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2011年2月份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定于2011年1月31日(周一)14:0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二楼多功能厅召开2011年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余勇: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前来参加中国气象局2011年2月新闻发布会,再过3天就是我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春节了,在此,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各位媒体朋友及你们的家人拜个早年,供祝大家兔年大吉,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在过去的一年里,气象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以及社会公众的高度肯定和关注,在此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在2011年,我们能与各位媒体朋友携手并进,继续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侯变化等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
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同志;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高工王秀文同志;国家气侯中心气侯应用与服务室正研高工张培群同志。
今天新闻发布会有以下几个内容:2011年春节期间天气趋势展望及天气情况,华北、黄淮气侯干旱及气象服务情况,1月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1月国外重大气侯事件等。下面首先请陈振林司长就入冬以来全国气温情况,南冻北旱情况进行介绍,并向大家介绍一下春节黄金周期间的天气以及气象部门针对南冻北旱的服务情况。
2011-01-31 13:42:24
- 陈振林:
谢谢余勇主任!新年将至,余主任第一次跟媒体朋友在北京见面,我们也都非常高兴。下面我跟各位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2011年春节期间天气趋势预报及服务提示。
2011年春节假日期间(除夕至初六),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雨雪天气少。
(一)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春节期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暖气团活动将逐渐活跃。1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状况将逐渐得到改观。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1~2℃,其中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东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偏高3~4℃。
(二)假日前期基本无降水。除夕至初四(2日-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将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基本没有雨雪天气,风力不大,气温回升。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雾。另外,5日-6日,新疆北部有小到中雪。
(三)假日后期降水增多。初五至初六(7日-8日),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大部、华北地区南部等地有小雨(雪);西南地区东部、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小雨。
(四)气象干旱区基本无有效降水。初四(6日)之前,华北、黄淮等气象干旱区基本没有降水;初五至初六,上述干旱区局部可能出现1毫米左右的降雨。
2011-01-31 14:03:19
- 陈振林:
特别提示一下,公众可登陆中国天气网(www.weather.com.cn)查看国家旅游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推出的《2011年春节出游 寻找最浓“年味儿”》专题,获取最新天气预报和旅游服务信息,合理调整生活和出行安排。
天气晴朗少雨,总体对出行有利,但北方空气干燥需注意补水保湿;
注意适时增添衣物,健康享受假日休闲生活;
燃放烟花爆竹须在指定点进行,并要注意用火安全;
局部地区需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2011-01-31 14:06:46
- 陈振林:
我们回顾一下1月份整体天气气气候特征
2011年1月,我国平均气温明显偏低,降水偏少,且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一)气温明显偏低。入冬以来(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1月30日),全国平均气温为-6.0℃,比常年同期(-4.9℃)偏低1.1℃。除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气温略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一般偏低1~2℃,其中东北中部及内蒙古、新疆、甘肃、贵州、广西等省(区)部分地区气温偏低2~4℃。
2011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8.4℃,比常年同期(-6.0℃)偏低2.4℃,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除青藏高原大部及周边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其中新疆中北部、内蒙古中西部、贵州大部、湖南南部、江西西南部、广西等地偏低4℃以上。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重庆、陕西、甘肃为次低。
2011-01-31 14:14:57
- 陈振林:
(二)降水偏少,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0毫米,比常年同期(10.7毫米)偏少2.7毫米。
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及青海西部、新疆中南部、西藏西部等地1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其中华北东部、黄淮等地偏少8成以上,北京、天津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值,河北为次少;而云南大部、四川中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云南西南部偏多2倍以上,四川降水量为历史次大值。
2011-01-31 14:15:10
- 陈振林:
第三个发布的内容是南冻北旱发展的情况以及成因的分析,还有针对气象灾害采取的气象服务情况。
首先介绍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和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分析及气象服务情况。
(一)南方地区出现3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1月1日-6日、10日-11日和16日-21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3次明显的低温雨雪天气过程。此次低温雨雪天气具有总过程时间长、气温变化大、低温雨雪日集中等特点。其中第一次过程(1日-6日)冻雨时间长,降雪范围广,但强度较弱,降雪范围集中在湖南、贵州两省。第二次过程(10日-11日)冰冻范围小,雨雪强度弱。第三次过程(16日-21日)雨雪强度大、范围广,湖南、贵州等地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低;湖南、贵州两省平均低温日数为11.5天,较2008年同期(13.1天)略偏少,为1961年以来次多值。
