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晶:中国经济,进取之中防止“成长陷阱”
    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经济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届政府已经迎来第五年任期,这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巨大的潜力等待开发。我们非常关注:中国经济在这五年当中有着怎样的进步?未来发展还有怎样的空间?[详细]

张晓晶谈中国经济五年之变

张晓晶谈中国经济五年之变

    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经济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巨大的潜力等待开发。

完全依赖外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要变
    全球化到今天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不一定叫逆转,但是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过去那样的全球化可能很难存在了,就是完全有利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扩大贸易份额,然后出口大量产品,这个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这个问题不是短期问题,是我们遇到根本性转折的一个信号,就是未来不能太指望外需了,尽管我们还需要一定的贸易份额。而且我们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出现竞争,包括服务业,在发达经济体只有服务业才更有竞争力。这是我们将来应对的挑战,同时跟我们相关的就是必须要扩大内需。
防止“成长陷阱”首先要打破垄断
    “中等收入陷阱”类似这些问题,第一要推进市场化,打破垄断,只有打破垄断,一起竞争的时候,才能起来。无论是实业还是金融都要打破垄断,我们金融那是虚的,它获得的那些利润都是利差,这样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第二就是创新。创新从哪儿来,也是打破垄断才有创新。当然我们说国家要支持,但是更多的是要市场激发活力。第三是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必须解决。政府要让更多支出属于民生。第四在中国的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风险,我们要防止外部冲击。很多最后出差错的情况是外部冲击,一下子给它冲跨了。

高峰对话

王小广:2012,中国经济走向何处
王小广:2012,中国经济走向何处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不等于要保护该淘汰的过剩的东西。实际上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资金流就自然向实体经济流动。国家也要引导资金流向创新科技进步的项目,让产业政策来发挥作用。
郭田勇:金融改革才是根本之道
郭田勇:金融改革才是根本之道
    还是要依靠深化金融改革来解决,深化改革放宽银行业,包括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到金融机构里,把金融机构的这个量进行做大,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放开。

各方评论

孙晓莉

孙晓莉谈社会管理五年之变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矛盾与机遇并存,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和提高社会管理,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显得特别迫切。

政府与民间互动日益频繁
    从政府这一主体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集民智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问政越来越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网络问政,各级领导干部可以广泛收集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地把握具有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拓宽信息渠道,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舆情应对能力;可以及时听取、研判、吸收、论证社情民意和来自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为自己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实现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民众认同和配合。
“工”“农”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有着明显的差别,他们年纪轻,而且缺乏务农经验;对农村的情感较少;受教育水平较高;绝大多数没有结婚,因此也没有家庭经济负担,他们的父母也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他们外出不只是为了打工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希望获得城市居民的地位和身份,享受市民权利。这些新生代既有可能像第一代那样到了一定的年龄重新返回乡村,又有可能会长期留在城市。不管怎样,他们现在对农村的依赖不那么强,而对城市也没有建构成强有力的社会认同,更没有形成确定的城市化预期。从这个层面上看,他们是半城市化的主要人群。

高峰对话

丁元竹: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从最初的社会治理,到后来的政府的介入,再到后来的社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介入,不同历史阶段,面对的问题不一样,采用的治理方式也大不一样。现代社会管理手段是多样化的。
杨雪冬
杨雪冬:开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之门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是政府和执政党带领社会、推动社会、鼓励社会来适应新的环境,那么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推动政府和执政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各方评论

唐钧教授谈社会保障五年之变

唐钧谈社会保障五年之变

    “十七大”提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覆盖全民之后,预计今年能够做到制度上的全覆盖。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在于社保体系实现了“全覆盖”以后应该怎么办。

