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聚焦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头戏。形形色色的“择校热”,不仅助推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更让公平教育权利走向货币化、权力赎买化。好在这些年,为破解择校热,职能部门也从顶层设计上弥合断裂。

     

  • 取消择校生的步子可以更快一些

     

     

     

    择校生是怎么产生的?有数据称:2013年高考,西城区文科一本率51%,东城区47%,海淀区29%,朝阳区25%,丰台区24%,西城区跟丰台区相比差出一倍多。这在其他大中小城市,基本也是相差无几的现实,有高考霸王班、霸王校,就一定有地方教育的弱质短板陪衬着。家长不是傻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凡有点办法、有点能量的,谁不想把自己孩子的起跑线偷偷往前挪一挪?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在配置与使用中“削峰填谷”,凭什么要求家长在择校的时候“大义灭子”呢?

     

    北京今年“全面取消择校生”,优质高中名额不再“推优”,让划片就近入学的声音更加真实了一些、可信了一些。这当然有个大背景:今年教育部在推进教育公平、破解择校难题上,明确给出了时间表——“到2017年,19个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更透露,今后主管部门还将从学校管理模式改变的层面来破解“择校热”。

     

    取消择校生的步子可以更快一些:一方面,要从制度设计上强制推进,尽量少留下类似“5%”这样的政策口子;另一方面,长远而言,“强校带弱校,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等配套改革亟待深度推进。教育公平也是百年大计,动真碰硬才能梦想成真。[详细]

     

     

  • 不能让划片入学成为学区房的“盛宴”

     

     

     

    近几年,就近入学政策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举措,在很多城市已经实施。可是很多家长在了解了家门口的学校、作过一番考察、算过一笔成本回报账之后,却宁可起早贪黑、全家陪读、让孩子从小备战小升初考试,也要择校。家长的选择无可厚非,因为在很多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无论历史文化、办学传统,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谁又会甘心放弃更好的学校而让孩子就近入学呢?

     

    那么,怎样才能既不违背政策,又能进入好学校呢?很多人把目光转向了学区房。在名校的片区拥有房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就近入读名校。于是,学区房的价格应声而涨。在济南,名校学区房的价格已接近房屋均价的2倍。尤其是在有的城市严格划定学区、出台择校生不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等配套政策以后,择校便开始由拼关系、拼条子转向拼财力、拼房子。 

     

    就近入学,禁止择校,既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也是整治当前教育领域诸多顽疾的突破口。但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自觉自愿地就近入学,必须靠地方政府落实教育责任,尽最大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改革应试教育制度,严格落实配套政策。否则,就近入学政策难免不会演变成一场学区房的盛宴。[详细]

     

  • “划片入学”更显公平

     

     

     

    这次北京改革中考招生政策,取消择校生、优质高中拿出一定名额分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等,可以看作是对义务教育划片招生政策的衔接。这也就增加了普通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对于保障划片入学之后的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教育部要求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各地能否率先把优质初中纳入这一目标之内。教育部提出了90%的目标,可是各地在落实的时候,这个目标中应该包含哪些学校,哪些学校又可以在90%之外,又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实际上,社会关注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焦点多集中在那些优质学校、优质资源,在招生、资金配套等方面享有各种特殊优待。如果,进入90%目标以内的都是些普通初中,而10%皆是优质初中,那么,改革的效果无疑打了折扣。在接下来的落实过程中,应警惕有些地方以此方式架空划片入学改革。而最佳策略,就是把优质初中推在改革的潮头。

      

    要想让每一阶段的招生都经受得住公平性的质疑,须继续压缩招生的非正常操作空间,需要更负责的公开、透明机制。过去民众对一些优质学校的不满,其实并不是反对所有好的学校,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不够公平,总是为特权、为各种关系、门路留下一扇后门。这次北京中招全面取消择校生,是一个进步,就减少了不透明操作的空间。如果,例外总是难以避免,那么,例外招生就应该置于更严格的监督机制下。例外招生的学校有责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向社会公开其招生结果,并向公众说明缘由。[详细]

     

     

  • 均衡教育资源是关键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如果说硬件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即便教育部出台了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指导意见,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办法掏空教育部小升初新政的政策善意。[详细]

     

    (编辑:杨公振)

结束语

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的目标任重道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是重中之重,划片入学无疑是政府下的一记猛药。虽然这一政策还需要更完整的配套政策辅助完成,但是它的推出,必然会给更多孩子带来平等的教育环境。教育平等了,让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证,社会平等就迈出了新的一步。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