受低温雨雪天气影响,西南东部、江南等地降水量普遍在10~50毫米,最低气温均低于0℃,江南中北部地区积雪日数超过10天,最大积雪深度大于10厘米。贵州大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广西东北部、重庆东南部、云南东北部、江西中部以及四川和福建的局部地区出现冻雨,其中湖南、贵州两省所受影响最为严重。贵州、湖南局地冻雨日数在3~9天,贵州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达10天以上,电线覆冰厚度在5~20毫米,贵州威宁等地冻雨日数超过20天。
2011-01-31 14:16:24
- 陈振林:
(二)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发展
去年10月以来(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月28日),华北、黄淮、江淮北部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其中山东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不足1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中南部和黄淮、江淮大部降水量偏少5~9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6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仅4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2%,为1971年以来最少、1961年以来第二少,仅次于1970年(35.3毫米)。截止1月28日,华北、黄淮、江淮北部等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40~60天,部分地区达到60~80天,河南局部地区超过80天。
由于降水量显著偏少,连续无有效降水时间长,致使黄淮、华北气象干旱迅速发展。目前,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等地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河南大部、山东大部和苏皖北部达重旱或特旱等级。
2011-01-31 14:17:48
- 陈振林:
(三)我国“南冻北旱”的成因分析
近期我国出现“南冻北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北方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二是输送至北方的水汽异常偏弱;三是输送至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
其中一、二两个方面是目前正处于成熟期的拉尼娜事件间接影响的结果,而第二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冷暖空气长期无法在华北黄淮等地形成有效的交汇,致使这些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形成干旱;一、三两个方面原因使得在我国南方形成有利于冷暖空气有效交汇的形势,造成了较强的低温雨雪天气,特别是在广西、贵州和湖南等省(区)的特定地理环境下,对流层中下层形成了“上下冷、中间暖”的空气层结,出现低温冻雨。
2011-01-31 14:18:19
- 陈振林:
(四)“南冻北旱”的气象服务情况
1. 全力做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服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部署指导气象服务工作,适时启动应急。中国气象局领导高度关注雨雪冰冻情况,郑国光局长等领导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安排部署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服务工作。中国气象局转发了国务院应急办《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做好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及时传达了国务院抗旱减灾专题会议精神,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采取超常规手段切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为全面应对雨雪冰冻灾害,中国气象局于1月5日、1月16日两次启动Ⅳ级应急响应,贵州、湖南、江西、广西、重庆、云南等省(区、市)气象局也根据实际天气情况相继启动Ⅳ级-Ⅰ级不同等级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密切监测有关雨雪冰冻天气的实时变化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做好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2011-01-31 14:18:52
- 陈振林:
二是强化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天气会商。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周密部署,严密监测、精心分析、滚动预报、及时预警。2011年1月,中央气象台联合贵州、湖南等省气象局共发布了32期冰冻天气黄色预警。全国省级气象部门共发布低温雨雪冰冻相关预警信号330余次。贵州省气象局紧急为全省国家级气象台站紧急配发人工观测设备,在自动观测设备被冻结时,采取人工观测确保气象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预报服务需求,启动了18次探空加密观测;江西省气象部门的移动应急指挥车随时待命,及时赶赴灾情现场开展监测预报服务,在1月19日启动IV级应急响应后更是开展了每3小时一次的电线积冰超常规加密监测;重庆市气象局从2010年12月-2011年1月共开展降雪加密观测241站次。中央气象台继续强化每日早间会商,并针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组织召开临时加密会商,对于可能出现的灾害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通报。湖南省气象局和广西区气象局平均每日组织召开1次专题天气会商,贵州省气象局和重庆市气象局平均专题会商频次达每日2次。
2011-01-31 14:22:02
- 陈振林:
三是深化部门合作,加强决策和专业气象服务。1月,中国气象局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针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37期,其中《重大气象信息专报》11期,制作《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快报》11期、《春运气象服务专报》15期,并基于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将有关专题服务材料发送给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并及时向各部门与气象相关的应急责任人发送冰冻天气预警短信。贵州、湖南、广西、江西、重庆、云南等省(区、市)气象局共制作低温雨雪冰冻相关决策服务材料300余期,向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发送决策气象服务手机短信20余万人次。
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及时主动了解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民航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等部门的气象服务需求,做好针对性服务。贵州省气象局针对全省电力、烟草、工务段、电网公司、保险公司等行业的专业用户开展气象预警短信和特别提醒服务1.1万人次;湖南省气象局共制作发送专业服务产品800多份;广西区气象局为广西电网、南宁铁路局、广西交通局客运科、广西超大运输集团等专业用户提供气象服务专报34期。
2011-01-31 14:22:29
- 陈振林:
四是加强公众气象服务和对外宣传。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以后,中国气象局及时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南方低温雨雪天气情况。1月,中国气象局通过中央电视台以及凤凰、阳光、旅游、澳亚、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25个国家级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低温雨雪冰冻预警服务,累计播出气象节目960余档,增加直播连线12次,发布相关预警预报信息145次。中国气象频道累计制作新闻直播节目125档、专题类节目15期、访谈类节目7期、预报类节目240档,发布预报预警43次。中国天气网推出三个低温雨雪相关网络专题,发布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专家访谈等200余篇,专题累计流量过百万。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湖南、广西、江西、重庆、云南等受灾害影响较大的省(区、市)气象局1月份共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通报会12次,发布新闻通稿18篇,接受媒体记者采访158人次,与气象部门外媒体合作开展气象服务宣传报道或专家访谈8次,在各类媒体发稿约1000篇,气象预报预警手机短信累计受众达2亿7千万人次,气象声讯电话拨打量超过150万人次,在电视、广播节目中加挂或插播低温雨雪冰冻相关预警信号近500次。
2011-01-31 14:22:52
- 陈振林:
2.积极开展各项抗旱气象服务
一是及时部署各项抗旱气象服务工作。1月22日、27日和30日,中国气象局先后三次组织召开抗旱气象服务专题会议,对抗旱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及时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地做好当前的抗旱减灾气象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气象干旱的监测预报预测。10月以来,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加强了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六省气象局的滚动会商,针对气象干旱区短期、中期、延伸期天气预报和气象干旱发展趋势,及时组织进行天气、气候专题会商,每5天滚动更新旱区未来30天的气候预测意见,及时将最新的预报预测意见报送相关领导和部门。10月以来,全国气象部门共向各级党政部门报送抗旱决策气象服务材料80余期。同时,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了冬春季干旱监测,特别是加强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地持续气象干旱的滚动监测、加密监测和移动监测。
2011-01-31 14:23:05
- 陈振林:
三是重点聚焦旱区为农服务。针对气象干旱对农业的可能影响,重点关注气象干旱区冬小麦的抗旱防冻工作,提出冬灌等抗旱措施建议。去年10月以来,共发布119期气象干旱相关服务产品,并及时发送涉农部门。
四是加强抗旱人工增雨(雪)作业。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加强旱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及预报,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010年10月至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六省气象部门共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359次。其中飞机人作业56架次,作业时间约97小时;地面作业359次,共发射增雨火箭1401枚、炮弹1789发,燃烧烟条50根,增加了部分地区的降水,在抗旱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01-31 14:23:22
- 陈振林:
关注与建议
(一)气象服务提示
2月仍是隆冬季节,须关注低温雨雪天气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北方旱区需继续做好防旱抗旱的相关工作;中东部大部地区则需注意大雾对道路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注冷空气对公众生活的影响。2月冷空气活动多,大风降温、霜冻天气多发,体弱人群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疾病。公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
防范雨雪冰冻天气对交通的影响。2月份,在冷空气间隙期,南方地区的气温会逐渐回升,若再遇冷空气南下,容易出现雨雪冰冻天气,需做好公路、铁路、输电线路的除雪除冰作业准备。
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区需做好抗旱工作。2月份,华北、黄淮等地气象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需做好冬灌抗旱工作。
中东部地区须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2月是中东部地区容易出现雾霾的时段,各地需防范其对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2011-01-31 14:23:34
- 陈振林:
(二)农业生产建议
北方冬麦区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小麦返青生长安全越冬。“立春”节气将至,北方冬麦区土壤将逐渐解冻,各地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划锄、松土,保墒增温;根据墒情和苗情,适时浇灌返青水,增施有机肥,促进冬小麦适时返青生长,培育壮苗。
南方地区及时排渍追肥,促使受冻作物恢复生长。江南、华南等地应及时清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缓解农田土壤过湿的状况;对于前期遭受冻害、长势较差的作物,要适时增施有机肥,促使受冻作物恢复生长。华南南部应适时做好早稻播种育秧工作。
牧区和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须防风防寒。各地要及时加固温室大棚,并采取保温增温措施,确保棚内作物正常生长;备足牲畜饲料,做好圈舍加固、保暖工作;出现降雪的地区要及时清除棚顶、禽畜舍顶积雪,防止被压受损。
2011-01-31 14:24:04
- 陈振林:
下面介绍1月份国外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一)寒流、暴雪
1月上中旬,低温寒流席卷亚洲大部,寒冷天气导致印度至少129人死亡,孟加拉国12人死亡,俄罗斯东北部出现-60℃低温,日本连降暴雪;上旬,美国南部和东北部遭遇暴风雪袭击,交通受阻,3000多航班取消;下旬,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遭遇寒流侵袭,局地气温降至-43℃,造成4人死亡。
(二)暴雨、洪水
1月,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因持续暴雨多次遭遇洪灾,导致30多人死亡,近百人失踪。下旬,洪水向澳大利亚东南内陆蔓延,多个城镇受到威胁。
1月上旬,菲律宾南部连降暴雨,强降水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53人死亡,19人失踪。中旬,斯里兰卡遭遇强降雨和强风袭击,多地发生泥石流和洪水,导致27人死亡,12人失踪;巴西东南部因持续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导致近794人死亡,430人失踪,成为巴西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泥石流事件。
(三)龙卷风
1月6日,印尼中爪哇遭龙卷风袭击,造成多间民房倒塌。
2011-01-31 14:24:51
- 余勇:
谢谢陈振林司长的发言,下面进入记者朋友的提问环节。
2011-01-31 14:25:13
- 新华社记者:
我想把干旱的问题再具体一点,去年冬天到现在,北京地区一直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雨雪天气,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马上就要到立春了,我们是否可以判断,今年北京是一个无雪之冬呢?