“覆盖城乡居民”是过去五年社保工作的最大成就
    过去五年,社保工作最大的成就是“覆盖城乡居民”。“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概念,在去年6月份的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这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来讲,“全覆盖”似乎已经不是个问题,但制度运行本身还需要完善。
专业化的家庭养老更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有70%的老人其实是低收入的,针对这类人群,唐钧指出,在退休之后可以选择回去照顾自己的父亲、母亲,由政府发社会工资,选择回家照顾老人的劳动者,要跟社区签一个协议,必须参加各种的专业培训。每个社区都要有社会工作机构,社工定期的对家庭照料做出评估。这可能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成本最低的一种就业方式。但是,并不能像现在这样的传统的只管吃住的家庭养老,而是有组织的,趋向专业化的家庭养老。由纵向的社会组织和横向的社区服务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来支持家庭养老。

高峰对话

王小鲁
要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
要提高居民消费,纠正结构失衡,绝不仅仅是增加转移支付和鼓励企业提高工资就能解决的。这些导致结构失衡的因素,都与不适当的国民收入分配,以及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直接相关。
叶檀
货币学德国 养老学美国
作为正在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的国家,美国鼓励个人努力的方式值得借鉴。无论哪一种方式,包括中国心仪已久的新加坡模式,公平的法律救济是保障模式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各方评论

徐世丕谈文化软实力五年之变

    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五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在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上有哪些提高?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有力的支撑
    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文化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在西方与东方的历史上,没有任何国家能与之相比。多年来,大量的可见的文化遗产、文化遗址得到了保护,而且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十一五中央投入达到140.2亿,跟十五相比较增长差不多十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13项名录中,中国占了28项,其中还有6个项目列入了急需保护的名录。十一五以来,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正是为了挖掘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包括发掘中国历史文化软实力,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焕发生机,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鼓励更多的民间交流
    我们要走出去的这些文化产品,特别是艺术类的这些东西。不要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官方色彩在外国人的心里会有一种戒备心态,要让大众喜欢就很不容易。当然这些年政府都在极力淡化官方色彩,强化民间色彩,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策略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产品会走得更远,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应尽量多鼓励民间的东西走出去,多做民间的交流。我们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学,学了以后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这个对外文化交流中央原来定的政策,叫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文化主权的体现。以我为主,文化主权为我所用这是必然的。

高峰对话

大国变强国需要文化领跑
财富总量的世界排名证明中国经济成就突飞猛进,然而文化领域的“赤字”却成了这个东方大国不折不扣的“短板”。真正的强国,不该只有经济和国力的重量来支撑,文化内涵同样需要厚重深远。
探寻文化产业创新模式
对于一些处于发展期的文化企业来说,资金的问题确实是其扩大再生产必须克服的难关。国家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对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应该给予更多的资金补贴与政策倾斜。

各方评论

吴江

吴江谈人才战略五年之变

    中国人才总量跻身世界第8位,但是从人才创新力和竞争力角度来说仍处于劣势。作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在205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的行列。

人才战略实施面临“四热四冷,四多四少”
    在落实人才发展规划方面存在“四热四冷,四多四少”的问题。四热四冷即:政府热,用人单位冷;中央热,基层冷;党委组织部门热,业务部门相对较冷;增强热,存量冷。四多四少是:创新人才多,创业人才少;政策创新多,体制机制创新少;投资见物多,投资到人少;领导推动多,法制保障少。对此,应当第一要加大对不同群体普及和宣传科学人才观的力度。第二要找准政策的难点和问题,创造良好环境。第三要注意统筹人才的进度,特别要注意激发激活存量人才。第四是加强目标责任制。最后是人才立法。
依靠后发优势 打造世界人才强国
    总体来说,和发达国家的竞争,我们处于劣势状态,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人才工作是要有条件的,所谓条件首要是经济条件。我们总体上是弱势,但这不等于没有优势。第一中国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其次,我们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第三,后发优势。留学人才回国人数井喷式的猛涨。第四,中国全部老百姓都在投资子女教育。从这些方面来看的话,追赶人才强国,进入世界行列,我有信心。

高峰对话

沈荣华
沈荣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十六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科学人才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人才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已从一个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人才资源大国。
萧鸣政
萧鸣政:党政人才培训机制创新建议
    当前党政人才培训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要求,建议从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激励约束机制、质量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

各方评论