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让全国人民记住了“哈药集团”这个名字。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老牌企业,位列全国医药百强,其“做良心人,制精品药”的企业理念也颇受社会推崇。然而,如今当哈药集团再次进入舆论视野,人们看到的却是药厂附近居民常年不敢开窗,夏天都要戴口罩;地上堆的、水里流的、空中飘的污染物可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这并不是一个穷得没有钱治污的企业。哈药集团在 “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蝉联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百强第一名,其旗下四大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已超300亿元。但是,有钱为什么不治污?是不愿意花钱,还是花钱也治不了污?没有真相。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即使当地民众怨言滔天,媒体一次次揭露曝光,看起来,也丝毫阻挡不住企业在排污这条道路上一路走到底。在这过程中,企业就充分地显摆了自己的某种能量。你曝光你的,我污染我的。你反对你的,我继续卖我的药。【详细】
企业的效益固然重要,但是民众的健康权更不容漠视。污染的持续对药厂意味着利润,但对于居民却意味着健康权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可选择项并不多。本质上这不是一个在污染和民众健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问题,不是可以对排污问题视而不见、得过且过的问题,而是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视角下,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的获取,其核心是民众的权益。脱离了民众的权益,即便能造出更多的好药,意义又何在?一边是药品的生产,一边却是药厂的污染,这样的药物也不免带上了些许黑色幽默。“追求人类健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详细】
联想到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除了企业受利益驱动、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之外,似乎总也少不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失察、失职乃至纵容的影子,往往是,政府与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企业捞钱、政府捞政绩。“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如何让哈药这样的“老虎企业”能够有真正的环保意识呢?
企业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但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哈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置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于不顾,除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之外,与政府的监督严重缺位乃至纵容也不无关系。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地位和影响都相当高、相当大的企业的污染问题,就眼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关键还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没有“打老虎”的决心、有没有“一视同仁”的工作作风。唯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够“一碗水端平”了,环境污染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企业的责任意识才能够真正确立。【详细】
哈药集团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三成、每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以至于当地政府“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在企业搬迁的问题上投鼠忌器,难以壮士断腕。
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治理污染“刑不上名企”,其危害远远超过企业污染本身。一方面,“抓小放大”,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透支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造成极坏的“破窗效应”,导致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同时,对污染企业的纵容,就是对人民健康的无视,群众不得不继续忍受废物、废水、废气的困扰,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GDP让路。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共建生态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都必须履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治理污染彻底走出“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怪圈,严格执法,秉公办事,让每一起污染行为都能得到有效处理。【详细】
哈药这个“做地道药品,做厚道企业”的“百强企业”干了件既不地道也不厚道的事儿,而且还在屡遭投诉、屡遭曝光的情况下很淡定地继续水陆空全方位立体排污,果然是有气场!这气场从何而来?是哈药没把他们一直追求的人类健康放在眼里,还是地方政府把哈药捧在手心,偏爱到忘记了还有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