2011-01-31 14:25:28
- 余勇:
我理解您提的问题可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北方干旱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二是未来几天,立春之后的天气趋势怎么样。今天正好有两位专家在这儿,第一个关于北方干旱和最近北京少雨雪的原因请张培群研究员回答,后面趋势的预测请王秀文研究员回答。
2011-01-31 14:25:57
- 张培群:
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刚才陈司长讲的北方干旱跟北京地区出现少雨雪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其中的原因也是比较接近的。从去年10月份以来,应该说主要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北方冷空气相对势力非常强。第二就是西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相对比较弱,比较弱的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水汽输送作用非常弱,在强冷空气的作用下,基本上没有在北方地区形成有效的冷暖空气的交汇,这样就造成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在内的气象干旱。
至于深层次的原因,刚才主持人也讲到了,深层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在去年的11月以后,极地地区的大气环流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调整,这种调整使得极地地区的冷空气扩散南下,并且这种环流形势维持的时间相当长,一直维持到了1月的中下旬,这也是我们近期北方地区开始回暖的原因,这个也是我们前期冷空气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011-01-31 14:30:10
- 王秀文:
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刚才说北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降雪,这也是比较异常,是初雪偏晚的年份,但是还不能说这个冬天就不会出现降雪。我们知道2月份也可以出现降雨,也可以出现降雪,有的年份在3月份还出现降雪,现在还不能说今年北京是无雪的冬天。
2011-01-31 14:30:31
- 余勇:
谢谢两位专家,两位专家就媒体感兴趣的问题做了解答,下面继续请媒体朋友进行提问。
2011-01-31 14:32:26
- 中国气象报记者:
最近新华社发了一篇文章,梳理出关于能够影响今年春运的五大枢纽性的单位,其中中央气象台就名列其中。我想问一下,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级的单位,中央气象台为春运的交通以及民生、生活、出行等等方面所做的前期的准备和后续即将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谢谢!
2011-01-31 14:32:43
- 陈振林:
前期由于南方在1月份之前也出现过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大家都非常关注,特别是1月份以来比较强的过程之后,又赶上春节,气象服务怎么能保证春运最小程度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这个问题社会公众关注,相关的部门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在去年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这样国家的专项预案之后,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常态化机制,越来越完善,所以今年针对可能会发生的这些恶劣天气对春运的影响,气象部门是高度重视的。
2011-01-31 14:43:41
- 陈振林:
从1月15日起,前期也做了周密部署,1月15日开始启动春运专题服务的专报,每天对交通、电力,包括相应的农业,旅游等等各个部门制作有针对性的服务材料,及时发送。同时及时了解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这期间与气象部门都进行了沟通。我理解你讲的联动,如果来到中央气象台,体会最深的就是在我们的工作平台上,特别是冰冻期间,比较严重的那些日子,除了我们的预报员之外,还可以看到来自交通运输部的专家也坐在这里联合会商。大家并肩作战,所以联动的效果非常好。
另外,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气象局在中国天气网上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的网页,也是为了方便大家及时了解春运,包括出行各方面的信息,这一块儿我相信随着制度和机制越来越完善,我想不管是今年还是今后任何时期,遇到恶劣天气联动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包括这次对南方电网、国家电网,我们也进行了沟通,对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我们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为今后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1-01-31 14:43:58
- 余勇:
谢谢陈司长,我稍微补充一下。大家知道,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我们也带来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坏事变好事,后来经过事后的总结、反思,我们在这几方面得到了加强,一个是各有关部门准备早,包括中央气象台还有其他单位,以及刚才陈司长讲的旅游、交通、电网公司等等。第二,部门之间的合作、服务更加有效,更加密切。第三,有关方案做得更加扎实。经过这几方面的加强,大家都是瞄准一个目标,一切围绕春运,一切为了春运开展工作。
2011-01-31 14:44:42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陈司长,在即将出现的春季,我们一直在持续无降水、干旱,会不会有冬春连旱的可能性,可能性有多大?另外华北、黄淮地区持续无降水,降水明显偏少的情况下,对今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产生会有多少影响?
