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变革。当然,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国有公司,还要保证国有的相对控股权。这实际上也是国资委主任王勇所说的,国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详细] |
改革原则2:对国企分类,公益和竞争分类监管 |
深化国企改革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和完善对国企的监管。国企改革的推进,将在对国企进行公益性和竞争性分类的基础上,强化监管措施,形成更加完善的国企国资监管体系。
对于公益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两类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着力监管。
首先,对于公益性国企的监管,有人则建议: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门监管规范的条件下,引入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和BOT等以协议约束的监管机制,以吸引和鼓励非公资本共同参与公开公平的竞争,促进国有企业通过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同台竞技提高营运效率。
其次,对于竞争性国企监管一定要遵循商业市场的运作规则。比如,国务院研究中心企业所的专家表示,国资委对竞争性国企董事会的绩效评价,要以资本权益的增值性和资本资产的流动性指标为重点,不宜直接采用经营性的绩效指标。按照资本收益原则,由董事会实施资本价值最大化管理。[详细]
|
政企分开势在必行,让国企民企逐鹿中原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急需真正地实行政企分开。
在现代经济体中,政府通常不干涉和参与任何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通常是限制自身在制定法律法规、货币及财政政策、行业政策中的角色,政府不应该介入企业的运行和业务发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促使经济向富有活力、高效、高质量以及减少腐败的方向发展。当前,国企的改革应进一步开放关键战略性行业,引入更多更开放的竞争。
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济实践表明,垄断和寡头政策很少能激发创新和提升效率的,垄断企业往往会利用其优势,谋求强大的政治权利,再为其所用。国企改革应该作为对关键战略性行业实施改革的典型事例,确实改出实效,以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的增长。这样,也有利于给民营企业让出更多空间,使各类民营企业能有更多发挥能动性的机会,促进企业创新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