2011-01-31 14:44:57
- 陈振林:
你提的这个问题大家不管是决策者还是公众都比较关心。实际上刚才提到了,现在发生的华北、黄淮地区的气象干旱,目前还是气象干旱。因为就农业而言,前期条件比较好,对冬小麦越冬没有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这些地方冬灌,包括水库的蓄水等等各方面前期做的比较好,尽管出现了人畜饮水、大城市供水的压力,但是还没有出现供水困难的情况。
干旱发生在冬麦的粮食主产区,大家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出现冬春连旱,气象部门也是密切关注,气象预测也是滚动预测,除了短期预报以外,每十天都在滚动延伸期的,比如说十到二十天,三十天这期间,国家气侯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也在及时进行会商。我们不希望出现冬春连旱,但是3月份到底能不能持续无降水,现在还很难确切的、100%告诉你是偏多还是偏少,但是对这个过程我们会及时的滚动预测。目前初步来看,2月份还是偏少的趋势,我们希望2月份来一场及时雨,缓解干旱。
2011-01-31 14:45:25
- 陈振林:
另外第二个问题是对北方的沙尘暴,我们前期在做气象服务工作当中也部署了。大家知道沙尘暴的发生有几个条件,一个是北方的冷空气,几个方向的冷空气,地面的状况,如果冬春雨水量,降雪比较多的话,地面扬沙,沙源的条件就会差一点。但是今年华北黄淮干旱,前期像内蒙古、新疆北部,有的沙尘暴输送源是在境外,但是内蒙古、新疆的降水还是不少的。华北、黄淮持续干旱如果遇到强冷空气,本地的扬沙可能会引起沙尘的天气。这一块儿我们已经在针对结合短期气侯预测,对冷空气的预测,对地面状况的结合,来密切监视着及早发出预警,尽大程度的避免沙尘暴对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2011-01-31 14:46:37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我也提到了现在华北地区的气象干旱,咱们气象局在针对气象干旱所做的人工影响天气的工作能介绍一下吗?
2011-01-31 14:46:49
- 陈振林:
刚才讲了应对北方华北黄淮的干旱四个方面的举措,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加强监测预报会商,加强部门联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加强节日应急值守。抓住有利的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雪的作业,在1月26日到28日的过程当中,因为在华北的南部,包括安徽北部,江苏北部,还有黄淮偏南的地方有一个弱的过程,组织了跨区的人影作业,包括山西一些地方及时组织了人工增雨雪的作业。像这一次节日后期有一次过程,针对后面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对可能作业的气象条件要密切的跟踪。每天天气预报会商的时候,如果旱区有降水条件的话,我们分析它的潜力、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可行性,特别要强调跨区域作业。当然了,晴空万里的条件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没有条件进行人工增雨(雪),之所以进行增雨(雪),还必须有条件增加降雨的发生,我们通过人工的条件适当的增加降雨量。
2011-01-31 14:47:09
- 余勇:
各位媒体朋友,很抱歉,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只能告一段落,我们的同事下面还可以进一步交流。
兔年的新春即将来临,在此衷心祝愿大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我是第一次坐在这里来主持,我是这个大院的新兵,今后还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多多关注,多多关照,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
2011-01-31 14:50:02
图片内容: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余勇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主席台
新华社记者提问
国家气侯中心气侯应用与服务室正研高工张培群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气象报记者提问
陈振林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结束后陈振林接受记者采访
发布会记者席
相关新闻:
- 中国气象局2010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
- 中国气象局2010年12月份新闻发布会
- 中国气象局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
- 中国气象局局长:全球变暖持续 坎昆难达全面协议
- 中国气象局2011年1月份新闻发布会
图片大图: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
中国网 胡迪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余勇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胡迪
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胡迪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国家气侯中心气侯应用与服务室正研高工张培群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国气象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陈振林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胡迪
发布会结束后陈振林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网 胡迪
发布会记者席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